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小说翻译在世界小说之林,法国小说占有非凡的地位。郑克鲁在《现代法国小说史》绪论中这样评价道:“法国小说在世界小说史上占有数一数二的地位,19世纪如此,20世纪自然如此。19世纪的法国小说与俄国小说共执世界小说的牛耳,20世纪的法国小说则与美国小说共执世界小说的牛耳。”在中国,法国小说  相似文献   

2.
《薛定谔之猫》于2013年在法国伽里玛出版社出版,2014年被译介到中国,是法国当代作家菲利普·福雷斯特在中国出版的第四部小说.文章立足于主题学和叙事学,旨在从文学、文化、社会三个方面探讨《薛定谔之猫》的译介与出版价值.一方面,小说将量子力学的概念融入文学创作中,使读者产生了"陌生化"的阅读体验;另一方面,文中随处可见的中国元素表现出一个法国作家的中国幻象;此外,小说对新物理学背景下人类的身份以及生存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读者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16世纪到18世纪期间,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并大力译介中国典籍,是中国翻译史的又一高潮.耶稣会士经由译介西方经典发展到译介中文经典,再到法国耶稣会士带来的译介高潮,译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都大为提升,译介成果传至西方,引领了西方的启蒙思潮,推动了西方的中国热,奠定了西方汉学研究.本文通过对耶稣会士不同历史阶段中文典籍译介特点的分析,探讨中文典籍译介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美国当代小说一直占据着我国外国文学译介、出版及读者消费市场的主体.随着信息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小说译介市场在自身发展规律的自我调节中,逐渐与美国小说出版市场接轨,更趋多元化和信息化.研究并梳理美国小说市场规律及其对中国译介出版市场的结构影响,有助于及时把握美国小说图书出版市场的各类动力要素,及时调整我国译介出版方向,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5.
在19世纪初洋务运动的影响下,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近代政治改革家看到了西方文学作品对启迪民智的作用。因此,他们在创办的各类文学刊物上开辟了大量的翻译专栏,重点译介英美各国的进步文学作品,为近代中国社会引进了一批英美小说佳作,推动了近代中国本土小说创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任增强 《出版广角》2013,(15):16-19
英国是中国古典诗歌在西方传播的第一站。古典诗歌在英国的传播与译介研究著述的出版可划分为16世纪的发端期、17世纪的沉寂期、18至19世纪的发展期与20世纪的繁荣及回落期四个不同时段。考察各时段中国古典诗歌在英国的译介与研究,可以发现,其流布具有源远流长但中有停滞,重译介而轻研究,首倡之功大但研究后劲匮乏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漓江出版社出版法国文学有着较长的历史,当它还是广西人民出版社的副牌时,就出版过法国古典文学名著《保尔和维吉妮》和《阿道尔夫》,还有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巴黎的忧郁》,这些名著的出版当时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80年代中期,漓江社正式挂牌后显示出勃勃生机,其时国内的外国文学出版也呈蓬勃上升之势;在法国20世纪文学的译介方面,许多文艺出版社都开始出了一些作品,但它们显得很零星很分散,选题也不够广泛、齐全。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著名的法国文学专家柳鸣九先生深感外国文学出版工作要更上一层楼,就必须在系列化上下一些功夫,于是他提出了出版“法国20世纪文学丛书”  相似文献   

8.
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1955年凭借小说《洛丽塔》迅速引起文坛的关注,其后出版的长篇小说《普宁》《微暗的火》等奠定了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我国文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并译介出版其作品,文章在回顾我国翻译界和出版界译介和出版纳博科夫作品历程的基础上,对其作品的翻译、出版现状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9.
《译书公会报》是中国近代最早的译文专刊,属上海译书公会之刊物。该刊主要译介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五国的政治、外交、经济、工业、军事、医学、物理、化学和商务等领域的论著。本文从《译书公会报》的译介范围、译介内容、译者基本情况、编译策略、政治立场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其在翻译史上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周作人是“五四”前后文学革命的主将之一。他对现代文学批评的建树是重大的 ,贡献是长远的 :对旧小说的彻底批判 ,致力于现代文学观念的重建 ,促进新小说的诞生 ;专注于外国文学的译介和文艺思潮的引进 ,努力寻求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新路子 ;对有明显倾向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1.
《简·爱》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来,不同时期的国内译者对《简·爱》进行了译介,译本众多,各具特色,但都体现了译者所处年代的时代特征.文章以接受美学和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多元系统理论为基础,介绍了《简·爱》在中国的译介概貌,并结合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语境,分析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和《简·爱》译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文学承担着"描述中国和对话世界"的责任.追溯中国著名作家莫言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历程,可发现日本翻译界和出版界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日本译介和出版莫言的文学作品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最初学者于杂志进行作品介绍,至译介后进行诘责,再到著名学者的力捧和推介;从特定出版社的参与,到后期大型综合出版社的介入,莫言作品数十年间在日本的传播走过了由试水、质疑到接受、认同的曲折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对莫言作品的译介和出版逐渐呈现译介书目最多、销售量巨大、译作载体高权威性和高学术性等特征.从这一角度来说,从译介和出版两个层面深入探讨莫言作品在日本近30年的传播情况,对于研究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之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韩一宇 《出版史料》2002,(3):111-116
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La Derniére Classe)在20世纪的中国有重大影响,从20年代初至今不断被选人各种语文教材,似乎可以说是最为一般读者所熟悉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然而,对这篇小说进入中国文学的早期情况,却有一些疑点应该作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安徒生国际儿童文学奖等重要国际儿童文学大奖作品纷纷译介出版,并以丛书形式呈现。本文回溯了国际大奖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出版情况,并对近十余年来出版的国际大奖丛书出版现状及特点进行盘点,分析当下国际大奖丛书出版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最负盛名的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未发表作《20世纪的巴黎》的手稿在凡尔纳世家的金库蒙尘130余年后,终被作家的曾孙意外发现,经有关专家鉴定,原稿确实出自儒勒·凡尔纳的手笔。 《20世纪的巴黎》一书约在1863年脱稿,儒勒·凡尔纳在小说中描绘了20世纪60年代法国首都  相似文献   

16.
德国出版社的整体战略偏保守,多数译介的中国主题图书都是在美国、英国或法国已经达到一定的销售量后才会被引进德国,首发量一般都不是特别大。从整体上来说,德国出版社对从中国直接引进版权并翻译出版的兴趣不大,2005年德国从中国只引进了9种图书。  相似文献   

17.
梳理19世纪中叶至1912年日本图书馆学在中国的译介,指出1888年傅云龙已使用“图书馆”,1910年“图书馆学”一词首现于《图书馆教育》一书。参考文献17。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中期,为满足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的需要,以裨治文、卫三畏等为代表的西方汉学家以《中国丛报》为平台,率先开展了多种题材中文著作的译介活动。在继承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译介者以兼顾原作寓意与西方读者阅读习惯为旨归,采用较灵活的翻译方法,力求准确反映这些著作的词义与内涵。与翻译相伴随,他们还对中国文化的一些特点进行了品评与讨论。这些译介活动为近代初期中西文化相互沟通构筑了桥梁,并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提供了重要参考。其间,因理解差异而产生的偏颇在所难免,由此亦可观中西文化在相互审视、碰撞中存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以译介学理论为理论支撑,以《三体》《兄弟》等当代中国文学英译作品的海外出版发行为例,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五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学如何成功“走出去”,实现中国文学在西方强势文化中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叶普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著名作家普希金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晚清至五四时期,通过介绍性的文章及文学评论,其主要内容被介绍进中国社会;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片段节译和译著开始出现;建国后,在政治因素的影响下,其译介经历了高潮和低谷期;改革开放后,日益开放的接受视角使其译介进入了多元化时代。随着中国历史的百年沉浮,《叶普盖尼·奥涅金》最终构筑了其在中国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