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经济人格是指人们通过自身生产性的活动所形成的心理特质与性格特征,它是社会人格形成的基础.中国古代士人缺乏真正的独立意识,这不仅表现为政治道德观念上的依附性,更表现为经济生活对封建政权的依赖性.明末清初的李渔,则以其文化选择,艺术经营异化了"本业治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士人经济人格的独立性,在当时具有逸出常规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太康”文学上的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由于诗人们生活在一个比较安稳,舒适的环境中,士人的普遍心态是求实逐利,表现在文学上,便是抛弃了建安诗歌的梗概多气与正始诗歌的深邃哲思。但是,“太康”文坛并不冷落,无论作家还是作品的数量都远远超过前代,尤其是诗歌,在士人生活中的价值进一步得到肯定,形成了与汉魏古诗不同的艺术风貌,文学的抒情性,在主观意识上比前代更为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3.
作为理想主义的谭嗣同,其身上表现出鲜明的政治浪漫主义人格倾向。但同时在他的内心深处又纠结着中国士人在几千年传统政治化之中意陶而成的“圣君情结”,这使得谭嗣同在现实政治层面上又会表现出另外一种和革命浪漫主义完全不同的政治功利主义人格倾向。这对矛盾使谭嗣同常常处于两难境地,并影响着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和政治心态,最终导致了殉身于理想的政治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汉代实行“以孝治天下”,由此形成了“三纲六纪”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的形成对士人的政治人格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它使士人束缚在人际关系的网络中,奴性进一步增强;但是另一方面,士人从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中获得了物质和精神的支持,从而在“道”与“势”的对抗中保留了部分人格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5.
儒家人格境界向文学价值范畴的转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家人格境界向文学价值范畴的转换李春青中国古代士人对人格境界的追求恰如西方知识分子对真理的追求一样执着。作为士人阶层精神文化主要代表的儒家,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人格境界是士人阶层自我意识、自我规范的产物,是他们安顿心灵、消解心理紧张与焦虑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人类思维认知水平与文学创作有内在联系。汉代离古未远,汉代文学代表作品的辞赋,表现出明显的理性思考的轨迹。汉大赋中的理性思考既表现为对儒家政治、道德的追求,又表现为讽谏意识的增强、讽谏内容的增多。汉代抒情、说理赋对道家自然无为思想的理性思考,具体落实在个人行藏出处的人格建构上,体现出对自然本真人格的追求。儒、道的合一影响及汉代士人人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王士禛书学思想受老庄思想与魏晋玄学的影响,以“清”为尚,形成了他独具魅力的审美观。本文从淡、远两个方面采分析其虚静、空灵的主体人格,并对其书学思想的根源——对魏晋士人的向往与具有的类似魏晋士人性情的言谈举止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8.
建安时期形成了中国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作家集团--“邺下人集团”,形成了代表建安时期整体审美意向的“建安风骨”。其内容取向上的“刚健”与“端直”,构成了他们直面人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审美的情感意向上,集中体现为“慷慨悲凉”的情感基调。在 国学史上,完成了由“汉音”向“魏响”的转化过程,树立了“建安风骨”这面不倒的旗帜。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是20世纪评价褒贬反差最大的化名人。一度沉寂的郭沫若研究近来突然“火爆”起来。究其本质而言,这种“火爆”其实是一种混乱。目前郭沫若研究中的迫切课题是探索郭沫若的精神结构,弄清所谓郭沫若“人格现象”的内在原因,使郭沫若研究尽快走出目前的混乱局面。在互渗思维基础上形成的“返祖”情结与当代意识的融合是郭沫若精神结构的突出特征。郭沫若的学创作、学术研究乃至人格现象都可以从这里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形”与“神”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一对重要而又有极有特色的范畴。形神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社会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与渗透。作认为,魏晋时代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其“内在人格觉醒与追求”以及弘扬人的自我精神的社会艺思潮,使得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突破了汉代“惟贵象形,用以写图”创作思想的束缚,注重亥画表现对象内在“神”之形,艺作品的“形”较前代而言获得了极大的解放。明后期封建纲常名教礼义大大削弱,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涌起,推动了艺领域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艺术表现中“神”的解放,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的问世,标志着形神理论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神”,尤其是表现创作主体精神意趣的“我神”,作为独立于“形”又高于“形”的力量,获得了真正的解放,这时的艺作品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的“有我之境”。  相似文献   

11.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且颇具风采的一个时代。这一时期玄学盛行,崇尚精神解放,它以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以及崇尚自然、超然物外为风尚,形成了魏晋士人独有的哲学、自由的美学精神,形成了魏晋士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自然”人格。理想人格的确立,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风范,其影响是甚为深远的。  相似文献   

12.
魏晋六朝文学尚“清”成因与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六朝学审美价值取向明显尚清。魏晋以来的谈玄风气盛行促成了魏晋六朝学尚“清”审美价值取向形成;魏晋以来士人们人的觉醒意识表现为对个体仪表风神“清”趣的崇尚,对“清”的理想人格的追求,影响到学领域形成尚“清”的审美价值取向;佛教传入对士人心态情趣的影响亦带来学创作中的清美好尚。建安迄于正始时期学主要表现为清峻、清简;西晋学崇尚清丽、清华;东晋时期学偏向于清淡、清雅,而南朝学最终走向清绮、清丽。  相似文献   

13.
唐传奇《柳毅传》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柳毅传》中的"龙"形象,是古代士人的人格化身。而从《易经·乾卦》的角度分析,柳毅的人生与《乾卦》的"六爻"高度吻合,其命运嬗变轨迹,体现了中国古代士子人格修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唐人赴贡举干仕,名曰"选官";入禅林为僧,称为"选佛"。选官与选佛虽有入世和出世的区别,但二者在各自圈内的竞争又很相似,故士林与禅林的风习往往交相影响。这种影响不但表现为双方圈内习语的互相借用,更表现他们在组织模式和著作形式上的互相效仿。中唐后士人在贡举中形成的文人集团的组织形式是受了禅家"选佛"机制的启发,如以韩愈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唐代的"秀句"、"格"、"式"等诗论著作形式也是士人选官与禅僧选佛交相影响的结果。不过,僧人的格、式类著作与士人相比,有很多明显的特点和崭新的因素,象征着思维角度的一种转变,因此,禅僧之"选佛"对于深入总结艺术规律、赢得理论进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唐传奇《柳毅传》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柳毅传》中的"龙"形象,是古代士人的人格化身。而从《易经·乾卦》的角度分析,柳毅的人生与《乾卦》的"六爻"高度吻合,其命运嬗变轨迹,体现了中国古代士子人格修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士人命运的悲剧性是《史记》悲剧意蕴所在。士人命运的悲剧具有二重性,具体展现为三种形式:一种表现为士人自觉的臣服于客观环境,在名利的追求中丧失了人之为人的主体人格;一部分士人在客观环境和主体人格两者之间追求一种调和的存在,明哲保身;另一部分士人在客观环境的束缚中追求主体人格的独立存在和价值的不朽。他们共同表现为以君主意志和客观权势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对人的主体意志的摧残。士人命运的悲剧二重性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人追求自我发展的无限性与客观历史发展进程的悲剧性冲突。  相似文献   

17.
先秦两汉所建立和崇尚的一种群体人格观,而魏晋士人在生命意识的推涌下追求和建立理想人格———“自然”人格,这是魏晋人以“自然”为哲学底蕴的生命意识所决定的,将“自然”之道在人格生命深处内化为“真”。“自然”人格观的表现为率性而为的真情、深情乃至殉情。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封建地主经济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给予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深刻影响。地主与农民,特别是与长工、佃户之间的阶级对立,成为旧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在民间口头文学中,表现长工与地主抗争的故事也就应运而生。文章系统而全面地考察了故事的各种异文,把这类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故事分为三个亚型,即“巧做活”亚型、“连环骗”亚型和“破难题”亚型,从叙事艺术民社会历史意义两个角度阐明长工与地主故事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当下,以对个体价值的极度尊崇,对主流文化拒斥,以及对日常庸众的蔑视形成的“另类”文学现象,表现出“另类”写作的“私人化写作”,“走向世俗”和“零度叙事”三个明显的“后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20.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且颇具风采的一个时代。这一时期玄学盛行,崇尚精神解放,它以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以及崇尚自然、超然物外为风尚,形成了魏晋士人独有的哲学、自由的美学精神,形成了魏晋士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自然"人格。理想人生境界的确立,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风范,其影响是甚为深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