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红船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精华内容,成为新时代思政课中必须渗透的重要内容。通过红船精神融入思政课,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信仰力量以及深层内化能力,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价值观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新时代主要表现为廉洁精神和实干品质。从生成路径来看,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价值观经过了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升华,历经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沉淀,是历届领导人建党治国经验的不断总结。新时代弘扬和培育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价值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从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两个方面入手,塑造新时代党内艰苦奋斗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自我革命观继承了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精神传统和中国共产党自我批评优良传统,具有继承性特征;指向中国共产党内部组织、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具有指向性特征;直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共产党建设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具有问题性特征;使人民群众在物质和精神上有获得感,具有人民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共产党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新时代的到来对此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建党精神的集中体现,红船精神是打造新时代共产党人价值观的逻辑起点。用红船精神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价值观,必须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根本遵循,形成学理共识,确立红船精神提升新时代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引领地位;勇于自我革命,寻找红船精神培育新时代共产党人价值观的现实差距;开展主题教育,把握红船精神塑造新时代共产党人价值观的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5.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记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前进道路上的强大精神力量。弘扬红船精神,有助于增强新时代青年创新的能力,培育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高尚品格,掌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尽责的本领。阐述了红船精神的科学内涵,分析了红船精神的育人价值,依托多重宣传载体、课堂教学、校园环境建设、社会实践四个方面探索红船精神的育人路径,对新时代青年践行责任担当,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根源于中国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因此,二者存在内在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理论渊源、价值追求、功能导向等方面的逻辑联系。我们应该以科学态度对待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将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对革命精神进行传承和创新发展,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优秀品质的时代价值,使之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通过自我革命修正错误、迎接挑战,最终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针对党内出现的新问题、新困难,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继续锤炼自己,承受和化解了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展望未来,需要继续厘清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开创性探索与创新性发展,全面把握其基本内涵,在满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内在关联与实然要求的同时,把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艰难困苦奋斗实践中形成的,是由一系列革命精神组成的同根同源的精神体系,信仰、为民、奉献、奋斗是其核心要义。文章旨在寻求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基因密码、挖掘其内在价值,发扬艰苦奋斗、对党忠诚、担当奉献的精神品格助力新时代辽宁振兴,同时用百年精神谱系树立时代新人的崇高信念、厚植时代新人的家国情怀、激发时代新人的奋斗精神,引领时代新人培育,以期寻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和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9.
革命文化展现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情怀、精神品格、梦想追求,彰显着民族性与世界性、科学性与实践性、革命性与创新性、人民性与党性的高度统一。着眼新时代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应从革命文化中充分汲取思想力量,在不忘初心中筑梦中国、在坚定自信中推进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在奋斗和创新中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在管党治党中践行宗旨,以更好地扛起新时代重任。  相似文献   

10.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典型体现。新时代,诠释好红旗渠精神,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红旗渠精神,需要从党的初心和使命、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革命先辈和革命先烈、革命老区父老乡亲生活境况四个维度进行,践行党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内在动力,服务老区群众。  相似文献   

11.
湘南起义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坚定的政治立场、必胜的革命信念、严明的组织纪律和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在革命斗争中的生动体现,它的本质属性是亮剑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民本精神的有机统一。在新时期,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和学习湘南起义的革命精神,进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源泉和智力支持,把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2.
井冈山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培育的中国革命精神,其在当代中国仍闪耀着光芒,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这种价值的当代性主要体现在:井冈山精神中蕴涵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独创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先导意义;井冈山精神中蕴涵的实事求是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最本质内涵,它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客观基础;井冈山精神中体现的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是引领当代人价值取向的一面旗帜;井冈山精神中体现的艰苦奋斗作风仍是当代人应发扬的优良作风,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井冈山精神中蕴涵的群众路线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也是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息息相通的;井冈山精神浓缩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是当代一系列精神的本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历久弥新的革命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动力,引领中国人民谱写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篇章。青年大学生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时代的责任,又承载着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切期盼和深情厚望。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站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的历史起点上,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重提党的革命精神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四川革命老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四川革命老区精神对促进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从实践特色的维度、理论特色的维度、民族特色的维度和时代特色的维度继承和弘扬四川革命老区精神,老区精神才会在新时期新阶段绽放出强大的思想引领和社会动员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5.
西柏坡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西柏坡精神内涵丰富,“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西柏坡精神,是强化宗旨意识、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保障;“严明纪律,团结统一”的西柏坡精神,是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推进科学发展的组织保证;“抓住机遇,敢于胜利”的西柏坡精神,是加快科学发展、完成崇高使命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6.
郭祥 《唐山学院学报》2023,36(5):10-20,34
鲁迅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珍贵的精神资源。改革开放前后,鲁迅精神具有不同的内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鲁迅精神是一元的革命斗争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鲁迅精神是由斗争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为民情怀等多种元素构成的一个整体。鲁迅精神由一元到多元的发展,是由中国共产党中心任务改变、话语体系转变、改革开放后各种错误思潮的泛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明交流互鉴的需要等多种因素促成的。中国共产党对鲁迅精神的阐释整合了鲁迅身上批判和建构、公共性和参与性的多种特质。新时代,应该从文明交流互鉴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角度,深入挖掘和弘扬鲁迅精神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是古田会议最大的历史特点和最突出的历史贡献,是古田会议精神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其实质就是教育广大党员和革命战士应当牢固树立坚定的革命理想和执著的信念.新形势下学习好、继承好、发扬好古田会议精神,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将有助于大学生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自觉性与坚定性.  相似文献   

18.
在大量党员质量不高、革命形势险恶之际,为了巩固党、完成党的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陈云及时提出了"党员的质量重于数量"思想。这一思想正视党员质量不高的现实,涵盖党员质量不高表现、原因及提高党员质量措施,理论上奠定了党员标准基础;实践上纯洁了组织;现实再次警醒我们,要高度重视党员质量,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大别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别山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不是主观意志所决定的,而是与中国革命实践、与大别山地区的革命斗争和活动紧密相连的。大别山地区28年的革命实践决定了大别山精神的历史存在。我们应从实践路径开展大别山精神研究,注意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整体研究的方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我们纪念长征,最主要的是学史明智,以史为鉴,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精神,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