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校长有的“官味”浓,有的“酒味”浓,有的“霸气味”浓,有的“管人味”浓。读程红兵和他的《做一个书生校长》,我闻到了浓浓的“书生味”。“我原本就是一介书生,匆匆走过的45年人生旅途,绝大部分生命都交给了书,爱书、买书、藏书、看书、教书、写书是我生活的主要内容。我做校长属于偶然事件,但书生做校长也有一点优势,那还是跟书有关。”封  相似文献   

2.
提起笔,笔端竟流动着这样一个笑话:古代有一书生与朋友出游,面临一条水沟。朋友打赌说他无法“蹦”过去,书生不服,蹲下身子,用力一蹦,结果掉到了水沟里。朋友哈哈大笑,然后退后———助跑———起跳,跃过了水沟。书生生气地说:“你这不是‘蹦’,而是‘跃’,你刚才为什么不说‘跃’呢?”此笑话原是嘲讽书生的迂腐,而作为语文教师的我,看后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关于“蹦”与“跃”质感的不同、具象的差异难道不是我们语文课该追求、该探询的吗?而如今,我们的语文课到底在做些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又需要些什么呢?“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  相似文献   

3.
究竟怎样才能读好教科书?这里有个读书方法的同题。记得《三国演义》上有一个故事,说的是魏王曹丕向吴王孙权的使者询问:“吴王颇知学乎?”使者回答。吴王“博览书”传,历观史籍”,是“采其大旨,而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这里所讲的“采其大旨”,就是读书要得其要领,掌握最基本的东西,而不是面面俱到。孙权的这种读书方法是值得  相似文献   

4.
先生先生     
清代有一副很有趣的对联:“书生书生问先生,先生先生”;步快步快追马快,马快马快。这是一副极其巧妙的复字联。它的意思是:有位书生,所读过的书现在重读又觉得陌生,于是去问先生,谁知先生早  相似文献   

5.
读书趣谈     
读书,是种大雅。提起读书,我还总会想起两件艺术珍品。一是“文革”前看过的一出小舞剧:月牙弯弯,竹影婆娑,一年轻书生正秉烛夜读,就这么读着读着、他身后的梅花屏风上也便飘然走出一位妙龄少女,于是,书生少女相依相伴,在灯前月下翩然起舞,其情如诗如画,可也正在此时,随着远处传来的一阵钟声,少女霎然消失,书生怅然,就赶紧秉烛在屏风上细找,可是,屏风上只有梅花如星星般闪烁,哪里还有少女的芳踪?二是纪晓岚的一则书房联:“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由妙用红豆的此联联想开去,也的确能使人坚信“书生夜读,红袖添香”是一种极美妙的…  相似文献   

6.
谈到阅读的态度和方法 ,我就想 ,读书不妨学淘金 ,书生本是淘“金”人。是的 ,古人中勤于读书淘金的 ,多是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千锺粟 ,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一种狭隘、自私的 ,也是十分庸俗的读书观。当然 ,懒于读书淘金的 ,则多认为“春天不是读书天 ,夏日炎炎正好眠 ,秋有蚊来冬有雪 ,收拾书包好过年”。这又是一种颓废的、百无聊赖的读书观 ,这种人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书生。这样两种极端的读书观 ,两种截然不同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自然都不可取。不过书中有“金” ,这倒是谁也不会否认的事实。因此 ,常常有人说 ,读书如淘金。…  相似文献   

7.
■书评魏书生,是否够得上“伟人“”教育家”,姑且不论,但他在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创造了许多教育奇迹是毋庸置疑的。魏书生,作为一个红遍大江南北,甚至东南亚的教育人,被多名记者采写,有无数文章、报告文学集见世,但教育圈内人士以行家眼光观察记录的不多。《我眼中的魏书生》是一位学者型的教育行政官员多年追踪、记录、感悟魏书生的结果,其视野是独特的,记录是真实的,少了圈外人写魏书生的“隔”。实为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假如你还想为我们的教育做些什么的话。《我眼中的魏书生》杨一仁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定价:18.80元简评杨一仁的《我…  相似文献   

8.
似我这种读书人,愧生近五十年,身无长技,终年无非是与书打交道:买书借书读书教书偶尔也写写书。面对一房间的大大小小厚厚薄薄的书,感情常常很复杂。人们常讥笑读书人是“手无缚鸡之力”,又道“百无一用是书生”。连读书人的鼻祖孔夫子亦曾蒙羞于此,《论语·微子篇》载述: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可谓一语中的。但英国人培根却说:“知识就是力量。”与上述说法大相径庭。考诸人力,盖得其二:体能之力与脑能之力。后者是无形的,眼睛直接看不到,便容易被轻视以…  相似文献   

9.
有一种父母——差不多是我最痛恨的——老在问,我的小孩学什么才有用?读这本书“有用”吗?天底下哪有什么书是一定“有用”的呢?即使是教人养狗或做菜的书,够实用了,假如不真拿来应用,也是“没有用”的;至于许多“没有用”的书,其实倒有大用。  相似文献   

10.
“魏老师,我会继续向你学习,但我不会做你,我要做最好的自己。”这是2003年李镇西在与魏书生交谈时说的话。虽然那时的李镇西已经小有名气,但与魏书生比  相似文献   

11.
上小学时读《三味书屋》,一直不明白那个私塾为什么要叫“三味书屋”。及至为人师,教此文,遍查资料,方知此“三味”原来是寿镜吾老先生家的家训,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的意思。品味再三,猛然顿悟,此“三味”不正契合于我吗?我一介清贫书生,蜗居山村小学,三餐有食,寒冬有衣,相伴有书……  相似文献   

12.
最近,读了上海市建平中学程红兵校长的《做一个书生校长》一书,一股浓郁的书生气息氤氲着我的灵魂,一种强烈的书生精神撼动着我的心灵。是什么让一位文弱书生承担起了曾轰动全国的建平中学的校长重任?又是什么能让他顶住巨大的压力,恪尽职  相似文献   

13.
书生 读书人的通称。《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注云:“(赵)咨曰:‘吴王……虽有余闲博览书传,籍采奇异,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白面书生”指年轻、阅历浅的文弱书生。  相似文献   

14.
在教师和家长眼中,我是一个“好”学生,可是,老师总是问我:“你怎么总是和坏学生搅在一起?”我不明白“坏”的定义是什么。不喜欢课本,喜欢一些“野书”叫“坏”?成绩不好,但体育好叫“坏”?略有“暴力”  相似文献   

15.
讲“爱心与教育”?我此刻面对的每一位教师都比我做得好,还用得着我去教训他们吗?讲“民主与教育”?他们现在面临的当务之急是如何让孩子们能够坐在教室里,谈“民主”似乎太遥远了些。讲什么“建构主义”、“对话”、“共享”、“基于网络的教学”等所谓“新课程理念”?对于他们的学生来说,现在首先是要有书读!要有书读!  相似文献   

16.
一副复字联     
清代有这样一副奇特有趣的复字联:书生书生问先生,先生先生;步快步快追马快,马快马快。小朋友们,你知道这副联语是什么意思吗?上联是说,有位书生,重读原来读过的书,现在又感到很陌生了,于是去问先生,谁知先生早在书生重读此书之前也对此书陌生了。下联中的"步快",是指衙门中步行的  相似文献   

17.
笑弹X枚     
水往上漏有三个书生,同坐一条船,突然,船漏了一个洞,水渗了进来。第一个书生说:“我们把船扣过来,把水倒出去。第二个书生说:“我们再凿一个洞,让进来的水流出去。”第三个书生说:“别动,这一定有鬼,人家都是水往下漏,而这怎么水往上漏?”  相似文献   

18.
寻找一本书     
曾经听过一场名为“寻找一本书”的讲座,主讲人是位从美国留学归来、小有名气的青年学者、教授,在大学生中很受欢迎。教授一上台,就向我们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都阅读过很多的书,有谁能在读过的书中,挑出一本你认为对自己一生都有用有价值的书,告诉我书名吗?”一本对“一生都有用有价值的书”?看起来十分“简单”的一个问题,可是,我还未曾思考过。那么多的书,是哪一本呢?我陷入了沉思。是《伊索寓言》吗?或者《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抑或《西游记》、《水浒传》、《隋唐演义》的连环画中的某一本?这些书,的确陪伴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  相似文献   

19.
神奇的力量     
在两本书之间居然有一股神奇的力量,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去揭开其中的秘密!今天,姐姐在看课外书时,忽然让我去拿两本厚厚的书来。我好奇地问:“要书干嘛?”“嗯……做实验。”姐姐神秘地回答。一听说是要做实验,我就来劲了,赶紧说:“没问题!”我以最快地速度将两本厚厚的书放在姐姐面前。只见姐姐把两本书一页一页地交叉插起来。她插好后,将书递给我道:“试试,看你能不能把两本书拉开?”“把书拉开?这不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吗?”我信心十足。我先轻轻一拉,没拉开。怪了,我既纳闷又感觉很没面子。我再使劲一拉,还是没动静。我使…  相似文献   

20.
全国中学教育界都在学习魏书生,应该说这是个可喜的现象.但从人们学习魏书生的情况看又喜中有忧.忧从何来?有人把魏书生神化,认为不可学,或曰“学不来”,果真如此吗?非也.现在看来魏书生是有些“神”,语文课可以不讲,作文可以不批,调皮的学生在他那里服服贴贴;魏书生身兼二十多职,经常外出参加会议或讲学,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语文自学却走向了民主化、教学化、自动化.但决不能因此将其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