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颜翔 《文教资料》2010,(11):8-11
《西游记》是我国十六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范本,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本文旨在论述这部长篇小说如何通过孙悟空的英雄史.塑造了这位“齐天大圣”敢于斗争、追求自由与进取精神的艺术形象:但同时文章又揭示了孙悟空那种英雄主义的转变.是如何由天生地长、无所畏惧之石猴最终修炼成佛的,是如何推进矛盾关系中冲突双方的主体性质的演变.从而实现主题思想的必然转换,即由孙悟空与神权体制的斗争过渡到自由向秩序的皈依:这种转换又是如何从“取经”这个恢宏的背景上。深刻揭示孙悟空形象的精神价值的。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无疑是最具哲学意味的。它通过孙悟空形象的塑造直接从本体论的高度对人进行了哲学思考。从中可以发现,小说文本既与陆王心学有某种联系,又不尽如前人所论是一部所谓“收放心”之作。孙悟空的诞生及其与生俱来的带有原始野性特征的个性自由精神,实际上就是人类童蒙时代珍视个体生命价值的形象化体现。作者在肯定人类这种个性自由精神的同时,也看到了它对文明社会秩序的颠覆性和破坏性,因而在以“普渡众生”为目标的取经事业中,让孙悟空完成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超越,成了正果,即实现了自我完善,实现了人的价值——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而这也正是作者本人心路历程的对象化。  相似文献   

3.
杨婧 《华章》2013,(32)
《西游记》中孙悟空变化多端、有勇有谋、视权利为无物、积极造反、乐观向上、至情至性,反映了人类本性对自由的追求。因此,而成为许多人理想的寄托和象征,因而人们习惯于把《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看做一个喜剧的角色,然而,孙悟空在《西游记》中实则是一个更为深层次上的悲剧形象。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孙悟空追求个性自由的形象和为人类造福的探索精神的分析,试图对困扰人们的个人自由与社会意志,这一难以解决的人生难题,作一解答.  相似文献   

5.
人格智慧与价值自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值自由表明了人作为主体改造与建造活动及其成果所达到的程度和状态;人格智慧就在于推进这一状态使其扩展;价值自由的获得反过来加强和提升了人格智慧。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是一部人类对生命追求的历史.书中种种情节都是人类追求生命的心路历程.文章从原始的求长生、永恒地求自由及最高层次的求归宿三个层面进行的分析说明,孙悟空的追求成人到学道成神再到修为成佛,是人类执着地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人类正是在这种不断地追寻中实现了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一个巨大的问号在我眼前晃动。我曾经苦思冥想,却始终找不出答案。但是,这个问题我最终在《西游记》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追求自由!孙悟空为了追求自由破石而出。他不愿意受束缚,于是闯龙宫,入地府,大闹天宫,在花果山自立为王……他不求功名,不求钱财,只求自由。有人评价说,我是一个"外强中干"的脆弱孩子。老实说,我甚至连自己究竟想要什么都不清楚。孙悟空讨厌别人骂他,有时连  相似文献   

8.
从天产石猴到斗战胜佛,孙悟空人格发展经历了从蒙昧状态、到精神觉醒、接受教育、自我选择、目标实现的不同阶段。每一次生命的超越,都是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统一的内在驱动,是人格完善、价值实现的内在需要,是合乎人性变化发展逻辑的合理演绎。孙悟空的人格成长,对于追求个性的当代青年塑造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正向积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人格,理想人格的培育是理想社会的一种价值目标。冯契的人格思想立足于对中国古典人格理论的批判继承,对近代“新人”理论的总结提升和对马克思主义人格思想的弘扬,他倡导的“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实质上就是马克思提倡的共产主义新人,共产主义社会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人格时期。  相似文献   

10.
冯契主张当代中国亟需培养的理想人格是“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它是体现了类的本质和历史联系,体现了自觉和自愿相结合,经过培养多数人可以达到的自由人格;“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呈现五个方面的特征;培养“平化民化的自由人格”有三条基本途径;“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但也有其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以个体本位为文化基因的"自由"概念来自西方,却与殷海光恃才傲物、特立独行的个性暗合,因而成就了他最近乎西方个体本位的自由观."志道之士"的历史使命又决定了殷海光个体本位自由观"分裂"与"两难"的本土命运."自由思想者"与"志道之士"两难取舍的背后,是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生存之道的冲突与较量.殷海光以生命为代价向世人昭示的,与其说是西方自由理念,不如说是对西方文化的质疑,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反思.  相似文献   

12.
论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自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由是人的天性,是生命的内在需求。人的自由根据所体现的领域不同,分为主体自由、社会自由和个性自由。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自由也同样包括三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自由是理性的选择自由;教育活动中的社会自由是权威和纪律保障的自由;教育活动中的个性自由是自我实现的自由。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自由就是个性自由在主体自由和社会自由中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胡适自由主义人权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人权的核心是自由,人格的独立和个性的解放是人权实现的前提;思想言论自由是最重要的人权;男女平等,提倡女权;争人权享自由,关键是人人去做人人去行;容忍是自由的原则,也是人权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对于《文心雕龙·体性》篇中"公干气褊"的解释,注家们不甚一致。笔者通过比较分析前人的解释,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供大家商榷。这样更有利于对刘桢个性的理解及其文本的解读。笔者通过文字学的解释及历史的考察,认为"公干气褊"理解为个性出类,跨俗不驯,较接近本意。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自由意识主要受到少时的生活,现实的磨难和国家民族的现状的影响。他在自己多年的文学作品中不断的追逐自由、个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自由意识也有新的批判和升华。他时刻追寻,反应人性生命尊严的自由主题,表现了他内在的自由意识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世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任自然"的"逍遥"--嵇康人生美学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嵇康的人生美学藉顺任自然本性把逍遥转化为自己的现实生活,“任自然”贯注了庄学精神,具有坦露真情、表里澄澈、光洁浏亮的人格美。嵇康发挥了庄学自由的两重含义,“游心”是心灵超越万有进入精神的自由境界,也是自由的审美体验;弹琴咏诗和游山放水两方面则把整个现实人生审美化和诗意化。  相似文献   

17.
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社会意识。不同时期知识分子的不同薪酬,不仅是作为他们创造性精神生产赖以实现的社会条件,同时也是反映其社会影响及历史命运的重要标志。本文主要以民国前期的大学教师薪酬为研究对象,概述了这一时期大学教师的薪酬制度,并与其他社会阶层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探讨了这一时期的大学教师如何以经济自主超越"权"的羁绊和"钱"的束缚,从而真正实现"独立之人格"和"自由之思想"。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有自己的情爱审美选择,其作品中的情爱的描写打破了长期统治中原的封建文化的影响,摒弃封建文化核心——礼教,主张“忠、孝、节”奴性,扼杀个性自由。作者怀着对家乡的深情,对乡亲的热爱,以带有湘西边地人民特有的朴野的气质,带有那个地方特有的色彩、气息和声响,用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清丽流畅的文字,写出了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辰河边诗意盎然优美健康的男女爱情,情调爽朗明快,色彩清新绚丽,是一幅秀美别致色彩斑烂的湘西风土人情画卷。沈从文的小说可以说是其用全付心血浇灌出来的一束束奇花异葩,充实点缀了中国现代文学艺苑,给读者以艺术享受和美的培育。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的代表作《新民说》结合了西方自由主义理论,梁氏以进化论为依据提出“道德革命”论,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提出质疑;他论述个人精神自由的重要性,并指出“除心奴”是实现精神自由的关键所在,这些都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但同时其伦理观又具有很大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合目的性与鉴赏判断:康德美学思想的人类学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德创始的哲学的美学,有意识地从哲学的角度和层次讨论关于美和艺术的学说.康德试图通过"判断力"来沟通理论与实践、认识与意志、自然与自由之间的关系,达到知、情、意的协调以及真、善、美的统一;而对"鉴赏力"的考察又构成康德美学思想的核心;审美不仅使人成为自由的人,更能使人自觉地担当起义务和人格的重量,这使得康德美学思想具有了人类学的旨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