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强调“社会全面发展”,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它突出人的全面发展,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它强调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还处在实践和发展的初期,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它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深化了对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它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目标之一是建设“学习型社会”。要创建一个形成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大社会中的一所学校,应该是“学习型学校”。提出创建“学习型学校”,既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下全面深入推进课改实践的必要选择。我们应与时俱进,把它作为新时期新的教育理  相似文献   

3.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体现和创新主要表现在:人的全面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处处体现出人的全面发展观,因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以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为前提基础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以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为基本条件的,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适时地分阶段地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将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丰富、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它与时俱进地将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这既凸显了“现实的个人”的主体性,也是对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肯定,并体现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终极价值。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在对劳动阐述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在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以人为本”正是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在当代中国的全新诠释。  相似文献   

5.
“人的全面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的涵义。江泽民“七一” 讲话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 的学说,提出并回答了“如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因此,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树立身体与心理素质发展和谐统一、能力与素质发展和谐统一、个人发展与他人发展和谐统一、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理念,要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业能力、创业基本素质、信息技术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文艺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的和全体的教育 ,它主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 ,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精神 ,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主张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形成个性 ,它以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为依据 ,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目标。而“应试教育”不把学生当成主体 ,而把学生当作应试的工具 ,扼杀了学生主体意识和自我能力的发展。在“应试教育”下形成的教育观念不适应今天社会的发展 ,但仍然在影响着学校教育 ,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新的社会观念 ,只有当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 ,已在社会面前提出新的任务时 ,才会产生出来 ,…  相似文献   

7.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 的涵义。江泽民“七一”讲话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提出并回答了“如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因此,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树立身体与心理素质发展和谐统一、能力与素质发展和谐统一,个人发展与他人发展和谐统一、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理念,要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化素质、创业能力、创业基本素质、信息技术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艺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8.
高教体制改革是当前制约高教深化改革和发展的“瓶颈”因素,是我国社会政治改革发展的必然,它的终极原因在于经济体制的转变。江泽民提出的“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要求是高教体制改革的基本立足点和根本目标。改革的主要任务在于优化结构、调整布局,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以形成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新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9.
一、时代呼唤心理健康教育现代教育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类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指出:“未来的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所谓“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都得到充分地提高。所谓“自由发展”就是和谐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不仅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服务,同时也要为他们自身的发展服务。通过全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人道主义的一个原则或口号,“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曾被包括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内的许多人议论过,但只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才把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制度进步紧密联系起来。“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内容包括了个人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等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都只能通过市场经济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和对社会制度的改革才能逐渐实现。马恩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精华集中表现于此。  相似文献   

11.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它告诉我们:社会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有机体”,社会的发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首次于“文革”后完整地提出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就意味着德育素质与智育素质、思维能力与操作能力的均衡发展,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和谐一致,它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在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宏伟目标,这既是教育的历史任务和光荣使命,又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这一目标标志着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的新境界,这就是向学习型社会的教育转型。一、学习型社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学习社会”是一种教育哲学范畴的概念。它是由美国著名学者哈钦斯(RHHutchins)于1968年出版的《学习社会》一书中提出的。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着重提出并多方面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创新的精神,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使我们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不是简单的包含关系,而是相互并列的两个方面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马克思、恩格斯一生致力于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把它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内容,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我国,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一直是党的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努力创建学习型社会 积极发展非学历证书考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为全党、全社会提出了在本世纪头 2 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中 ,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创建学习型社会 ,构建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新型的建设人才。这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对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学习型社会”概念、“终身教育”思想是西方社会在“二战”之后科技迅猛发展和社会经济急剧变革的大背景下形成的 ,上个世纪 70、80年代迅速传播于世界各地 …  相似文献   

16.
集体与个体的关系是一切社会的重要关系。“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深刻地体现了集体和个体的这种辩证关系。它的提出是时代的要求,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一、一个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一个重要思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思想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它以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为根本前提 ,充分尊重历史规律的客观性 ,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 ,反映了历史规律 ;它以历史发展的合目的性为基本依据 ,从根本上体现了“符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趋向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合目的性 ;它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 ,是未来社会的现实纲领  相似文献   

20.
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小康社会是社会的整体进步 ,除了经济的发展外 ,更强调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 ,不仅要求达到经济上的GDP指标 ,而且要求达到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些指标 ,如社会结构的构成、城市化程度、生活质量等。其中 ,社会结构的构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小康社会指标。目前 ,中国正处于从总体上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转型过程中 ,社会阶层结构同样也在不断变迁。可以说 ,全面小康社会表现为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 ,即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 ,它有庞大的社会中等收入阶层 (或称“社会中间层”)。在任何社会中 ,社会中等收入阶层都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社会力量。正因如此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在我国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观点。现阶段 ,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不太合理 ,还只是一个“洋葱头型”结构 ,并没有形成成熟的“橄榄型”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该缩小的阶层还没有小下去 ,该扩大的阶层还没有大起来。因此 ,要形成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 ,就必须让该扩大的阶层大起来 ,即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可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是息息相关的。那么 ,究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