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通过实验引起学生学习兴起来创设思维情境 实验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因素,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一些与新知识有直接联系的问题,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或思考的过程中产生疑问。例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中,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组分别为5cm、6cm、9cm,5cm。6cm、11cm和4cm、7cm、12cm的木棒各自做三角形,学生操作过程发现二、三组做不成三角形,于是产生疑问,为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创设了思维情境。 二、揭露认识上的片面性,创设思维情境 数学中的有些图形和式子,学生已有感性认识,但还没…  相似文献   

2.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强调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唯有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不断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自主探索的能力。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中,我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从而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三角形的一个基本特征——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一、教学设想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主要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教学的切入…  相似文献   

3.
三角形的教学 ,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下面的办法。上课开始 ,让学生拿出三根长短不一的小棒 ,在课桌上随意组成一个图形。然后学生每人选取一个到投影仪上展示 ,教师把典型图案板书在黑板上 :由于教师没有规定一定要“围成”一个图形 ,而是“组成”一个图形 ,学生会放开想象 ,尽量组成与别人形状不同的图形。接下来 ,教师提问上面的图形中哪些是三角形。因为学生已有对三角形的直观认识 ,很快就能指出⑧、⑨、⑩是三角形。但进一步问“为什么” ,学生就需要思考、议论 ,可能会得出 :三条线段没有接起来 ,三条线段…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中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 ,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 ,创设有趣的问题情景 ,能让学生置身于有趣的情境中来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主动地开展认知性的探索活动。对于这点 ,我在观摩全区第四届小学教师基本功大赛时感受颇深。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 ,教师事先做好了一些只露出三角形一个角的教具 ,让学生观察、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一个直角时 ,学生说是直角三角形 ;…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三角形边的关系》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个章节,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三角形基本概念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组成特征。教材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发现并形成结论。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有三个边、角、顶点等知识,为研究边的关系做好了知识准备。学生生活中已积累了一些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感性经验,但学生  相似文献   

6.
<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三角形初步了解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活动情境中深入探究三角形的特征,发现数学现象,从而真正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本质。在此,我撷取本课的三个教学片断,作粗浅的思考。一、活动感知,促进操作思考的整合师:每个小组都有3根小棒,先测量小棒的长度,再试一试,看能不能用它们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小组实践操作)生1:3厘米、3厘米、3厘米,能围成三角形。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7,(41):95-96
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发现在教学中存在如何有效落实"两点间距离最短"与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脱节的现象及如何有效地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实践中为了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应从实际情境中找准切点,获取直观感知;在动手操作中落实目标,获得理性认识;在逻辑推理中提升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据观察,不少教师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只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没有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忽视了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整体建构.特级教师吴汝萍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通过操作引发学生的认知中突、扩展学生的认识、深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注重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一个教师在生命过程中可以自然地成长,但他的发展则需要用心去努力达成。其中,自觉性的反思行为是教师应该具备和坚持的。像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一样,教师也要能够在反思中“学会教学”。教学有其延续性,教过了不是了结,不能边教边丢,教后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环节、学生的变化,这样可使以后的教学工作搞得更好。正如有的教师所说:通过反思,在学生的“错误”中求发展,在教师的“失败”中寻发展,在教材的“局限”上谋发展。对于如何课后反思,有人提出要做到“认可,解构,开掘,适度”。认可,就是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之处,自…  相似文献   

10.
大家知道,在“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探究、揭示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是其教学的难点。为此,多数教材通常安排让学生选取三根长度不同的小棒看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活动,使他们在操作实践中充分地感知和体验,经历猜想、探索、验证的过程,进而发现“三角形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这一规律。课堂教学流程虽然大抵如此,但具体操作及如何正确发挥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中的角色作用,合理施用“收”与“放”的教学策略并非易事。下面,笔者结合此课的两次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1.
<正>三角形高的认识和画法是“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难点。在我校四年级“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研讨中,教师们对三角形高的教学,基本都是让学生在简单感知的基础上,把画高的过程和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反复强调“从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以及作高时三角板如何摆,让学生进行操作,以达到教学目标。但由于学生缺乏逐步递进的深度认知,对高的认识往往处于迷茫、混乱的状态。学生对三角形高的认知应基于三种“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为了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研究怎样教,更应研究如何启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认真地学,能灵活运用知识创造性地学,在探索中获取知识。 我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规律,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探索的学习情境,形成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求知,求乐,享受成功的喜悦,既增长知识才干,又丰富精神生活。教学内容新奇有趣,形式生动活泼,方法灵活多变,吸引学生参与,唤起学生创造,激发学生探索,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怡情炼志的目的。 一、导入阶段 通过以旧带新,引出探索材料。上课一开始,通过计算机动画显示各种角,复习锐角、钝角、直角及角的边、边的顶点等概念。紧接着在角的两条边上取一定长度,得到两条线段,再把两条线段连接起来,让学生注意慢慢把口封闭,形成三角形,提问:“这是什么形状的图形?”当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三角形”后,揭示本课的学习内容:三角形的认识。 二、探索阶段 教师分层次向学生提出探索目标和问题,创设探索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求知识。知识从实例引进,问题从实际提出。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计算机及时显示出红领巾、小三角旗、房架等直观图形,提出这些物体  相似文献   

13.
一次学校对外教学展示活动中,我执教《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在备课过程中我发现,目前此课的教学设计大多采用“选棒拼图,归纳总结”的方法,即:教师提供若干长度不等的一组小棒、由学生任意取其中的三根拼一拼,看看哪些情况能拼成三角形、哪些不能,同时把结果记录下来,然后对这些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最终归纳得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案例一: 教学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包括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三条边关系.对于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学生是比较熟悉的.事实上,前半节课很顺利,学生从生活中的三角形形体中抽象出三角形,会做一个三角形,认识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是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相似文献   

15.
闫红煜 《甘肃教育》2009,(15):46-46
一、精心预设,促进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教材、教法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研究学生会对什么感兴趣?旧知与新知之问有什么联系?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怎么回答等等。如,我在教学“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时,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了三根小棒(长短不要求),并要求用三根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事先我预设了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相似文献   

16.
孙碗 《广西教育》2013,(25):64-65
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中,学生对于“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的真正含义比较难理解。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个问题进行有效的突破,下面谈谈个人的一些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17.
细化操作指导是打造高效数学课堂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学生深入学习的重要手段。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中,教师精心打磨“依托回顾,促反思”“紧扣关键,促理解”“引导归纳,促建构”“依托训练,促深化”等细节,力求通过细化操作活动的指导和引领,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获得事半功倍之效。这样能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和提炼,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更有活力、更有智慧。  相似文献   

18.
陈继群 《贵州教育》2012,(12):47-47
为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我校于2012年3月22日、23日在多功能教室开展了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的活动。我有幸聆听了我校省级骨干教师张英老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和市级教学能手张琴老师执教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两节课。这两节课让我感受到骨干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领略到她们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这两节课中教师的有效情境创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加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发现数学、探究数学、体验数学的活动中。  相似文献   

19.
在数学教学中,我一直注意引导学生多思名问。通过多思多问,使学生把数学知识学透学活,避免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1、在概念教学中,围绕定义中的最要字、词、句进行设问,引导思考,加深理解。 如,在教“三角形的认识”时,我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与“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意思相符合吗? (2)“围成”是什么意思,换成“封闭”二字行吗? (3)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是不是一定有三个角? (4)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不是一定有三条边? (5)象下面这些图形,是不是三角形?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数学课堂上,会发现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学生“说数学”比“做数学”的机会多得多。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请学生思考,或者小组交流,接着请学生回答。几个同学把问题解决了,似乎全班同学都会了。这种教学方式,既活跃课堂又便于控制教学节奏和进程。但是,这种方式很容易造成“表面的积极性”和“一切顺利”的假象。在这种方式下,中等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否也有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体验呢?为此,我做了一次小调查。案例: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性质)学习活动组织形式A问题情境:小王师傅找了三根木条,想钉成一个三脚架,请同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