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燕 《初中生辅导》2022,(Z2):46-49
<正>一、律诗常识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很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律诗发源于南朝,定型于初唐时期,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的上下两句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相似文献   

2.
律诗共八句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联对句末字押韵,有的律诗首联出句末字也入韵,这是律诗的特点之一;律诗的特点之二就颔联、颈联结构对称工整(即对偶);其特点之三是“对”“粘”,即由其平仄韵律决定的,律诗除首句入韵的首联外,每联之中出句与对句的平仄相反,这叫作“对”;律诗上下联相“粘”,即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与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平仄声调一致,这就叫“粘”;其特点之四,从内容表达看,一般是先记叙描写,后议论抒情.只要掌握律诗的这四大特点,运用到律诗排序的不同题型中进行分析,就能准确迅速地排除错项,选出答案.  相似文献   

3.
一、对仗是律诗的必要条件律诗和绝句,在平仄方面,格律要求相同;但在对仗方面,格律要求却不一样。在绝句中,对仗可有可无;在律诗中,对仗却非有不可,否则便不入律。律诗共有四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在这四联中,“颔联”和“颈联”必须用对仗,“首联”和“尾联”可用可不用对仗。例如: 观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对仗)  相似文献   

4.
对偶是一种修辞方式,就是用对称的字句来加强语言效果。“偶”在这里是双数、成对的意思。对仗是指律诗(包括赋)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而对联则是指将诗赋中的对偶句独立成为上下两联完全对仗的文学形式。要弄清对偶、对仗、对联这三者的关系,关键在于弄懂什么叫对仗。律诗共八句,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做出句,下句叫做对句。上句和下旬的平仄关系,叫做“对”;前联和后联的平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要"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乡土文化是品德课程资源的源头活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品德课堂里,我大力引进乡土文化资源,使课堂变得清新纯美.  相似文献   

6.
1.1.律诗的格律是诗人艺术化地应用语言材料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是可以分析的,律句和律联就是这种结构中的基本构律单位,是构成律诗的一群“细胞”.分析、归纳这些律句和律联对于诗律的研究和应用来说,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近几年来,讲解诗词格律知识的书籍常有所见,但是,分析研究诗律结构的著述却并不多见.因为,一部《全唐诗》收入诗歌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其中律诗的数量也是可以万计的,要分析归纳出律句、律联的类别来,工作量是很大的.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就一向没有见人去做这一件事.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有些语文教师提出:一首绝句明明只有两个句号, 为什么语文教学参考书上说它有四句?一首律诗明明只有四个句号,为什么语文教学参考书上说它有八句? 语文教学参考书上的这种说法对不对?有没有根据? 有些语文教师认定句号是“句”的标志,于是在向学生讲解古诗时便把第一行称之为第一句的前半句,第二行称之为第一句的后半句,这种讲法是否妥当?科学不科学? 这是语文教学实践中颇有争论的问题,我想针对这一问题,谈谈古诗中的“句”的概念,以求得教学实践中认识的统一,讲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起承转合”本是近体诗的章法。绝句的第一句,律诗的首联为“起”;绝句的第二句,律诗的颔联为“承”;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颈联为“承”;绝句的第四句,律诗的尾联为“合”。此法运用得当,且内容尚佳,就是一首不错的诗,反之,既使内容再好,若乱了章法,那诗是要大打折扣的。我们若把此法运用到议论文的写作当中去,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古人写诗,尤其是作格律诗,遵循的基本章法是起承转合。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释是: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下文,‘转'是转折,‘合'是全文的结束。格律诗中,绝句有四句,按顺序依次为起、承、转、合;律诗有八句,每两句为一组,也就是一联。前两句是首联,称为起句,三四句  相似文献   

10.
绝句与律诗     
绝句是从律诗中截取而来,因而亦称截(绝)句。律诗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十四言(上下联各七字)或十言(上下联各五字),分半断句成联,颔联与颈  相似文献   

11.
1.1.什么是混合式律诗 古代格律结构的特点是以字声平仄相间构成律句,两个律句以异声相对的关系构成一个律联,再由律联按粘的关系构成全诗。因此,凡是律联之间有失粘之处的诗歌,都可称之为混合式律诗。例如:  相似文献   

12.
有的老师在讲授杜甫的《望岳》时,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诸语引导内容的赏析,当为一处失误。按:“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之说仅属律诗,而《望岳》是一首古诗,借以分析诗作,实有不妥。律诗由古诗发展而来,两者具有严格的界限,不可不慎加区别。谨此,本文即就律诗与古诗的区别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马迎红 《快乐阅读》2011,(20):178-178
杜甫的律诗《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其高超的写作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征服了许许多多的读者和评论家。在教授这首诗的时候,很多同行也大都注重向学生讲授前两联的写景和后两联的抒情,也就是说都将诗歌的颔联认定为写景的句子,人教版第三册语文《教师教  相似文献   

14.
“京口瓜洲一水间”之我见六年制10册语文课本选用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据《诗律》可知,它属于“近体诗”中的七绝,截取了七言“仄起平收式”律诗的首尾两联而成诗,首句入韵。而“近体诗”一般押平声韵,不押仄声韵。“京口瓜洲一水间”是首句,入了韵。“间”是...  相似文献   

15.
灯谜是一种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和语文知识的潜在教学资源。其优势主要表现为"字词品析的解码器""培养语文综合能力的大舞台""激活思维的助推器"。语文教师应积极研究和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6.
古诗的用韵     
一、古诗分近体诗和古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一首八句,绝句一首四句,其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律诗二、四、六、八旬押韵,绝句二、四句押韵,如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相似文献   

17.
1.1.凡是各个律联之间都以同声相粘的关系组合而成的格律诗就是粘式律诗.粘式格律要求以两个相近的律句连接两个律联,即是说,如果前一联的下句是B式句,那末后一联的上句就须用b式句去连接;如果前一联的下句是A式句,那末后一联的上句就须用a式句去连接.仄韵律诗则相反,须以B接b、以A接a.用相近的律句互相连接,这能使两联之间相邻的两句出现同声相粘的关系.如果不按照粘的关系连接各个律联,那末就会出现“失粘”的现象,失粘是不合律的.现举两例以作说明.  相似文献   

18.
张汉清 《云南教育》2002,(28):36-36
△七律“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字,两句一联,偶句押韵。中间两联,一般须对仗,全诗限用同一平韵。这首诗入选小学语文教材,标题中略去“七律”二字,看来编者的意图是不希望把律诗常识作为小学生的学习内容。作为教者,只要大体把握即可。△走泥丸“走泥丸”有其出典。《汉书·蒯通传》:“犹如坂上走丸地。”本来的意思是山坡上滚动弹丸,比喻顺势便易,诗人用来指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不过如同脚下滚动着的小泥球一般。“走”,在古汉语里有急跑、快跑之意,“走泥丸”既喻红军不怕乌蒙磅礴,又暗示红军行军迅捷,不可…  相似文献   

19.
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可以说是完全处于一种极度贫困状态--彻底异化成一种逼仄的小语文.其实,农村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农村语文教师要利用这些课程资源,突破课堂四十五分钟的局限,整合渗透各学科知识,让学生在寻常事物中体验生活的情蕴,让学生对生活有精微的发现和感受,把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情感体验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心中对于艺术、生活之美永恒的渴求,从而实现农村的大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内涵的学科,它是我国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教学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环节,它对语文的教学效果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成功的教学导入能够在课堂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学习欲望,让教师的教学如虎添翼。因此,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重视课堂的导入环节。本文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必要性进行研究,并阐述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几种课堂导入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