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9 毫秒
1.
素有"东方犹太人"之称的客家人自中原南迁,并于近代陆续迁居东南亚甚至欧美。在异国他乡的客家人,除了要面对生存的挑战之外,还要面对异国文化对客家文化传统的影响甚至排挤。美国著名作家詹姆斯·米切纳的小说《夏威夷》展现了客家民间信仰和基督新教信仰的生动画卷,讲述了海外客家人坚守客家传统文化的艰难历程,并揭示了客家民间信仰在海外客家人文化身份认同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客家传统社会,由于庙宇与乡民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成为民间处理地方事务的行政机构,并且得到官方的认同,成为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渗透的窗口.一方面,民间信仰体现出的象征与权威,有助于客家社会宗族聚居地的形成,这也成为客家地区宗族界限分明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透过民间信仰活动,可以发现不同社区内的族群之间的对立统一性,正是民间信仰使得客家传统社会维持着一种"有序的无序"状态,推动了客家社会的进步,成为客家传统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3.
民间信仰是乡村重要的文化根脉。民间信仰空间是一类重要的文化遗产,深入探索并理解这类信仰空间是我国乡村保护与振兴工作的关键。就客家地区而言,关于信仰空间的历史形成、布局形态和景观表现等方面的基础认识,至今仍然很模糊。为此,尝试通过实地取证和文献调查,并综合应用民族文化和空间解析等方法加以揭示。研究结果表明:客家乡村民间信仰空间的历史形成,来源于百越土著,受到中原汉族以及其他外来族群的影响,并与复杂的地域再创造有关。丰富多样的民间信仰空间,在客家乡村中体现为分散式的节点布局和多样化的游行活动路线,并与山石、水系、树林、民居、道路等自然或人文环境要素紧密共生。  相似文献   

4.
1980年代以来日本学术界系统地研究客家民间信仰。本文讨论的是日本学者对客家民间信仰的研究成果及其课题。日本学者对客家民间信仰研究的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于客家地区从事民间信仰研究的"微观经验主义";二是研究典型客家民间信仰的"宏观实体主义"。本文通过证实这两个研究观点,用人类学的"空间—场所"理论来提出客家民间信仰研究的第三观点。  相似文献   

5.
客家民间信仰研究成果颇丰,可谓汗牛充栋,前人成果为我们思考民间信仰在客家乡村社会发挥的作用,起到了很大的启迪作用,但前人成果多是对传统功能的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客家乡村传统社会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客家民间信仰在全新的社会条件下发挥着怎样的现实功效呢?通过以于都县寒信村水府庙会为考察中心,从社区营造的视野,分析客家民间信仰在社区建设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并就此补充前人观点而提出民间信仰的社区营造功能。  相似文献   

6.
民间信仰在客家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的重要力量。民间信仰以庙宇为象征中心,乡土精英开展创造性的活动以及在村落成员的共同参与中客家社会得以整合,乡土社会也为民间信仰的存续提供了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农村集体活动都逐渐式微,民间信仰本身及其活动正在走下神坛并经历去集体化逐渐理性化的过程,民间信仰的组织管理机构也由传统形态向现代社团组织形式转变,民间信仰在回归私人领域的过程中,其公共属性反而不断被强化,社会整合功能不断被彰显,通过田野调查个案来解读民间信仰与客家社会变迁的互动。  相似文献   

7.
民间信仰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百姓的生活、生产等各个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当人们向外迁移时,原居地的各种民间信仰往往也随之传播到迁入地,并在移民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台湾的闽粤客家移民为例,探讨民间信仰在移民社会的传承与变迁及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台湾是个移民社会,先民大都是明末、清初从福建、广东两地渡海来台,他们带着家乡的守护神随行庇佑,这些从原乡带来的神祇,在移民在地化后,在台湾纷纷建庙祭祀,成为台湾民间信仰的中心。而客家"岛内移民",从苗栗移民者,大都带着公馆五鹤山五谷爷;从新竹移民则带着新埔"义民爷"信仰,再到移居地建庙祭祀。透过五谷爷、义民爷信仰,移民至花莲、高雄的客家人,每年都回祖庙进香,回乡扫墓祭祖,召开宗亲会,充分显现客家族群怀念故土,饮水思源,重视宗亲,慎终追远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和实施,为客家文化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客家地区的民间信仰十分普遍,蕴藏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应树立正确的理念,积极开展客家民间信仰的旅游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应注重地域特色,优先开发民间庙会和宗教建筑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0.
宋清时期大量官私学校在赣闽粤边区的兴办,促进了儒学在客家地区的广泛传播;与此同时,政府也按照儒家"以神道设教"的原则,通过建立祀典、拉拢改造、打击毁禁等方式,加强了对客家民间信仰的管理和控制。儒家文化在赣闽粤边区的广泛传播,对客家民间信仰产生了深刻影响,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核心——"天地君亲师"也成为客家人的祭祀对象。  相似文献   

11.
在客家传统社会,由于庙宇与乡民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成为民间处理地方事务的行政机构,并且得到官方的认同,成为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渗透的窗口。一方面,民间信仰体现出的象征与权威,有助于客家社会宗族聚居地的形成,这也成为客家地区宗族界限分明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透过民间信仰活动,可以发现不同社区内的族群之间的对立统一性,正是民间信仰使得客家传统社会维持着一种“有序的无序”状态,推动了客家社会的进步.成为客家传统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2.
客家传统社会的民间信仰是多元的,也是极其普遍的。探讨客家社会的民间信仰问题是研究客家传统社会的一把钥匙。汉帝信仰是客家人的一种古老而又特别的民间信仰,研究汉帝信仰不仅能进一步了解、揭示客家地区民间信仰的内容,而且能更好地认识客家社会和客家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粤东灵村惭愧祖师信仰的人类学考察,深描旅游语境下的客家民间信仰重构实践,以揭示客家乡村社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多重面向和深微变迁。旅游语境下客家乡村居民在宗教仪式与现实生活中,既充满伴有地方依恋的宗教情感,也秉承基于旅游利益的经济理性,由此构筑了一个神圣与世俗叠合的民间信仰空间,展示了客家乡村丰富的、动态的社会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14.
为了加深对客家民间信仰和地域文化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客家研究的层次与水平,赣南师范学院主办了“客家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由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客家研究中心承办,于2007年11月23日至26日在赣南师范学院黄金校区举行,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巴西等海内外专家学者近百余人出席,提交会议论文81篇。11月23日上午在赣南师范学院图书馆科报厅举行大会开幕式,赣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客家研究院名誉院长林多贤教授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词,副校长孙弘安教授主持开幕式,随后进行大会主题演讲。一在大会主题演讲中,韩国大田大学文智成教授通过对台湾新竹枋寮“褒忠亭”和韩国“七百义冢”的研究,指出“褒忠亭”和“七百义冢”在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上的转变与客家人和韩国人的文化观念不同有着密切的联系。台湾客家人善于应变,追求现实的功用,对其他思想的包容性强,文化观念复杂;而韩国人流于固守,追求观念的理想,对儒家思想的保守性强,文化观念淳朴。由此他提出客家民间信仰研究应对不同文化现象在文化演进过程中的变化加以关注。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河合洋尚博士通过对日本学术界客家民间信仰研究的梳理,发现日本客家研...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客家研究的蓬勃发展,台湾客家族群特有的"义民爷信仰"也受到重视。目前台湾有关义民爷信仰的研究,主要还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争论义民在台湾历史的定位,以及林爽文事件中有关客家义民军的史料,甚至于因为不同的族群立场,对义民爷信仰有不同的解读。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探讨义民爷信仰的神格及其变迁,一般客家民众如何看待义民爷信仰及参与义民爷信仰的情形等,仍然有研究的必要。本研究讨论关于义民爷信仰的神格变迁争议,援用渡边欣雄的理论阐释"神、鬼、祖先"的动态变化逻辑,并且了解信徒如何看待义民爷;借用宗教人类学有关"祭祀圈"的研究成果,检视义民爷信仰的发展和检视祭祀圈概念本身是否有其限制;从苗栗客家义民庙的实际田野观察,探讨义民爷信仰的仪式特色。  相似文献   

16.
客家民间歌谣是客家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作出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在传统社会,它的传播主要以口头形式进行,受时空限制较大。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媒介在现代文化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借助电子媒介对客家民间歌谣进行多方位、多视角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使其传承内容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据更加可靠,传承的效率和质量都将产生新的飞跃。借助电子媒介进行客家民间歌谣的传播,应尊重客家民间歌谣浓郁的地方特色及本土文化价值,重视客家民间歌谣的精神内涵和品味,确保客家民间歌谣在数字化保护的同时保留民间歌谣的原真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人类学、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解析客家族群原乡民间“三山国王”信仰在台湾宜兰地区的变迁,提示此种变迁在文化移植问题上具有的现象与意义。汉人移垦台湾自17世纪中叶以后,移垦的居民多数来自中国东南省份,如闽南、粤东等地区,由于客家族群文化习性遵守先人之法观念较为执着,因此生活中保有许多原乡之习俗。台湾宜兰地区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后,嘉庆年间再次由官府配合民间开发的典型案例,由于资料完整,历史发展与目前社会环境变异不大,且田野调查便利等研究条件具备,因此作为本论文研究客家族群民间“三山国王”信仰变迁“王爷公”的时空区域,企图藉明显的历史发展说明客家文化中民间信仰变迁的“土著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通过对北京城区民间信仰场所及信仰人群的调查,更加清晰地了解当代北京宗教的信仰现状,特别是民间信仰的情况。民间信仰包含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北京作为文化古都,世界各地文化荟萃于此,各种宗教信仰也都被她所吸引。本文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北京城区民间信仰场所及信仰人群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北京的文化,理解北京这座兼具古老与现代双重魅力的现代化大都市的社会风俗和民间风情。  相似文献   

19.
粤东客家族群认识与接触基督教,始于广东五华县长布镇大田老禾仓开基祖复兴公在樟村建立的基督教堂。老禾仓村的基督教徒依托灵性资本,带动本地的非基督教信徒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并依托客家宗亲文化促使村民参与乡村建设。对老禾仓村的田野调查材料表明,客家族群民间信仰的包容性是基督教在粤东客家地区扎根并形成宗教灵性资本的基础。基督教精神与客家传统文化的融合,可以激发灵性资本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谢祐神是唐宋时期福建造神活动中形成的神明,谢祐神信仰是闽西北客家重要的民间信仰。福建造神活动具有中原汉人移民的民众基础和精神需求,宋代道教和佛教的兴盛以及朝廷尊佛崇道的文化政策也为福建造神运动提供了文化和政治空间,对淫祀的治理和理学的兴起更对民间信仰起指导作用。在造神和民间信仰中也可以看到客家意象文化心理与道象文化心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