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西部地区环境教育中的伦理教育与法制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地区是生态环境脆弱区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 ,应当加大环境教育实施的力度 ,以培养公众对环境的关心和理解 ,并为之做出相应的积极行动。而在西部地区全面实施环境教育战略 ,既要以环境伦理教育为核心线索 ,又要兼顾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通过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全民社会教育渠道 ,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手段 ,将环境伦理观念步步深入人心 ,使公众增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 ,并主动地参与一切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决策活动。  相似文献   

2.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自编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卷对贵州省81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较明显的因素有:家庭结构、家长期望、亲子关系等家庭因素,师生关系等学校因素,学习问题和与异性交往状况等自身因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1)发挥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3)营造有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3.
绿色奥运和生态伦理教育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绿色奥运是普及生态伦理教育的绝好平台,生态伦理教育是调控奥运会环境问题的基石。在绿色奥运的建设过程中,应赋予生态伦理教育这种软调控手段以重要的特殊地位。通过绿色奥运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生态伦理教育,以传授环境保护知识、培养环境伦理意识、引导环境保护行为,来确保现代奥运会走上良性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环境保护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对中学生环境意识和习惯的调查表明,中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有很大差异,加强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势在必行。可以通过教师、家长的以身作则、地理课堂教授做法等措施来使中学生养成自觉的环保习惯。  相似文献   

5.
进行环境伦理教育,必须对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思想、我们党和国家从伦理层面提出的保护环境的要求、伦理学界的专家学者所提出和阐发并达成共识的优秀环境伦理研究成果,特别是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必须构建教育启发与利益激发互动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融合的、目标取向的一致性和具体要求的分层性的教育范式。要着重加强对公民个人、企业、行政机关的环境伦理观念的培育。  相似文献   

6.
特殊教育教师通过教学对特殊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其教育思想及教育素养的外在表现,它直接关系到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潜能开发以及教育康复训练的效果。但是,一些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行为存在伦理失范现象,如教学态度不认真,体罚学生、课堂上不尊重学生等。针对特殊教育教师教学行为的伦理失范现象,研究者从四方面提出解决对策:爱心、用心、恒心、公平,期望特殊教育教师通过规范、合理的教学给予特殊学生最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Internet学习环境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获取信息、自我学习、相互沟通和提高能力的重要教育环境内容.通过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我国约50位国家级和高级田径教练员现阶段利用Internet学习环境进行自我学习和能力提高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教练员对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与提高持肯定态度;但受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Internet学习环境还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完善Interne学习环境需要多方长期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教育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热点.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视角,分析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原因:教学体系的单一化、思维方式的功利化以及体制机制的碎片化导致大学生参与生态环境教育态度消极、环境责任感虚化以及自控能力不足.建议通过培养行为态度、重构主体规范以及提高控制能力来构建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模式,进而提高受教育者的环境素养和知识水平,强化受教育者的规则意识和价值共识,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与参与自信,从而不断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环境教育体系由学校环境教育、企业环境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构成。日本政府将环境教育定位于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其指导思想是要对全体国民进行综合环境素质的培养,包括环境知识、环境意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  相似文献   

10.
利用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定量描述了贵阳市中学生群体的社会公德状况,表明中学生群体社会公德整体状况良好,对其深度影响的是社会风气,亟待社区、学校、家庭共同合作,实施引导和教化的方式,在公共领域发挥监督作用,甚至惩罚违规行为,以此,改善社会风气,促进家庭内在环境的转变,才能有效地促进中学生群体社会公德整体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