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节奏与美     
美是在人和自然、社会和艺术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美的本质离不开人的本质。美是客观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和谐统一。自然中的美是自然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 ;社会中的美 ,是社会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 ;艺术中的美 ,同样是艺术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因此 ,美 ,就是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作为人的社会本质力量对象化而产生,又作为主体需要的对象而显现。价值对象性是物的社会存在,是人的社会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凝结在对象物中的社会关系,是人在对象世界中的自我肯定,是物在实践活动中的社会功能。它是在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由自己所处的地位和所起客观作用决定的。价值对象性和价值是本质和现象、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是人类存在的方式。满足主体积极的、良好的需要的价值对象性,才能实现和显现为价值。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对象化”所涉及的是人及其多种多样的本质力量与外部世界的广泛的对象性关系。其基本含义有三:一,狭义地讲是劳动的对象化;二,广义地讲是人与世界多种关系的总计、总和,这是一个范围极为广泛的社会历史范畴,是对人的存在和存在方式的总体性说明;三,异化是对象化历史链条中必然包含的一个有机环节。因而本文认为把“对象化”迳直地定义为“美本身”是不准确的。美,或曰人的“审美存在”应属于对象化的特殊领域,它应有自己的特殊的结构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4.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泛化”过程,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主客体性质的相适应使其构成现实的肯定方式的规定性突显。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各有不同的规定性指向,这种“泛化”趋向不能简单地界定为“美”的蕴涵。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通过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精神(劳动)能动性的改造吸收,确定了人的自由而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本质;通过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抽象自然观的克服,确立了客观世界(包括社会和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活动对象的性质;以人的实践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人对实践过程中异化现象的克服的统一,揭示了实践过程和实践本质的区别和联系.从而为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的建立作了充分的酝酿准备.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通过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精神(劳动)能动性的改造吸收,确定了人的自由而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本质;通过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抽象自然现的克服,确立了客观世界(包括社会和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活动对象的性质;以人的实践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人对实践过程中异化现象的克服的统一,揭示了实践过程和实践本质的区别和联系。从而为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的建立作了充分的酝酿准备。  相似文献   

7.
主体自身对象化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内容,是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重要形式。作为主体自身"人化"的过程,是人通过实践和反思而达到的存在状态和生命境界,是人的生命自觉的一种哲学表达。人的深层本性是主体自身对象化的逻辑支撑。以马克思主义对象化理论为指导,立足人的本性,深入探讨了主体自身对象化的逻辑路径,有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继承和超越了德国古典哲学对主客体关系的理解。一方面,现实的个人是通过社会历史的发展直观自身的本质对象。由于对象是人实践创造的外化物,主体的需要构成主体对象性关系的桥梁,因此需要主体本身就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价值是社会发展中可通约的关系性存在。因此,构成价值基础的需要只能是主体的社会需要,而不可能是其生物性与特殊性需要。正确理解需要概念对于惩治腐败、化解生态危机以及贫富分化问题都有巨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对象化”是一个人本学的范畴,而不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对象化”的人本属性在于人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能动作用的对象性存在,其基本特征是“自由的有意识”的“类特性”或“类意识”。在这种“类特性”和“类意识”的基础上,人的对象性的生命活动才显示出全面性、超越性、创造性、自由性和多维性的本质特点。对象化和非对象化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非对象化就是与对象反向而行的一种异己化、异在化。非对象化是存在于对象化中的,离开对象化就无所谓非对象化。人的本质与对象性活动是统一的,这在逻辑上呈现为一个典型的三段论:人的本质是逻辑的起点,对象性的活动及其产物是中介,最终的归宿是通过关于对象性存在的反思而重新回复到自我的本质。“对象化”的人本价值在于它是探讨人的本质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提升人的本质程度的力量和源泉,是实现人类解放的人本根源和根据。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诞生后,社会选择作为生物进化的主体向度中介,与自然选择共同推动着属人世界的生物进化。社会选择发生的必然性,规定于自然选择的“设定”、人类的需要本性、作为人类存在方式的实践。其历史发展,迄今呈现为相继的三个阶段,即:依附型自发选择阶段、对立型自觉选择阶段、和谐型反思选择阶段。其基本形态在对象性关系的视面分别表现为:生物界固有本性与社会主体的本质力量辨证统一的“肯定方式”、社会主体与生物界的对象性关系中的“对象化”和“异化”矛盾运动的对象性活动、社会主体对象化与生物对象主体化的二重过程辩证统一的合理形态。研究作为生物进化主体向度中介的社会选择.对可持续发展的启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生物系统的最终生存依赖于自然选择所选择的社会选择,任何贬低人类在生物界主导地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社会选择的可持续发展;社会选择能使生物界有限价值的生成能力向无限扩张,“唯生态论”作为缺少主体性根据的悲观主义,对可持续发展有害;当代生态危机在最终意义上是自然选择的一种结果,坚持可持续发展、走出生态危机的阴影的唯一选择指向只能是社会选择。  相似文献   

11.
泛神论思想在沈从文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客观的自然环境是其泛神论思想诞生的渊源。在他的作品中受客观化泛神论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三类人物形象:神性人、半神半人和世俗化的人。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对生态环境的价值关怀,在于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全面满足人的需要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尊重人的社会属性及其物质生活需要、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时,切实把人的自然属性及其环境需要提到应有的重要地位;在坚持"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相统一的原则下,兼顾人文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因此,呼吁环境伦理,尊重自然,关爱生命,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前提和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3.
传统理论仅从"作家的心灵表现"来理解"表现说"还很不充分。"表现说"作为现代文学理论诞生阶段的学说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才是这一学说的思想基础。与"表现说"思想的相适应的总体形式观念可以用"审美形式"来概括,它在性质上是一种"主体性关系话语"。康德的"中介审美形式"重在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形而上的审美沟通抽象思辨方面,席勒的"实践审美形式"重在形而下的艺术的社会审美教育和人性养成方面,黑格尔的"理念审美形式"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以"历史"贯穿了康德和席勒的抽象思辨与社会实践,完成了审美形式思想的综合。  相似文献   

14.
何谓自然美,自然何以为美?尽管在中外美学史上论述颇多,角度不一,方法各异,其结论也大相径庭,但有一点则是共同的,那就是强调自然美的自由自觉性或自然向人生成。马克思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考察了自然美的本源,认为自然美来自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将其本质力量“物化”在对象上的结果。因此,实践性是马克思自然美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是人的解放,人作为一个类得以解放就是人的类本质的实现,这个实现要通过一个个作为个体的人的现实的创造性的实践才能得以完成。人的类本质是人的自由,人的现实的本质体现着人的平等。自由作为一种超越性的创造力量,作为主体性,它的现实就是生产力;平等作为人对自身的价值追求,作为主体间性,它的现实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些矛盾得以完美解决的社会发展形态就是共产主义社会,这意味着人的解放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人类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类作为实践的主体,应该反思这些问题和矛盾,应该辩证地看待主体性实践,应该对实践的价值进行反思。目的就是要审视和反省当今人类实践的盲目性、漠视自然的以人类为中心的行为,限制和减少人类实践的负效应,有效控制实践过程,科学反思与评价实践价值。只有如此,人类才能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才能突出实践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的研究具有着不同视角: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劳动实践出发,强调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一种辨证的历史观;恩格斯则从自然发展的历史考察自然,利用自然科学的成果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强调自然是由近现代自然科学得以说明的统一的和发展的物质世界,是一种辨证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8.
Commentar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oci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sport as a male preserve. Sport is a gendered cultural form that has been dominated by men and masculinity. The effects of this domination upon broader patterns of social relations have been misrepresented in much of the literature on sport and gender, where sport is often conceptualized as a static fact, rather than as a dynamic social practice. Analysis of sport as social practice directs attention to the manner in which sport gives meaning to broader patterns of social relations. In the case of gender relations, sport as a male preserve has contributed to the oppression of women through the objectification and dornination of their physicality and sexuality. A feminist alternative to sport as a male preserve challenges gender inequality by challenging sexual stereotypes and patriarchal control of women's bodies.  相似文献   

19.
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内在联系和不可分割性,构成了人的一生,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人的生命在本质上是生命、生存和生活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决定了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基础的“三生教育”必然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三生教育”把教育与人的本质、人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已经反映和遵循了教育本质的内在规定性。因此,“三生教育”的本质也是一种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生活与发展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