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打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均势,但是制定和维护远东“国际秩序”的主要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分别采取了所谓的“不干涉主义”、“不承认主义”和“好人主义”的政策,而与中国东北接壤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实行了“两面主义”的政策。欧美大国对“九·一八”事变的政策都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起到了纵容日本侵略的作用,对中国人民抗日斗争是一个重大打击。  相似文献   

2.
二战期间,以武力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把日本引向不归路,惨败的日本战后在保守派首相吉田茂的率领下,自主选择了“日美基轴和经济外交”战略,在亚太经济政策上主张:追随和依靠美国,以美日同盟为基轴,复兴日本经济;以“战争赔偿”重新进入东南亚市场;服从美国冷战战略,对中国实行“政经分离”原则,维持以贸易为主的事实上的关系。吉田茂的亚太经济政策为日本经济在战后十年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但过分依赖美国,使日本不得不面对“半独立”、“半媾和”等日美关系问题,也延缓了对苏、中、东南亚政策问题解决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热河失守,张学良代蒋受过,被讥为“不抵抗将军”,这是一桩历史的冤案。“不抵抗政策”的制定者是蒋介石,张学良只不过基本上执行了这一政策。相比之下,前者是主动的,是历史的罪过,后者是被动的,是历史的过失。尽管张学良受到了“不抵抗政策”的掣肘,但仍率东北军展开了不抵抗的抵抗,演出了江桥抗战、双城阻击战、哈尔滨保卫战、榆关抗战、热河抗战、长城抗战等一幕幕抗日战争的历史壮剧。对张学良领导东北军和东北人民局部抗击日冠的英勇斗争应予公正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4.
1915年1月18日,日本向中国提出了旨在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对美国在中国实行的门户开放政策形成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一形势,美国做出了一系列反应。但由于它在这一地区实力和利益有限,这些反应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由此看出,美国对日行动的底线是不突破和平的、外交的框架,美国对华实行的是不诉诸武力的门户开放政策。  相似文献   

5.
美国对日本政策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占有特殊的位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5—1951),美国从遏制苏联的需要出发,对日本实施了长达6年之久的单独军事占领。1947年美苏冷战局面拉开后,美国开始调整它的亚洲战略和对日政策,完成对日政策从“限制和削弱”到“扶持和利用”的转变。中国由美国的“亚洲盟友”变成“亚洲首敌”;而日本则由美国的潜在敌手变成助手,终于形成了美国对日单独媾和的政策。  相似文献   

6.
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以及随后对中国华北的侵略,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国基于自身的利益对中日间的冲突制定了不同的对华政策。其中美国采取了“不承认”政策,英国采取了“绥靖”政策,苏联采取了“不干涉”政策,这些政策执行的结果是助长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气焰,使中华民族面临着更深重的危机。 一、美国的“不承认主义” 1931年9月19日中国东北被日本事实上占领的消息传到华盛顿后,颇引起美国的注意,美国国国务卿史汀生等关心甚切。众所周知,日俄战争结束后,美日争夺中国东北铁路权益的矛盾曾一度表现尖锐,以致在1…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史学界对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外交政策进行了重新评价.着重肯定了罗斯福同孤立主义的斗争,承认他对引导美国投入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这对于克服过去对罗斯福评价的片面性,了解罗斯福外交政策的积极趋向,是有必要的.然而,三十年代罗斯福的外交政策毕竟是很矛盾的.反孤立主义、反法西斯侵略即使是主要的,也只是其中的一面,而同时也还存在绥靖主义的一面.一九三八年希特勒挑起捷克苏台德问题的“五月危机”前后,美国的外交活动可以说明这一点.捷克“五月危机”时期,罗斯福支持过英法的绥靖活动,这是大家都比较肯定的.但是,当时美国到底参与了哪些活动?这些活动又起了什么作用?则还不是很清楚.原因在于美国没有公开参与,它的活动主要是在幕后进行的.这也是当时美国绥靖活动的一个特点.所以本文拟就张伯伦上台后绥靖格局的形成,“五月危机”的迫捷屈服,慕尼黑会议的召开等这三段美国的外交活动及其作用加以论列.(一)关于绥靖格局的形成和罗斯福的政策张伯伦是在一九三七年五月继鲍尔温任英国首相的.这时希特勒已进兵莱因兰,公开重  相似文献   

8.
中东问题历来是个“火药桶”。这一年多来,打开电视,翻看报纸,几乎每天的新闻都离不开巴以冲突。在这场冤冤相报的冲突中,美国偏袒以色列,是连美国人也不否认的事实。早在以色列建国之初,美以关系就很不一般。1948年5月14日午夜,以色列国宣布成立。11分钟后,美国即给予承认。15日,也即以建国的  相似文献   

9.
“不干涉政策”——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战争期间,美、英、法帝国主义者以“不干涉”或“中立”为名,纵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肆意进行侵略而他们从中取利的政策。例如九一八事变质,美国政府一方面宣称它“不承认”日本独占中国东北为“合法”,同时又宣称“美国絲毫无意干沙日本在满洲的合法条约之权利”,实际上它是以牺牲中国的东北来换取日本承认美国在华  相似文献   

10.
沃伦·0·哈格斯特龙(WarrenO.no.Hagstrom)是美国著名的科学社会学家.他是默顿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同巴伯(D.Barber)、斯托勒(N·W·storer)等人一道极大地发展了默顿创立的功能分析学派的科学社会学思想,使之成为科学社会学中的一个主要学派.尤其是他在1965年发表的《科学共同体》(The scientific Communitr)一书,更是一部被人们广为引用的经典性著作,E·C·休斯(Hughes)称它是“对学术共同体和专业共同体的其他方面进行研究的促进和指南.”(转引自[1]扉页.)在这本书中,哈格斯特龙对科学共同体内部科学家行为的相互影响作了精辟的分析,首次完整地提出了科学酬劳制中的所谓“交换理论”,即科学家为了获得承认而互相交换他们的研究成果,从而揭示了科学中的社会控制机制.本文试图对哈格斯特龙的“交换理论”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11.
所谓“新指针”相关法案,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法案:1.周边事态措施法案;2.自卫队法修正案;3.日美物品劳务相互提供协定.与1978年日美间制定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旧“指针”相比,“新指针”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将日美防卫合作的范围扩大大到日本以外的“周边”地区,远远超出旧指针的范围。“新指针”强调,即使日本未受到直接攻击,如果日本认为所发生的事态对“日本和平与安全会产生重要影响”,日本将全力与美国进行军事合作。这显然超出了“专守防卫”的框架。二是进一步将上述“周边”的范围模糊化。日本政府反复强调“…  相似文献   

12.
美国为什么推行“遏制政策”?美国自天林顿总统入主白宫以来,在对华关系上不断调整政策,特别是今年以来对中国实行了一种所谓的,。遏制政策”。今年2月9日,美国国务院负责亚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洛德正国会听证会上说:“中国不对我们构成直接威胁,不过显而易见的是...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战争阴云密布。美国与日本虽迟至四一年底才真正诉诸武力,但彼此明争暗斗已久。本文试图根据有关资料,分析说明美国自一九三一年至一九四一年期间在中国与日本矛盾的发展和对日政策的变化,并揭示出影响此变化的诸原因。二十年代未三十年代初美日在中国,特别是在东北地区的矛盾已十分尖锐。日本报刊把美国资本说成是日本人在“满洲”“受苦”的祸首。认为“美国的政策在张学良上台后逐步地实现,美国投资的过程采取愈来愈公开的形式”——“结果将是日本在中国的经济影响归于消灭,这就迫使日本采取相应的措施”。①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悍然进攻中国东北,企图用武力来根本改变远东的力量对比,实现其独霸东北以至中国的狂妄野心。日本的行动,无疑打乱了美国依靠经济手段与日本竞争的计划,向美国  相似文献   

14.
不对称催化     
10月 1 0日 ,2 0 0 1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奖金的一半由在“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William .S .Knowles)与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 (RyojiNoyori)共同分享 ,而奖金的另一半则授予了“不对称催化氧化反应”领域的泰斗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莱斯 (K .BarrySharpless)。可以说今年的化学奖是颁给了“不对称催化”。在此 ,我们谨就手性和手性分子、不对称催化的原理作一简要介绍 ,并展望了它的应用前景。1 .手性和手性分子手性特征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不…  相似文献   

15.
现代著名作家欧阳山一百五十万字的五卷长篇巨著《一代风流》,惨淡经营了近三十年的时间,终于全部问世,与读者见面,并收入最近出版的《欧阳山文集》.《一代风流》究竟“风流”不“风流”?社会上众说纷纭.我们认为,《一代风流》够“风流”.如果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梁斌的《红旗谱》可称为“是一部党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的壮丽史诗”,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可誉为描写解放战争的“英雄史诗”;那么,欧阳山的长篇小说《一代风流》,也称得上是一部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整个历程的史诗性巨著.它不但形象地反映历史,并较准确地把握和正确地回答时代急遽转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重大问题,塑造出众多的人物典型形象,还充分显示出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民族风格.一 《一代风流》是在“阶级斗争”的腥风血雨中诞生的.当《一代风流》的第一、二卷《三家巷》和《苦斗》出版后,有人矢口咬定这两卷根本不是写所谓“中国革命的来龙去脉”,而是写“儿女风情史”,是“鸳鸯蝴蝶派式的爱情小说”,甚至说它是宣扬“阶级调和”、“阶级投降”,“毒害青年”的作品,是“专为错误路线树碑立传”的作品.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英国一方面为谋求“英日同盟”的恢复,百般偏袒、讨好日本,另一方面为使国联从事变中脱身,千方百计地拉美国“合作”。而美国则遵循事变前与日方达成的秘密谅解,并力图使事变主导权掌控于币原外相之手。对事变处理的不同对策使英美两国在“九一八”事变时期始终处于一种“不合作”状态,这不仅极大地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也为英美两国以后处理远东问题埋下了互相猜疑的种子。  相似文献   

17.
五十多年前,柳亚子先生对一九○三至一九○五年日本横滨新小说出版社的一批署名“曼殊室主人”和“曼殊”的著作作过辨证,他的结论是:“《新小说》上的曼殊室主人和曼殊,是麦孟华而不是苏曼殊,请大家不要再上当呀.”对于柳亚子的这一论断,解放以来,虽然没有人直接提出过异议,但在不少文章和著作中却认为,苏曼殊是《小说丛话》的作者之一.他们说:“1903—1904年连载于《新小说》杂志头两卷的《小说丛话》是梁启超、狄葆贤、苏曼殊、侠人等共同创作的一种新体裁”.因而断言:苏曼殊“在《新小说》杂志上留下了宝贵的谈文学的文字”.这就无形中肯定了《新小说》所署的“曼殊”就是清末民初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作家苏曼殊.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对于普列汉诺夫的“象形文字”论,人们往往把它确定为不可知论的变种,甚至是不可知论.我认为这是不符合原意的.“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切不符合事物本来面目的批评,都不能真正克服被批评的言行,也不能使人们免于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因此,对普列汉诺夫的“象形文学”论有重新认识的必要.一普列汉诺夫的“象形文字”论是在1892年为恩格斯《费尔巴哈论》俄译本第一版写的注释第七条中提出来的.这条注释说;“我们的感觉是把现实界发生的事情告诉我们的特种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不同于它们所传达的那些事件.但是,它们能够完全正确地传达事件本身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后者是主要的).”(单行本第118页)把这段话概括为“象形文字”论是对的,但说它就是不可知论,至少是不可知论的变种,就有问题了.关于什么是不可知论,列宁有过明确的论述:“我们唯物主义者,象恩格斯一样,把康德主义者和休谟主义者叫做不可知论者,因为他们否定作为我们感觉泉源的客观实在.……不可知论者说:我们不知道是否有我们的感觉所反映、模写的客观实在;我宣布,要知道这点是不可能的.”(《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26—127页)列宁和恩格斯一致认为,不可知论  相似文献   

19.
尼克松政府和福特政府对拉美地区采取的以守为攻政策并没有改变美国的形象,拉美国家联合反美的斗争日益发展。英国刊物《拉丁美洲政治报道》1977年1月21日发表评论指出,“美国对拉美的政策,不仅在拉美,而且在全世界,特别重要的是在美国国内,已经严重地名誉扫地,如果不做一些改变的话,美国在这一地区的活动只会遭到越来越多的抵制。”因此卡特上台后,决定进一步推进对拉美政策的调整。1977年4月,卡特在美洲国家组织常设理事会上提出了对拉美地区实行的所谓“新方针”,主要内容是:1、高度尊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每一个国家的特性和主权。这实际是美国对  相似文献   

20.
1918年,段祺瑞秘密与日本进行军事结盟,并签订了《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所谓“共同防敌”,既是段祺瑞政府军备扩充的借口,也是日本侵华政策的幌子。日本出兵不是对俄而是对华,段祺瑞不是对外而是对内。这份协定没能实现段祺瑞借日本之力武力统一的梦想,只留下了许多难以去除的隐患。究竟是“防敌”还是“强敌”,《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在不经意间改变了中日两国关系的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