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原意为"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即要对语言背后的认知机制进行一个揭示。翻译为认知语言学带来新的视野,而认知语言学为翻译学者进行翻译及语言的修饰提供一个方法或依据。在翻译界中对翻译语句的传统观点是"信、达、雅",翻译只要遵循这一原则就是成功的翻译。但是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对翻译的语句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机制进行研究,探讨认知语言学对于翻译的意义,指出现代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对翻译的指导作用,提出完善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机制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社交称谓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语言学者对社交称谓的结构、语义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从社会语言学———交际角度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而交际因素深刻地影响着社交称谓,人际关系中“权势”和“同聚关系”对社交称谓的影响可以体现在社交称谓的构成、社交称谓反映的文化内涵及整个社交称谓系统的发展变化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玉米传播到贵州黔东地区,苗语对其有多种不同的称谓。旨在探讨玉米在黔东苗语中的不同称谓及对它的认知理据,认为其认知理据分为转喻和隐喻。转喻反映与外来物种有关、与皇家推行有关,隐喻与玉米的象似有关。此外,从地理语言学角度,玉米的命名理据也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4.
虽然认知称谓名词跨语种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但是社会语言学历史上对它们的研究实属凤毛麟角。本文试图通过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英语中的认知称谓名词的特点做出详细分析,并尝试性探讨英语认知称谓名词的社会成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和汉语文化研究的角度出发,探讨和解释汉语中"七情"学说的认知理据,即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点来解释汉语中的"七情"系统。这一尝试不仅能够合理地解释我们祖先对情感心理的基本认知模式,同时也有益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促进汉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李松崎  刘亮 《考试周刊》2011,(69):31-32
"量"是人类语言的共有现象,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量"进行了研究,特别是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量词是一种新的趋势。本文以体验哲学为基础,主要探讨认知转喻理论在汉英名量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丁龙松 《考试周刊》2012,(71):23-24
传统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成是语言修辞,是为了装饰语言形式,是文学、修辞学和文体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认知语言学的兴起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知的有力工具,不仅是语言形式上的,而且是认知和概念的。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以"爱情"为例,对比英汉在爱情隐喻和转喻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独具魅力的一种文体。李清照的词,语言清新,感情真挚,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历来为许多学者所关注。而Fauconni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认知机制是一个重要的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翻译、文学等诸多研究领域。此研究将从概念整合理论出发,分析李清照词中具有代表性的"花"之意象,解读诗人对于"花"的生命感悟,为宋词在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虽然认知称谓名词跨语种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但是社会语言学历史上对它们的研究实属凤毛麟角。本文试图通过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英语中的认知称谓名词的特点做出详细分析.并尝试性探讨英语认知称谓名词的社会成因.  相似文献   

10.
张丽影 《考试周刊》2011,(39):31-33
本文从隐喻认知的角度来分析"给力"词义发展过程的内在机制,探索其中的认知规律,反映出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心理,通过对隐喻与词汇发展的关系的进一步阐释,深化对隐喻和认知语言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劳动"和"工作"这是一组我们经常会遇到的名词,看似简单,却蕴涵着两个范畴概念。范畴是认知的基本概念,是人们在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映。人类对范畴和范畴化的认识存在很大分歧,从古至今形成了两种主要的范畴理论: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进一步阐述对外汉语教学中"劳动"和"工作"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内,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家Lakoff&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是改变人们隐喻观的一个重要转折。他们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问题;隐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1]。  相似文献   

13.
从学科属性上看,语言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哲理性。这事实上反映的是语言学的认知特点。语言学的各类理论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人对客观实在的主观认知,一般语言学和具体语言学都表现出明显的认知特征。由于语言学本身的认知特性,也使语言学的教学表现出这样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连续统"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常用术语。本文从各家对"连续统"的定义描述及广泛使用谈起,试图给"连续统"下一个恰切的定义。其后谈到了"连续性"和"离散性"这一对概念,以及"原型"与"连续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仅是一个符号系统,而且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反映.文章以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为视角,对美国手语的转喻类型和转喻与隐喻以及象似性的概念互动进行初步探讨,从文化语境上探究转喻手语表达的概念空间映射,旨在拓宽聋人手语研究的语言学视野.  相似文献   

16.
许多语言现象都是具有概率性和模糊性,因而不能用以客观主义哲学为基础的语言学理论来解释语言的模糊性质及语言的使用状态。而以体验主义哲学为基础,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则能更好揭示语言在使用人群中的心理空间构建及意义构建。Fauconnier和同事发展了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用于探索意义如何在心理空间中映射、构建、整合。借助心概念整合理论中的心理空间维度可以有效地分析汉语中"有"的复合意义构建。汉语中"有"涵盖了多个认知概念,彼此独立,而在表达中的使用几乎没有区别,构成一个综合认知整体,及复合心里空间。而在英语中并不存在一个对应的复合心里空间整合。  相似文献   

17.
语言学概论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然而,多数学生反映这门课枯燥乏味、难学无用。为了改变语言学概论课"无趣"、"无用"的现状,我们主要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对语言学概论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  相似文献   

18.
浅谈称谓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称谓系统是人类用于识别身份、指代称呼对象以及交际中角色关系定位的特定的语言符号系统,称谓语是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中不可忽缺的一部分,称谓的选择是一个过程。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考察一下语言称谓系统在社会语境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朱洁 《考试周刊》2011,(46):40-42
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一个过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语法化的主要机制是重新分析和类推,脱语义化、延伸、脱范畴化和腐蚀,隐喻和转喻。借助语法化理论对现代汉语"门"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探究"门"的涵义及用法的演变。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门"的语法化进行考察,可以得知"门"其实是一个多义范畴。本文对"门"的作为后缀的用法作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沈婕 《考试周刊》2011,(20):28-29
隐喻不仅仅是一个纯语言的现象,也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密切相关的一种认知现象。所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它与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的发展史密切相关。本文主要是针对汉语中常出现的词汇"心"作一个简单的隐喻分析,来说明隐喻在我们的生活的语言使用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