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代剧坛首屈一指的巨作,它是以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蓝本的,杜丽娘是故事的主角,对杜丽娘形象的刻画关系到剧作的命运。汤显祖以发展的眼光关注杜丽娘的情感发展历程,并以点石成金的大手笔使杜丽娘的性格鲜活丰满起来。总之,《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的再塑造使得剧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提升到了话本不可食及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2.
明代伟大的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传奇,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敢想、敢爱、敢死、敢生.敢于追求自由幸福爱情的反封建礼教的艺术形象——杜丽娘。杜丽娘这个艺术形象有着独特的意义,她是汤显祖民主进步思想的体现,是反封建的“情”战胜封建的“理”的理想化身。《牡丹亭》这个剧本在中国剧坛上“家传户诵”,一直盛演不衰,同杜丽娘这个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是密切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3.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朝末年爱情文学的巅峰之作,同时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杜丽娘这一光辉的女性形象。杜丽娘是处在和柳梦梅平等的地位上主动地追求爱情,杜丽娘敢于违背封建礼教加给大家闺秀的道德规范,让爱情的火焰在自己的心底熊熊燃烧,就是到了阴间也恋恋不忘自己的爱人。通过对这位富有光彩的人物形象的精心刻画,作者从社会性别和社会伦理结构的层面,已初步呈现出女性争取人性自由的自我意识觉醒。  相似文献   

4.
《牡丹亭》中,汤显祖通过对女主人公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彰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杜丽娘在本能与理性的挣扎中生命意识渐渐觉醒,经历了由至情生发出来两种生存状态:因情而死,为爱而生。还魂后的杜丽娘更是勇于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追寻生命的价值,大胆捍卫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5.
解析《牡丹亭》中柳梦梅形象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天宁 《文教资料》2010,(26):13-15
本文通过比较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和《牡丹亭》,认为汤显祖对柳梦梅形象的再塑造赋予了《牡丹亭》更深的时代意义。结合时代背景,柳梦梅这个人物在《牡丹亭》中所起到的结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他身上无疑体现了汤显祖的进步文人价值观.反映了汤显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因此柳梦梅在《牡丹亭》剧中,并非是一个毫无光彩的角色,而是与杜丽娘的形象相映衬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汤显祖的《牡丹亭》写的虽然是一位贵族少女由情而梦、由梦而死、死而复生、终成眷属的情节奇幻的爱情故事,但它却表达了广大被压迫妇女反对封建礼教,执著追求自由爱情和强烈的个性解放的精神。杜丽娘是作者精心创作的人物,"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在刻画其纯美与痴情的同时,作者又在杜丽娘身上加入了诸多大胆的男女情爱描写,这些描写不但没有破坏杜丽娘的美好形象,而且实际读来是艳而不淫,俗而不秽,是人物心路历程变化必不可少的元素,也使得人物更加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7.
就剧本叙事中爱情的发生机制和最终结局而言,《牡丹亭》明显不同于元明以来的爱情戏曲。在似丹亭》的文本叙述中,汤显祖通过曝光杜丽娘最隐蔽的心理区域,对情欲在女性生命意识中所占据的分量作出了揭示。在情欲被任情敞露的舞台表演中,《牡丹亭》文本世界中的杜丽娘逐渐被凝化为以性爱之欲为主体成分的人性欲望的具象符号。在中国文化史上,这种普遍的人性欲望通过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这位娇弱的舞台女性形象,第一次冲决了道德和习俗的禁忌,以空前显豁和明朗的情态呈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相似文献   

8.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真实地反映了明清青年妇女的苦闷,体现了个性解放的要求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剧中女主人公杜丽娘的遭遇赢得了众多青年妇女的同情之泪,留下了许多富有诗意的遗闻轶事。俞二娘、商小玲、内江女子等妇女的申吟与抗争,是杜丽娘爱情追求的最好注脚。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对汤显祖的名著《牡丹亭》的主人公——牡丽娘形象的分析研究。笔者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将杜丽娘的性格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从《训女》到《惊梦》为止的爱情的萌动时期:从《寻梦》到《闹殇》所显示的自我毁灭时期;以及从《旅寄》到《回生》的追求时期和从《婚走》到《圆驾》斗争时期,并通过对这四个阶段杜丽娘性格的变化发展来分析杜丽娘的形象及其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汤显祖的戏剧杰作《牡丹亭》是一部爱情题材作品,歌颂自由幸福的爱情是其主题。这无疑是一种有充分依据和说服力的观点。但《牡丹亭》又决非仅仅为写爱情而写爱情的作品,其题旨意蕴丰富深刻,呈现为多重形态。张扬感性自我,肯定人的自然欲望的满足是作品最基本和最朴素的第一重意蕴,这在作品的各个部分和艺术形象身上都有明确的体现。建基于充分肯定人欲这一题旨上的《牡丹亭》的第二重意蕴才是对美好爱情的深情礼赞,其中显示出的以情反理、崇尚个性解放等文化意义尤具价值。汤显祖和自己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杜丽娘声息相通,《牡丹亭》由此具有了更为深沉的自况意蕴:汤显祖把生命的激情,感怀身世的浩叹全部倾注在杜丽娘身上,他的种种感受、体验都藉人物形象和爱情故事得以传达。肯定人欲,赞美爱情,传达人生况味都是剧作的题中应有之意,但更深入地追究下来,《牡丹亭》又是一部道德剧和宗教性戏剧,凸显出宗教性观念,是一部仰仗天、地、神、鬼和皇权来追求人欲爱情,感怀人生况味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1.
读了《牡丹亭》,一个热爱青春、渴望爱情、向往自由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古代少女形象——杜丽娘便跃然脑际,令人久久不能忘怀。作者汤显祖在《题词》中写道:“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于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得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是杜丽娘  相似文献   

12.
《闺塾》又名〈春香闹学》,是编人中学教材中为数不多的戏剧名段。它出自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中的第七出,写杜丽娘的父亲杜宝为了杜丽娘以后嫁人,能够知书达理,“谈吐相称”,给父母脸上“增添光辉”。所以延请了饱学儒士,六十岁的陈最良给杜丽娘上课。  相似文献   

13.
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以来,被视为反道学的经典,受到离经叛道者的推崇。杜丽娘成为几代女性追求的楷模。今天,以当代女性的眼光回望,穿越历史解构的合理性和当然性,对杜丽娘的喜剧命运进行女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以高唐神女等性爱女神为原型,而她们之间又存在诸多不同。分析这些异同,既能看到杜丽娘对性爱女神原型的承续,又可窥见其超越之处。杜丽娘形象的进步性不是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的"以情抗理",而是"生死为情、情理兼顾"之真实自我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杜丽娘慕色还魂>是较为原始的杜丽娘故事的话本,汤显祖在原来故事的基础上,作了艺术加工,创造了<牡丹亭>,突显了作品的主题思想.这一成就的取得当然离不开杜丽娘形象的再塑造,但<牡丹亭>对话本中柳梦梅形象的几点细微改动,对突显作品的主题思想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柳梦梅名字的来源、柳梦梅的身份、柳梦梅的阳则之美及其热衷功名和干谒权贵等几个方面,比较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与<牡丹亭>中柳梦梅形象的细微差别,认为汤显祖对柳梦梅的再创造进一步突显了作品"以情抗理"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于"真情至爱"的呼唤和赞美.  相似文献   

16.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传奇大师汤显祖在他的剧作《牡丹亭》中,不仅以塑造了杜丽娘这个生动、独特的至情至爱者的形象,而且也向我们讲诉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至情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意识,冲破了封建社会婚姻桎梏的爱情,表现了主人公坚定而执着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17.
也说陈最良     
陈最良是《牡丹亭》中的教书先生。对于陈最良,学术界历来有两种态度:或者一概否定,或者把他当作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笔者认为,在《牡丹亭》中,每一个人物的出场都是经过汤显祖精心塑造,陈最良是一关键性人物。他的行为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不象杜宝,至始至终一直顽固地反对杜丽娘追求自己的幸福;其结果是:陈最良不但不自觉地支持了杜丽娘的行动,而且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对《牡丹亭》中杜丽娘重情的认识,大家的看法几乎是一致的。但从剧本中杜丽娘爱情的发展过程来看,她的所谓情用“欲”来表述更加准确。她的爱情实则是由“欲”生情,她先从满足个人的本能性欲出发追求异性,后来才对满足她爱欲的对象产生爱恋的情感。作者的这种表现符合青年人的生理特点,也更加接近人类爱情心理的本源。由于社会道德环境和生活环境的重压,杜丽娘的形象表现出梦中、鬼魂和现实中截然不同的两副面孔。同一形象性格的巨大反差,是封建的伦理道德造成的青年女子人格割裂的结果。在明代剧坛出现《牡丹亭》这样优秀的剧作,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在为观众和读者塑造出光彩照人的杜丽娘形象的同时,也同时展示了一个崭新的爱情世界。  相似文献   

19.
放眼世界文坛,明代中晚期正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恰在此时,出现了两位伟大剧作家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他们的剧作各自代表着同一时期东西方戏剧文化的光辉成就,两峰并峙地屹立于世界的文坛。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历来被当作歌颂爱情与青春的典范。据史考证,两位大师从未有过任何直接的交流和借鉴,但二部作品在主题和人物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我们将二者比较研究,可以看到中西戏剧在同一发展时期的异同,从而探讨中西古典戏剧的民族特点和发展规律。 朱丽叶与杜丽娘的比较—追求爱情的实践者和梦幻者 朱丽叶与杜丽娘都是封建势力的判逆者,都追求着美好自由的爱情。她们都有情人,甘心为了爱而不惜牺牲自已生命。朱丽叶为爱而死,最终长眠于情人的身旁。杜丽娘为情而死,死而复生,最终与心上人厮守。然而,就二者性格而言,朱丽叶偏于外露,自由活泼。杜丽娘偏于内向,比较含蓄。朱丽叶是追求爱情的实践者,杜丽娘是追求爱情的梦幻者。  相似文献   

20.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一个敢于大胆追求爱情及幸福婚姻的勇敢女性。杜丽娘身边那些代表社会正统意识和正统势力的人以他们各自的方式给予她最大的压迫,像一张无形的网,紧紧束缚着她,使她窒息而死。因为杜丽娘的爱情追求在当时缺乏现实性,是一种徒然的渴望,是为封建礼教所不允许的,所以注定了一个追求幸福生活女性的悲剧命运。杜丽娘的形象深刻揭示出人性终将突破礼教的束缚,绽放出无限魅力的光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