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贵福 《班主任》2010,(8):28-29
一、学生情况及分析 新学期已过一个多月,可学生朱XX上课从未举手回答过问题,而且总是低着头,一站起来就满脸通红。她课问总是坐在教室里,偶尔看看窗外嬉笑打闹的同学,一遇到别人的目光又低下了头。我鼓励她:“去和大家一起玩呀!”她却结结巴巴地说:“我……我……我不敢……”鼻尖上竟然冒出点点汗珠。  相似文献   

2.
一天上午,我到一个小学去参观。看到儿童都已进了教室,但有几个教师仍坐在办公室里看报,或者在批改学生作业。这时是九点零五分.一看作息表上第一堂课是九点钟开始,我以为这几个教师大概是没有课,我正在想着,儿童三三两两来叫了:“×老师!上课去吧。”教师有的回答说:“噢!就来.”有的回答说:“看好就来。”有的则说:“批好这本就来。”接着又耽搁了几分钟才去。  相似文献   

3.
张俊 《四川教育》2005,(1):42-42
最近听一节公开课,在课结束时老师问学生:“你们想去寻找风吗?”学生说“想”。老师又说:“那你们下次去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叫上我。”本来老师是随便说说的,因为她上完课就要回自己的学校了。可学生是很认真的。一个学生站起来问:“那你住在哪里啊?”说真的,如果那个老师直截了当地回答学生,我就不好说什么了,可是她居然不敢。我不知道提问的学生会是什么感受,  相似文献   

4.
范剑鸣 《江西教育》2004,(15):88-88
一天,初三政治复习课上讲到了“民族自尊心”,我自然而然地发问:”你们学过鲁迅的《藤野先生》吗?”学生的回答却出乎意料——“不知道!”“初三不是有这篇课文吗?”我问。“老师不上。”学生说。  相似文献   

5.
一天,我找两位学生谈心,有一位学生直言不讳地对我说:“老师啊,我坐在教室里听课比坐在牢房里还难受。”还有一位学生坦诚地对我说:“上你的课,我都出冷汗呢,紧张得要命。”听了这样一些话,我心中一颤,是啊,在课堂上我只顾津津乐道地讲解,什么时候用心去体会,去真真切切地感受周围的学生,去捕捉他们的思维,  相似文献   

6.
张君香 《师道》2005,(12):41-41
前几天,听了一节课。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老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想,有个小男孩很动情地说:“我希望自己能驾着直升飞机,去天上转一转。”老师好像对这样的回答并不满意,于是开始了他的循循善诱:“驾着直升飞机就是为了去转一转吗?”二年级的小孩子机灵得很。马上就明白了老师的意图,马上齐声回答:“驾着直升飞机,去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  相似文献   

7.
上学期的一天,学校临时通知我去上一节数学课,“好吧,正好讲一讲昨晚的作业题。”我心里想。我赶紧抱着学生的作业本向教室奔去。没曾想,我进教室刚说了句:“同学们,这节课上数学。”很多学生部不约而同地“啊”了一声。这一声“啊”,  相似文献   

8.
怎样指导学生回答问题?我常常从下面几点入手。1.审题弄清楚问题的要求,才有可能准确地回答问题。课堂上,学生之所以会答非所问,主要是还没有真正搞明白究竟“问的什么”,就急忙去作回答,因而答不到点子上。所以我提问时,常常不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本身,而先引导他们认真地审题,搞清问题属于哪种类型,提问的范围、重点是什么,等等,特别要求他们注意把握题目的关键词语。我常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辨析问题。例如,教《荔枝蜜》一课,我问学生该课“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有何好处”,开始学生并未明确问题的要求,试图以多取胜。这时,我就让他们考虑这一提问和“《荔枝蜜》如何运用借物抒情写法”这个问题有  相似文献   

9.
那天,我们旁听一位老师的课。当 他刚问完问题,一名学生就“刷”的举 起了小手,他笑了。但随着那位学生丢 三落四的混乱回答,笑在他的脸上慢慢 消失,没等这位学生说完,他就不客气 地说道:“难道你不懂应完全想好了才 举手回答吗?”“难道我不能先举手才 去想怎么回答吗?”学生也为老师打断 他的话而懊恼, 嘴里喃喃的说道。 “妙!”我心里不禁暗暗为学生的回答 喝彩。“完全想好才举手回答”与“先举 手才去想怎么回答”这是多么奇妙的哲 理啊! 记得前不久从报上看到一则真实的 故事,说的是1973 年…  相似文献   

10.
在学校组织的一次观摩教学课上,我请学生刘x回答一个问题时,她十分勉强地站起来说:“我不回答你。”我原以为是自己的耳朵听错了,忙问:“什么?请你再说一遍。”那学生轻轻地、又十分认真地说了一遍:“我不回答你。” 这时,我才相信自己的耳朵。她的回答虽然平静,但却像热油锅里撒下一把盐,使本来问答和谐、严肃有序的课堂顿时“开了锅”。有的学生在交头接耳,甚至嗤嗤讪笑;也有的怒目而视着刘x。前来观摩的领导和同事,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我不回答你”弄得瞠目结舌,有的摇头,有的惋惜,有人低眉蹙额,当然也有少数窃喜者。…  相似文献   

11.
刘海燕 《班主任》2013,(6):37-37
学校正在开展评优课活动,这天,校长坐在教室后面听我的语文课。 因我课前准备比较充分,每个教学环节进行得都比较顺利,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很给力,我感觉爽极了。课讲完了,我满怀信心地问学生:“听懂了吗?”“听懂了!”学生们齐声回答。“还有谁不懂,请举手。”全班静悄悄的,这时,坐在中间的一个学生把手稍稍伸了一下又快速缩了回去。  相似文献   

12.
一、训练听力 ,培养语感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是一种很好的“说话”训练的机会。我的问话力求做到语句简短、要求清楚 ,并且注意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 ,让学生抓得住问题的要点。上学期我接二年级一个班。一开学 ,我就在说话课上问学生 :“你妈妈 /在什么单位 /做什么工作 ?”一学生答 :“在百货店。”我没什么表示 ,只是把问话重复了一遍。该学生又回答 :“在百货店当营业员。”我仍然没什么表示 ,又一次把问话重复了一遍。学生第三次回答 :“我妈妈在百货店当营业员。”我还是没有什么表示 ,竭力避免有任何暗示。我把学生的三句答话写在黑板上…  相似文献   

13.
幽默甜甜果     
●单数和复数数学老师问杰克:“你现在理解了什么是单数和复数吗?”“理解了。”杰克回答。“那么一条裤子是单数还是复数呢?”老师又问。“很简单,”杰克回答,“上面是单数,下面是复数。”●没穿木拖鞋约翰爸爸给他买了一只花猫,他非常喜欢。约翰也常抱着它到教室里,和同学们一起玩。一天,动物课老师问他:“猫走路的时候,为什么不发出声音呢?”约翰立刻回答:“这不明摆着吗?猫又没有穿木拖鞋。”●龙龙买瓜人们都说龙龙这孩子聪明,在他刚满7岁的那年秋天,自己上瓜地去买瓜,挑了一个又大又好的瓜问价钱。“那要五角钱。”卖瓜人说。“我现在…  相似文献   

14.
肖琳 《贵州教育》2011,(5):39-39
有幸现场听了一节由贵阳市北郊小学何老师执教的《小稻秧脱险记》。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很活跃。可课毕,坐在下面的我——一个“大”学生,竟然回想不到老师刚才教了什么,只是感到老师不停地提问,学生积极地回答。下面,就“提问”与“自主学习”来粗浅地谈一谈我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自从我和学生“唱”了两节古诗课以后,他们总希望我能多上几节“音乐语文课”——把音乐带进语文课堂。既然孩子们那么向往,为什么不行呢?今天的语文课上,我便提着录音机走进了教室。见此情景,学生纷纷鼓起了掌,一张张笑脸那么兴奋,那么激动。我笑眯眯地说:“孩子们,让音乐伴着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好吗?”“好——”“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今天让我们在音乐的陪伴下再读课文,看看我们是否有不一样的感觉呢?”有的学生已经有些按捺不住在手舞足蹈了。“你们可以先静静地欣赏音乐,也可以边欣赏音乐边看课文。”教室里回荡起…  相似文献   

16.
邓光显 《山东教育》2005,(31):46-46
前段时间我听了一节一年级数学“统计”课。在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同学生:“学了这节课,你从中学到了什么?”一时间,学生的回答可谓各式各样。有回答贴动物、贴水果、贴纸工的.有回答贴的本领的.更有回答大象过生日的。显然教师的用意是通过提问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可是学生却答不到点子上。于是教师又问:“那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啊?”有的学生立刻回答:“学会了贴的知识。”无奈之下,教师只好放弃了让学生自我小结的本意.自己指着小黑板,小结本课的知识点:“今天我们学了排一排、分一分、数一数,这些都是统计的知识。”  相似文献   

17.
构骨叶脉书签制作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案例:构骨叶脉书签选材 “制作叶脉书签”这节课的前几天,我和学生进行了一次交流。明确了实验“探究”的课题,并安排学生自己去准备制作叶脉书签材料。在准备这节课的日子里,我的设计思路中融入了“自主研究性学习”教学理念,这一天,我高兴地走进生物实验室上课,和我课前设计的一样顺利,学生完全处于主体地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一课中,用到“陆续”、“继续”和“连续”三个词。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觉得这三个词都有“接连不断”的意思,但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说不出采。教学时,我先让他们把带有这三个词的句子划出来,然后一个一个地辨析。“战斗在激烈地进行着。我军的伤员陆续从火线上抬下来。”我启发学生想象当时的战斗情景。学生们说仗打得很激烈,不断地有人负伤,一会儿从火线上抬下一批伤员,过一会儿又抬下一批。我问学生:用什么词语可以代替“陆续”这个词呢?学生们回答说可以用“一会儿……一会儿……”并加上省略号。我肯定了他们的回答。  相似文献   

19.
前几天,我去市里听课,课上得非常精彩,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所以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时,有一大半儿的孩子一边举手,一边喊着:“我说,我说……”有几个孩子还离开了自己的座位,“勇敢”地走向教师。当教师确定某位同学回答后,其他学生依然高举着手,叫着“我来我来”,甚至有些学生还大声自顾自发表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大笑八声     
1.尊称语文课上,包老师给学生们讲解孔子、孟子的文章时说道:“古代如称对方为‘子’,那是尊称。”一个学生说:“包老师,那您在古代的尊称是……”包老师:“……”2.健忘教授博学多才,只是健忘得厉害。一次,班里来了一个新学生,坐在后排,教授见了问他,你从何处来?回答是云南。第二天,这位学生坐在了前排,教授见了又问他,你从何处来?回答依旧。教授喃喃地道:“又是一个云南来的学生,可是昨天坐在后排的那个学生到哪里去了呢?”3.才错一个字一学生对同桌说:“我爸爸看了我的作文后把我狠狠地揍了一顿,只因为我写错了一个字。”“一个字?”“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