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李华 《新闻传播》2006,(4):64-64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通过大量试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信息的全部表达中。说话占7%。态度占38%。而表情动作占55%。”此结果反映的是人际交流中最初接触的规律,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最初接触时,信息的传播有90%以上是靠非语言方式实现的。因此,研究新闻采访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通过这些非语言符号掌握被采访对象的心理。对于提高采访质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出这样一 个结论:在信息的全部表达中,说话占7%,态度占38%,而表情占55%,这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播有90%以上是靠非语言符号方式实现的。 所谓非语言符号,是指信息传播不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载体,而能够直接打动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类符号。诸如各种颜色、人际间距离、人  相似文献   

3.
陈润 《大观周刊》2013,(4):99-99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麦洛宾对人际传播中信息表达的情况作出研究后,得出结论:人际交谈时,传递一项信息的总效果=言语×7%+声音×38%+面部表情×55%。其中的言语属于语言符号,而声音和面部表情都属于非语言符号。由此可见,非语言符号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作为大众传播符号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信息时所起的作用并不亚于语言符号甚至大于语言符号,传播学者研究认为:在人际传播活动中,人们所得到的信息总量,只有35%是语言符号传播的,而其余65%的信息由诸如服饰外貌、表情行为等非语言符号传播。其中服饰这种非语言符号所负载的信息尤其丰富。但以往研究较多的是其所负载的文化信息,服饰负载政治信息,在政治事务中的传播作用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以个案分析展开研究,以寻求政治人物完善媒介形象、最有效地传播政治信息的某些规律。政治领导人个性化服饰中的政治信息作为非语言符号的…  相似文献   

5.
采访活动是新闻活动全过程的第一阶段,是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通过记者的感官和意识加工转化为记者的主观认识的过程。采访也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进行信息交流与分享的动态过程,从传播学角度讲,记者与采访对象交流与分享的是信息符号,除声音、语言外,还包括手势、姿势、表情等非语言符号的运用。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通过大量试验得出这样一个结果:“在信息的全部表达中,说话占7%,态度占38%,而表情动作占55%。”此结果反映的是人际交流中最初接触的规律,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最初接触时,信息的传播有90%以上是靠非语言方式实现的。“非语言的符号不…  相似文献   

6.
采访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进行信息交流与分享的动态过程。从传播学角度讲,记者与采访对象交流与分享的是信息符号,声音、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态、表情等都属于符号。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通过大量试验得出这样一个结果, “在信息的全部表达中,说话占7%,态度占38%,  相似文献   

7.
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非语言符号在新闻传播中的出镜率其实与语言符号相比并不逊色,但在新闻传播界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新闻传播尤其是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的非语言符号使得某些通过语言表达显得力不从心的信息可以利用非语言符号进行补充,使语言符号变得更加丰富充实,与语言符号一起完成新闻事件和新闻信息的高效率传播,笔者就其特点以及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加以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王楠 《声屏世界》2014,(2):23-25
在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中,非语言符号传播是出现频率不亚于语言符号却往往被业内人士忽视的一种传播行为。非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的有机融合能够起到相辅相成的传播效果,发挥辅助语言表达,强调语言信息,把握采访节奏以及展示媒体风采等功能。非语言符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类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第二类是体态语言,第三类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①本文尝试从造型语言、身体语言和环境语言几方面去探讨出镜记者非语言符号的传播技巧。  相似文献   

9.
传播学者认为,人们在面对面交谈时一条信息传递的全部效果中,只有35%是通过语言获得的,而65%是通过非语言获得的。作为视听兼备的电视传播,除了语言这个信息的主要载体外,非语言符号,尤其是节目主持人的人体语言在传递信息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电视主持人通过人体语言传递信息,与听众交流沟通思想情感,以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这是有声语言所无法代  相似文献   

10.
<正>非语言符号主要指除了语言文字之外,各种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负载信息的标志或记号。专门研究非语言符号的艾特·梅拉比安提出一个公式,来说明非语言符号的作用:沟通双方相互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非语言符号的种类很多,具体在采访中,体态语的使用往往占据大多数,它主要是用表情、手势、姿态等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它往往伴随着语言一起在采访中使用,借辅助语言传播。  相似文献   

11.
叶志展 《今传媒》2012,(10):116-117
新闻界有这种说法:"七分采,三分写",说的就是"采"的重要性。在新闻采访现场,记者与采访对象是通过口语(有声语言符号)、形体语言(非语言符号)来实现信息传通,故把口语与形体语言归纳称之为"形声符号"。记者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有利于运用口语、形体语言去挖掘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点,生动再现新闻现场,且它们之间总是相辅相成、相为互补,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2.
浅谈新闻采访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攀 《军事记者》2004,(5):13-14
采访活动是新闻活动全过程的第一阶段,是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通过记的感官和意识加工转化为记的主观认识的过程。采访也是记与被采访对象进行信息交流与分享的动态过程,从传播学角度讲.记与采访对象交流与分享的信息符号.除声音、语言外,还包括手势、姿势、表情等非语言符号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非语言符号是区别于语言符号的,单独或依附语言符号发挥意指作用的一种符号形式,主要以人的肢体、表情等动态形式为载体,辅以服饰、气味等静态形式。非语言符号具有立体性、暗示性等特点,使得其在一次传播往返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时甚至超过了语言符号的传播作用。此外,非语言符号也顺应时代的需求,其本能性、美学性等特点相较语言符号的组织性、单独性更具传播优势。  相似文献   

14.
林桂花 《东南传播》2016,(6):144-145
电视的优势在于声画兼备、视听并用,有声语言和非语言符号共同作用于视听节目。电视播音员主持人不只是用有声语言传递节目内容,非语言符号的表达在节目中同样不可忽视,其中,形象符号的表达、体态语的运用、道具的使用三大因素是其核心;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借此在节目中加以表现,能更加贴近节目内容,并作为有声语言的辅助信息和补充信息,与有声语言一起,汇集于节目,相得益彰,目的是让电视节目传播达到更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蔡罕 《新闻界》2008,(6):40-42
本文从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两大系统研究了企业文化信息在传播中的诸种符号表现。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的新闻传播活动中,一般都非常重视对新闻人物语言信息的传播,以至于记者们在采访时总是给人一种边提问边埋头记录被采访对象谈话的印象。而对于人物非语言信息的体态语言信息,则往往不注意捕捉。这样造成的后果是,见物不见人,见事不见人,使新闻报道显得呆板、干瘪,不传神。所谓体态语言信息,指的是人们通过动作、表情、外表、服饰等,间接传递出的信息。行为科学家曾指出,“人们的所作所为比他们的所说所讲更为重要”。南振中同志在《眼睛在采访中的作用》一文中写道:“眼睛,是人身上灵敏的器官,它像一架精密的自动摄像机,随  相似文献   

17.
新闻采访中非语言要素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是记通过访问、观察等方式采集新闻材料的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关键。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可见采访的重要性。在采访中,同样包含两个方面,即获取采访对象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前固然是新闻采访的主要目标,然而在成功的采访中,非言语信息采访同样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电视,作为一种视听双通道的大众传播媒介,是用构成视觉形象的各种因素和方式来传递思想、表达情感的,观众接受的所有信息都离不开镜头所提供的画面语言,同时也包括其他诸如声音、色彩、神态、表情等非语言符号所营造的氛围。电视新闻的传播魅力,除了在于对形象画面细节等语言符号的把握外,还可以通过非语言符号的运用,深化新闻报道主题,丰富新闻报道内涵,提高电视新闻的可视性。 非语言符号,是伴随着同期声讲话的神态、表情、动作、语气、语调,乃至空间环境氛围等构成的体态语言。体态语言都是具有潜信息的,即通过观众的联想而产生信息。现代电视新闻中,除了语言、画面外,大量非语言符号的运用,调动了观众联想的能力,使信息在观众大脑中以不断流动的方式转换。如人物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动作及空间语言等,这些元素形成综合的多方位立体信息传播,使新闻画面信息饱满丰富,观众能够从非语言符号中体会到新闻背后丰富的信息内含。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增添了新闻信息的现场报道,提高了媒体魅力,同时也反应了真实的报道内容。然而只是出镜报道方式是不够的,观者的印象不会那么深刻,如果在现场报道中加入一些非语言符号,媒体效果会更好。在当今媒体发展的背景下,使用非语言符号,除了需要在策划能力与预演意识方面有所加强,还需要注意语言符号的互补性,注重遵循新闻规律,可视性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20.
罗花 《声屏世界》2013,(8):49-49
一、表情作用。表情作用是体态语通过传递情感信息,使言语在采访中更加具体形象、准确明了。这种作用主要通过眼神、手势等表现出来,记者在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中运用这些非语言符号,可以比较含蓄地表达情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使采访进行得更加顺利。如认真倾听的姿势、关注的眼神、善意的微笑等,传达给对方的是肯定的信息,对方得到这种反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