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个体品德心理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规则遵从阶段和自律的实现阶段。根据品德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采用训练一教育一交往模式促成个体实现道德生成。个体通过训练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借助教育固着道德信念,运用交往使道德观念走向实践,实现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最终成为有德性之人。  相似文献   

2.
品德心理结构是德育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它对研究品德发展的规律、德育过程、德育方法、德育评价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处在人生道德启蒙阶段的幼儿期,其品德心理结构有何特点,如何使德育过程更好地适应这些特点,以取得最优化的德育效果,这是为广大幼教工作者所共同关注的课题。国外的心理学理论,往往把品德看成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体。美国心理学家柯汀斯(W.M.Kurtines.1984)等在《品德、道德行为及其发展》一书中提出:“纵观品德的研究,一般都将它分为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我国教育心理学界大都也持这样的观点。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认为,任何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由知识经验的领会和掌握而引起品德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中要经过很多的阶段。我们在培养儿童与青少年的品德的实验研究中看到,品德整体结构的发展是在掌握和运用道德知识、练习和重复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完成的。如果一个儿童或青少年不学习道德知识(如法律知识),不练习道德行为规范,他的品德是得不到发展的。道德知识、认识和训练是品德发展的基础。也就是说,儿童与青少年的品德是在他们的"知"的反复提高和"行"的反复训练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并须经过一个又一个阶段。可见,儿童  相似文献   

4.
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方式四种成分。道德认识来源于道德实践,其内心的体验就是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促使个体产生道德信念,成为推动个体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因此,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要遵循品德形成的心理结构规律,注重道德实践和道德内化,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品德,包含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四种心理成分,通常简称为知、情、意、行.这四者有机组合,缺一不可.小学生品德的形成、发展是四种心理成分共同发生作用、互相结合、协调发展的过程.小学生品德"最近发展区"就是指小学生个体思想品德略高于原有水平的"最近水平区",也就是指小学生所能达到的略高于原有水平的思想品德.研究表明:教师只有在深度和广度上把握住学生思想品德的"最近发展区",实施区别教育,才能被学生所接受,才能促使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优化,逐步达成德育目标.因此,品德的培育也可以有多种开端.  相似文献   

6.
促使个体品德社会化是德育的主要目的,而个体品德社会化必须通过品德内化来实现.所谓品德内化,是指个体通过教育熏陶、社会实践,对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认知、评价、选择、接受和重构,逐渐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道德素质这样一个过程.它可以分为依从、认同、信奉这三个心理倾向不同而又相互衔接的阶段.探索品德内化过程各阶段的心理倾向,对于提高品德教育实效,促进个体品德社会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罗洪兰 《当代电大》2002,(10):36-41
第七章 中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1 考核目标和要求1)了解 :中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特点与规律。2 )理解 :品德、道德的概念 ,品德的心理结构 ,中学生道德评价的发展趋势 ,中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特点和培养 ,中学生道德意志的培养 ,中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3)掌握 :矫正过错行为的心理学策略。2 重点内容1)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2 )道德是一定社会要求人们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3)品德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4种成分。4 )中学生道德评价的发展趋势 …  相似文献   

8.
品德不良对大学生个体的成长,以及教育目标的实现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文章对大学生品德不良的成因进行深入剖析,认为高校教育者应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方面给予帮助,从而矫正其品德不良行为,促进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它是社会主义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人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经常而一贯的共同倾向。品德包含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学生品德的养成,是在环境教育(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影响下,使个人在具体实践活动中,通过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不断矛盾统一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是靠日积月累、由量变到质变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由于众多的原因,现实生活中存在一定比例的品德有所偏差学生。要转化他们可以从其心理根源入手。品德有所偏差学生的心理根源可以归结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等心理因素方面的偏差。因此转化他们就需要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及培养道德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有导向、调节和激励等功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三方面的功能有利于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和培养道德行为,从而有利于转化品德有所偏差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