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王士祯是清朝著名的诗人,他曾在康熙十一(1671)年、康熙三十五年(1691)年分别入蜀。在这两次的入蜀途中,他详实地记录了当时的蜀道地理和人文风貌,著《蜀道驿程记》和《秦蜀驿程后记》等游记。这些游记对研究蜀道的历史地理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因此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康熙十八年至康熙二十四年,毛奇龄参与《明史》修纂,他在史馆草拟弘治、正德朝纪、传及诸杂传二百余篇。考毛奇龄《西河集》中的《传》十一卷其实并非全是他在史馆时所拟的史稿,其中还杂有他撰写的部分清人传记。毛奇龄出史馆后,仍然继续关注《明史》修纂,进一步阐释了对"大礼议"的见解及《梁储传》的辨证。毛奇龄还撰成《胜朝彤史拾遗记》六卷,经王鸿绪审定后,收入他的《明史稿.后妃传》中,而殿本《明史.后妃传》的取材主要依据王鸿绪《明史稿.后妃传》,毛奇龄是殿本《明史.后妃传》的实际修纂者,他对《明史》修纂的贡献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3.
《晋书·载记》主要记录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及一些汉族人建立的所谓“僭伪”政权的历史.历来评论《晋书》的,对其有所涉及,但尚未有人作专门的讨论.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搜集有关材料,对其作一粗浅的探讨.一、关于取材《史通·古今正史》:“皇家贞观中,有诏以前后晋史十八家,著作虽多,未能尽善,乃敕史官更加纂录,采正典与杂说十余部兼引伪史十六国书,为纪十、志二十、列传七十、载记三十,并叙例、目录合为百三十二卷.”三十卷《载记》,所据的资料就是“伪史十六国书”.《史通·正史》与《隋书·经籍志》对这些“伪书”作了列举,记有:前赵史:和苞撰《汉赵记》十篇,田融撰《赵书》十卷.  相似文献   

4.
“龙虎山草堂”是黄宗羲的书室。他的许多巨著,都是在草堂里写的。龙虎山在余姚县十五岙,据黄宗羲七世孙黄炳(后土)所辑的《梨洲先生年谱》记载,先生于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五十一岁时,居龙虎山  相似文献   

5.
傅山与顾炎武唱和诗共有六首。第一次唱和诗两首,是在清康熙二年(1663)所作。丁宝铨《傅青主年谱》:“(康熙)二年癸卯,五十七岁:崑山顾宁人访先生于松庄,赠五律一章,先生依韵答之。”丁宝铨刻《霜红龛集》(本文引《霜红龛集》,均为丁宝铨刻本)卷九载有傅诗,并附有顾诗)《亭林诗集》卷四载有顾诗。第二次唱和诗三首,也是在清康熙二年。《傅青主年谱》没有记载,《霜红龛集》也未收这次唱和诗,《亭林诗集》卷四收有顾诗两首。第三次只是顾炎武寄侮山诗一首。《傅青主年谱》:“(康熙)十三年甲寅,六十八岁:是年顾宁人有寄先生《土堂山中诗》。”《霜红龛集》附一、《亭林诗集》卷五均载有此诗。现把这六首诗按写作时间分三组,注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黄宗羲说:“余多叙事之文。”除《行朝录》等史籍之外,还有碑志、行状、传、记、序(包括书序和寿序)等约二百九十多篇。其中以记事传人为主的,姑称“记传文”。鲁迅先生读明末遗民作品而“心里受伤”,“断不能洗清积愤”,我们读梨洲记传文也有这种感受。梨洲是在怎样的时代,怎样的处境,怎样的心情之中写他的记传文的呢?这些文字当然不是一时之作,但多在海氛澌灭,潮息烟沉,抗清失败,恢复无望之后。梨洲高寿,垂暮之  相似文献   

7.
叶宪祖于天启六年(1626)迁工部主事后,旋即升为该部郎中,晋升时限当在天启六年十月到七年八月之间。黄宗羲《改葬墓志铭》和《明史》的相关记载均不误,只是因为其中省略了一段事实过程。宪祖起复年份在崇祯元年,而他任南京刑部之职则应在崇祯三年(1630),且所任为刑部主事一职,而非“部郎”或“侍郎”。《明诗综》等对之未加考究,以致以讹传讹。应当结合《四艳记》的结构形式,以“南曲十一折(出)”的标准来确定其剧类。该剧内部结构明显呈现“块状”。将《四艳记》定为杂剧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8.
《易学象数论》(以下简称《象数论》)是黄宗羲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其写作年代,黄炳(后土)在其《年谱》中系于顺治十八年,即公元一六六一年,但《象数论》卷四《乾坤凿度》篇在“今定天元至壬子”句下,黄宗羲自注云“作《象数论》之年”,壬子当为康熙十一年,即公元一六七二年。黄炳(后土)所记不确。是年黄宗羲六十二岁。《象数论》全书分六卷,合为内、外两编,共二十四篇,约六万余字。此书系统地清理了历代象数学的主要著作,作了考证、订讹、辨伪,乃至验算等大量工作,论及哲学、历史、天文、历法、音律等多方面领域,可以说是对象数学的一次全面的总结。  相似文献   

9.
黄宗羲在其父黄尊素遭奄难后,遵父遗嘱,遂发奋攻读史书。然黄宗羲何年始肆力于史书,一些权威资料的记载各有不同。黄宗羲七世孙黄炳垕所编《黄梨洲先生年谱》中,将梨洲发奋史书的时间定在宗祯四年,即1631年,时梨洲22岁。但黄宗羲在他的《补历代史表序》中,将自己读史的时间定在20岁。  相似文献   

10.
为了变法图强,康有为曾经研究了一些国家兴亡盛衰的历史,编成几部书稿。据《万木草堂丛书目录》所载,计有《俄大彼得变法考》(二卷)、《日本明治变政考》(十六卷)、《突厥削弱记》(六卷)、《法国革命记》(四卷)、《波兰分灭记》(四卷)等五部。其中用力最深、篇幅最大、在变法中影响也最大的,当为《日本明治变政考》。《康南海自编年谱》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条说:“时上频命枢臣催所著各国变政书。  相似文献   

11.
黄宗羲于万历三十八年八月八日戌时(1610年9月22日)生在余姚黄竹浦,为十一世祖小雷公的七代宗子。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说他是“浙江绍兴府余姚县黄竹浦人也。  相似文献   

12.
晏几道[诉衷情]组词之第八首,孙望、常国民主编《宋代文学史》、王根林校点《小山词》以及覃媛元撰《晏几道年谱》中,皆把它理解为表现时事政局的词作,覃撰《年谱》中更判定它是伪作。其实,该词并非表现时事政局,亦非伪作,其题旨与本组词中其它词作一样,都是用来表现男女相思离情的。  相似文献   

13.
明末新泰名人张遇留,方志中载其战死于“崇祯癸未”新泰“城难”。关于此役,有学者认为是指崇祯十六年“土寇”围攻新泰之战;本文则根据《胜朝列节诸臣录》与新检茨的卢hong《张氏二烈士祠记》之记载,考明“城难”实为清军入塞攻掠新泰之战。因此张遇留绝不是抗拒农民起义而死的历史罪人,而是抗清殉节的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14.
《隋书·经籍志》史部载 :“《应验记》一卷 ,宋光禄大夫傅亮撰。”此《应验记》即指南朝刘宋傅亮撰《光世音应验记》 ,国内久佚 ,1 943年在日本京都天台宗派佛教寺院———青莲院发现了该书的古抄本 (原书可能唐时传入日本 ,后经再度传抄 ,而青莲院本乃日本镰仓中期所抄 ,日本的镰仓时代相当于公元 1 1 92 -1 3 3 3年 ) ,其中包括南朝刘宋时傅亮撰《光世音应验记》7条、张演撰《续观世音应验记》1 0条、南朝萧齐陆杲撰《系观世音应验记》69条 ,合称《观世音应验记三种》。笔者 1 992年在日本得到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的影印本 ,其中大量的中…  相似文献   

15.
夏承焘先生编《天风阁丛书·饮水词》附录三《纳兰性德年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黄天骥先生编著《纳兰性德和他的词》附录二《纳兰性德年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前者是张任政先生于一九三○年十二月撰写的(原载于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二卷第四期)。后者是黄天骥先生一九八三年撰写的。在内容上较之张撰年谱,又补正了不少史实。  相似文献   

16.
胡适首开风气,以近代的学术眼光和新的视角撰成《章实斋先生年谱》。此后,姚名达所撰诸年谱,深受胡适的影响,共同形成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年谱撰述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康熙字典》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修成后,由于引书讹误较多,王引之等于道光七年至十一年(1827~1831)奉敕校勘,并由武英殿重新刊刻,即道光校改本《康熙字典》。对比康熙刻本,共改正2588条错误。王引之将其校改缘由记于《字典考证》。由于武英殿所刻校改本流传少,因而道光后坊间流传的仍是以康熙内府刻本为祖本的各种翻印本。虽然不少印本附有王引之《字典考证》,但由于世人多不知校改本之存在,所以都盼望有按《字典考证》校改的新本《康熙字典》,以方便使用。但这项工作多年无人问津。由台北启业书局1981年出版、高树藩主持重修的《新修康…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政府最早在澎湖设官置守,学者一般认为是元朝汪大渊《岛夷志略》所记,澎湖“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间立巡检检司”。《岛夷志略》成书于至正九年(1349年)。南宋时澎湖在行政上隶属泉州,这为史家所公认,有宋赵汝适撰《诸蕃志》记“泉有海岛曰彭湖,隶晋江县”为证。《诸蕃志》成书于宝庆元年(1225年),史家一般以此为澎湖隶属中国政府管辖之时间下限。宋隆兴元年进士楼钥撰《攻媿集·汪大猷行状》和周必大《周文忠公全集·汪大猷神道碑》(神道碑撰于1201年),此二书有关澎湖宋代置兵立戌的记载最早、最详。《汪大猷行状》记云:  相似文献   

19.
黄炳(后土)《黄梨洲先生年谱》卷首“梨洲先生小象”后,有《自题》四十一字云: 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其为人也盖三变而至今,岂其时为之耶,抑夫人之有遐心。《自题》将黄氏一生归纳为“三变”,促成“变”的原因,一是“其时为之”,即当时客观环境使然;一是“人之有遐心”,“遐心”——远俗避世之心,当指本人主观精神。这一段话,很有意思。黄宗羲的思想和著述,清代每多关碍,除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等外,后起如江  相似文献   

20.
<正> 鲁迅的十六本杂文集,除《且介亭杂文未编》、《集外集拾遗》外,都撰写了《序言》(或称《题记》、《前记》、《小引》《题辞》)或《后记》(或称《附记》),计有《序言》十四篇,《后记》六篇(即《写在〈坟〉后面》、《〈华盖集〉后记》、《〈伪自由书〉后记》、《〈准风月谈〉后记》、《〈且介亭杂文〉附记》、《〈且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