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字形推断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占90%以上,大都可以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其词义(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形旁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这里的文意不符。  相似文献   

2.
一、字形推断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占90%以上,大都可以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其词义(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形旁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这里的文意不符。  相似文献   

3.
关于“之”的本义,古今有许多不同解释的。首先是东汉的许慎,他提出“之”的本义是“出”的意思.他在《说文解字》中说:“(小篆体之字),出也.象过(草木初生也……读若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他认为“一”上的“”为草木从地下初生出来的形状,所以他把“之”的本义训为“出”义。戴震也把“之”的本义训解为“出”义;但与许慎对字形的理解不同.他在《礼记·考工记·梓人》的补  相似文献   

4.
不少的古代汉语著作涉及到古音通假时,都举“倍”字为例,认为“倍”字的“违背”、“违反”、“背叛”等义,是“背”字的假借。请看: 《荀子·天论》:“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章诗同《荀子简注》:“倍,通‘背’,违背。”甄尚灵《汉字假借义试探》说:“《荀子·天论》一文,全文不到两千字,假借就有二十多处。如:‘倍(背)道而妄行,则(按:漏一“天”字)不能使之吉。’……这些通假是今天大家都承认的。”接着下文重提“‘倍’通‘背’”。贾谊《治安策》:“下无倍畔之心。”张世禄《古代汉  相似文献   

5.
《谭嗣同》与变法关键时刻,谭嗣同“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直诘袁”,实际上这是一次武装游说。据袁世凯《戊戌日记》载,假装“维新”却夤缘荣禄之门的袁世凯,探悉“朝局将变”,正赶写奏折,想提前请训回天津,听到“新贵近臣,突如夜访”,立即“停笔出迎”。谭说“公受此破格特恩,必将有以图报,上方有大难,非公莫能救”。又说“荣某近日献策,将废立国君,公知之否?”他要袁勘王,率死士杀荣禄,除旧党。袁世凯见他  相似文献   

6.
第一节词义和用法的推断与辨析一、在语境中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常用方法方法一字音推断法。如果在文中根据词语的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推断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根据同音通假求得本字。例:(1)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孰:同“熟”,仔细。(《邹忌讽齐王纳谏》)(2)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不。(《愚公移山》)(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劝学》)对通假字的语义推断要注意三种情况:一是通假字音同或音近而义不同的,如“孰”与“熟”;二是音同或音近而且意义也…  相似文献   

7.
肖刚 《广东教育》2014,(11):6-7
【例题精选】 (2014广东卷)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习知山川道径 素:向来 B.将论囚 论:讨论 C.持府县短长 持:挟制 D.卒之付御史决 决:判决 【参考答案】B 【解析】"论"应为"判罪,判决"。属于实词中一词多义的考查。如成语"论功行赏"中的"论"即为"批决,定罪"之义。如果将“讨论”之义代人该句,在选项中是不能直接确定是否正确的,因此需要代入原文,根据上下文可以明确该句的意思是“将要批决定罪囚禁”这样才能衔接下文:“敞日:‘冤也’。”另外三个实词“素”“持”“决”也均为一词多义的考查,只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均能轻易判断。  相似文献   

8.
从“极”字何以有“疲劳”之义谈起有一本古代汉语新编教材,文选部分曾选载《三国志·魏志·方伎传》,误将“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之“极”解释为:“极,极点,顶点。用作动词,达到顶点。”这种典型的望文生义,很快受到使用者的批评。杨琳正确地指出:“极”有“疲劳”义;“不当使极”,不当使身体疲劳也。唯有这样解释,才能圆满而准确地表达出当年名医华佗对广陵吴普所说这段话的真正含意。但杨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未能进一步指出“极”何以有“疲劳”一义。(?),《说文》“(?)((?))也。”“极”与“(?)”音同义通,故可训为“疲劳”。换句话说,“极”之所以含有“疲劳”义,乃由“极”通“(?)”而来。只有我们明确无误地点出“极”与“(?)”二字之间的通假关系,才能使读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如果现有汉语辞书明确  相似文献   

9.
《墨子·公输》中“公输盘诎”一句 ,“诎”多被释为“穷尽 ,同‘屈’” ,不妥。本文指出 ,“诎”字本义是语塞 ,可引申为穷尽 ,此句用的是其本义 ;表穷尽义时 ,常用“屈”通假“诎”。“屈”字本义是秃尾 ,可引申为短的意思 ;“屈”常通假为“诎” ,表穷尽义 ,因其出现频率高 ,后人误将借字当本字 ,本字当借字 ,颠倒了两字的通假关系。  相似文献   

10.
莫,《说文》云“日且冥也。”为“暮”之本字,与“杳”“夕”义同。后因语音通假借为表“无”“勿”等义。尔后,为了表意的清楚,在“莫”字基础上加形符“日”而另造一个“暮”字表示其本义。由此,“莫”便孳生出“暮”“莫”两个字各表其义。自从“莫”字从其本义中分化出来后,人们对它的词性认识颇不一致,归纳之有三种意见:(一)莫为禁止之辞,与”勿”同。清·谢鼎卿《虚字阐义》卷二和王鸣昌《辩字诀》均持此说。清·刘淇《助字辨略》厘析  相似文献   

11.
“大器晚成”语出《老子》第四十二章。古人在运用这个词语时,往往将“晚”训为“迟”,如《三国志·魏志·崔琰传》:“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都也,终必至远。’”不独古人训“晚”为“迟”,现所编成语词典皆训“晚”为“迟”,解释整个词语意思为:大才需要长时间才能长成。训“晚”为“迟”,其实大谬。  相似文献   

12.
《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其中的“启”字,不少古代汉语教材或作品选,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及刘盼遂、郭预衡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都注为:启,开门.启之,为段开城门.”“启”在古文中多训“开”义.这大概  相似文献   

13.
羊是象形字,《说文》羊“象头角足尾之形。”羊有吉祥美好的意思。《说文》.“羊,祥也。”大吉羊就是大吉祥。吉祥的祥本无其字,原是以羊为祥,而后造了祥字。 《考工记》解释:“羊,善也。”祥、善,都有吉祥美好之义。羊作祥解释,羊就成了吉祥之物。《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国攻打郑国,郑国被打败了,郑伯在投降的时候,“肉袒牵羊以迎”。“肉袒”  相似文献   

14.
通假字是读文言文的一个障碍。若不能识别其字是否通假并寻出本字,就会曲解文意或百思而不得其解。就某个字来说,如果用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不合事理,就可能是通假。如:“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一句中的“唱”,其书面义“唱歌”就与事理不通,即应初视为通假字,再寻出其本字。一个字是否通假,不能孤立地就字而论,而要紧扣上下文的意思反复推敲。若字的本义或引申义在  相似文献   

15.
《战国策·赵策》:“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其中的“持其踵”,一般注本皆将“持”解作动词“握”,“踵”解作名词“脚后跟”,“其”解作代词“她的”,将全句译为“握着她的脚跟”,“意思是拉住她”。有人不以为然,另辟溪径,将“持其踵”解为‘母亲拉着女儿,女儿不能举步”,训“持”为“制止”;也有人将其译作母亲“在后面攀着车子哭泣”,训“踵”为“车后承轸木之后端”。如此等等,既不符事理,又不尽情理,因而是欠当的。我认为,“持”当训为“值”,解作“当”。从声训看,“持”古为定纽之部,“值”为章纽职部。又“值”为浊声字,故“值”上古亦为定纽。之职阴入对转,章炳麟同在之部,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同在第一部。故二字古音同义通。从形训看,“持”,《说文·十二上·手部》曰:“持,握也。从手寺声。”“值”,《说文·八上·人部》  相似文献   

16.
大”、“首要”的意思(“项”有“大”义)。《南史·乐颐之传》附《乐预》:“〔沈〕升之与君俱有项领之功。”如果各表其意,成为偏正词组,就是“肥大的脖子”的意思。如前面所引的“四牡项领”。如果用作比喻义,就是“要害之地”的意思。《三国志·魏书·苏则传》“西  相似文献   

17.
《史记·殷本纪》引录《尚书·高宗肜日》,并采经传异说和百家杂语对经文作了解释。司马迁博采众说有明确的原则,即符合史实者则用之。司马迁的解释亦存不足之处,经文“高宗肜日”意为祖庚肜祭武丁,司马迁误作武丁肜祭成汤;“典祀无丰于尼”,意为典祀无丰于祢庙(武丁庙),司马迁作常祀无礼于弃道,其意思尚不甚清楚。考辨司马迁解释的史料依据,并分析历代学者训释此两句经文的争议,可以认为只有依据甲骨卜辞和文献两重证据才能对经文作出确切可信的解释。司马迁的解释有不足之处,是受到当时文献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18.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不仅要靠积累,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一、字形推断法该法又称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解释词的本义。文字学家凭什么辨别本义呢?主要凭字形。分析字形有助于我们了解词的本义,利于我们去推断词的引申义或其他义项。以“引”字为例。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弓也,从弓从引”。《孟子·尽心下》“:君子引而不发”。开弓像是把弓弦拉长了,所以“引”有延长的意义。《史记·秦始皇本纪》“:引兵欲攻燕”。开弓是把箭导向后方,所以“引”又有“…  相似文献   

19.
“之”字多数易释,然亦有少数难解。笔者罗列三解,以供读者参考。一、“之”犹“于” ((观巴黎油画记》“其法为一大圜室,以巨幅悬之四壁”一句中,“之”即训为“于”。《淮南子·主术》“上告于天,下告之民”一句中,“之”和“于”互文,“之”犹“于”。《札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米熹注:“之犹于也。”译:人对于  相似文献   

20.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__得分_________第Ⅰ卷(共30分)一、(共9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孱·弱/粲·然抖·擞/陡·峭风声鹤唳·/伶·牙俐齿B.倨·傲/盘踞·谛·听/缔·造宵·衣旰食/祸起萧·墙C.蔽·塞/弊·病娉·婷/伶俜·暴殄·天物/如虎添·翼D.蛊·惑/瞽·言炫·目/玄·想强·弩之末/强·词夺理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句是()A.受到别人充满挑逗的攻击时,是退是进,很能说明一个人的涵·养·,往往有修·养·的人更能理智应对这种局面。B.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