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如果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主义成分的小说流派是前期创造社以郁达夫、郭沫若等为代表的自我派小说,那么真正在小说创作领域把现代主义方法向前推进并且构成了独立的小说流派的,是二十年代末期到三十年代初期以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为代表的新感觉派。新感觉派首先崛起于二十年代的日本,属于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范畴。所谓新感觉派,这是日本文艺评论家千叶龟雄给日本《文艺时代》杂志周围的横光利一、川瑞康成、中河与一、片冈铁兵等一批作家起的名称。这些作家不愿意单纯地描写外部现实,而是强调直觉,强调主观感…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30年代,日、中两国先后出现了一个完整的、典型的现代主义学流派即新感觉派。通过对中日新感觉派小说的解读,发现素有“洋场学”之称的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在创作题材上侧重现代都市明的展现;而被称之为“震灾学”的日本新感觉派小说则倾向于传统题材的发掘。导致这个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两国作家在当时的现实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审美思想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新感觉派都市小说叙事模式对传统小说的突破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该派作家借鉴了欧美现代派和日本新感觉派的艺术表现技巧,以“感觉”为艺术表现核心,采取了独特的内向化的审美视角来发掘都市人的深层心理,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领域,全面突破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创造了新的小说叙事模式,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坛上出现了一个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为代表的小说流派——新感觉派。它是中国现代学史上唯一的接受西方现代派影响最完整的都市小说流派。本结合中国新感觉派作家的部分作品综合分析了五四新化运动、日本新感觉派、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国传统美学这四种因素是如何影响该流派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前期逐步形成并在中期鼎盛的现代派,属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因施蛰存于1932年出版《现代》而得名,实际上包括现代诗派和新感觉派。新感觉派在当时中国发展是有其发展背景的。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都市迅速崛起,物质层面的繁华为中国现代作家发掘、拓展其感觉提供了基础。再次,西方现代主义的陆续引入为中国作家的文学实验提供了必要的参照。新感觉派受到了显尼志勒的心理现实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蔼里斯的性心理学以及日本的"新感觉派"的影响,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家,在接受外来影响之时立足本身传统文化创造的新感觉派小说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个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为代表的小说流派--新感觉派.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一的接受西方现代派影响最完整的都市小说流派.本文结合中国新感觉派作家的部分作品综合分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日本新感觉派、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国传统美学这四种因素是如何影响该流派产生的.  相似文献   

7.
创造社被认为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却明显具有现代主义都市性这一美学特征,特别是该流派呈现的"新感觉"特色,这表明创造社与新感觉派之间存在明显的前后精神关联.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感觉派作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往往被作为外来文学流派、文学潮流影响中国文学的典型个案来研究。本文试图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将目光聚集于中国新感觉派的传统文化品质,在作品审美原则和作品、作家自身的传统文化心理两方面分析该流派对传统的回归,并最终得出新感觉派“中国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新感觉派一直被学界公认为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它在借鉴外国现代派文学方面起到了先锋作用。但不论他效法西欧还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在文化积累和创作语境等方面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在创作上自然而然带有中国文化和文学的某些特点。总体说来,新感觉派小说在文化视角、性爱描写以及抒情氛围的营造等三个方面都体现出了明显的传统特质。  相似文献   

10.
新感觉派是日本文坛出现最早的现代主义文学,横光利一的新感觉派作品代表着日本此流派的风格。横光利一提倡主观至上,感觉第一,表现自我。其作品在内容方面,表现人生的价值,透视人性的丑恶,流露悲观的情绪。他喜欢运用象征、拟人等手法。在形式上,追求文体新奇,辞藻华丽。  相似文献   

11.
论表现主义的得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怎样评价现代派?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一部分文学青年之所以把现代派误认为是“现代化的文艺”,因而盲目崇拜、机械模仿,不能说同前一阵子有些论著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作了不切实际的过高评价无关。本文打算探讨一下表现主义的得失问题。表现主义,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一个影响较大、成就也较大的流派。继象征主义之后,它曾在欧美风行一时,是最有代表性的现代主义流派。如果说,现代主义忧郁、神秘的特点,在象征主义身上已有了明显的体现,那么,它们的怪诞、诡异的特色,则要到表现主义出现以后,才越来越引人注目。后来的各种现代主义流派,如荒诞派、“黑色幽默”、“新小说”等,无不同表现主义有师承关系。因此,研究一下表现主义的得失问题,或许有助于澄清对现代派文学的一些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2.
<正>现代主义含后现代主义文学不仅在许多西方国家广泛流行,在不少东方国家也拥有相当大的势力,日本便是其中之一。自20年代以来的数十年间,日本文坛上接连不断地出现了许多各种名目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举其要者即有新感觉派、新兴艺术派、战后派、无赖派、太阳族、荒原派、内向派、透明族等。兹将各个流派的产生发展过程、思想艺术特点和代表作家作品简要评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新感觉派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文学流派,它作为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以特有的形式进行现代主义艺术的实验,创作出一种独特的都市文学。在20世纪中国小说流派的发展中占有一个不可予夺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主义作家行列中,穆时英(1912—1940)是以都市风景和洋场情调最为浓烈而著名的。穆时英对三十年代都市化的骚功和危机有异常强烈的感受,他以都市人特有的敏锐眼光。在小说中运用新感觉派富有力度和新意的表现技巧,来反映现代都市社会的深刻变化和经济上、精神上与道德上的紧张冲突,刻划形形色色的病态人生。在短短的几年中,他迅速地将新感觉派小说推至令人醒目的地步,为现代主义文学确立了一个新的流派,为都市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表现领域和新的经验。他本人也由此得到“中国新感觉派的圣手”之美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感觉派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一个具有浓烈现代气息的小说流派,主要代表作家有施蛰存、穆时英、刘呐欧等。其在经受西方现代主义的洗礼和日本新感觉派直接影响下,由于自身所处的独特环境、个人经历及人格意识、价值观念、审美取向、文体意识的转变,形成了他们各自特色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再现了都市人的生存状态、情绪体验和价值取向,呈现了鲜明的现代性,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感觉派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一个具有浓烈现代气息的小说流派,主要代表作家有施蛰存、穆时英、刘呐欧等。其在经受西方现代主义的洗礼和日本新感觉派直接影响下,由于自身所处的独特环境、个人经历及人格意识、价值观念、审美取向、文体意识的转变,形成了他们各自特色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再现了都市人的生存状态、情绪体验和价值取向,呈现了鲜明的现代性,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这些作家在吸收借鉴国外现代派文学的基础上,与自身文化和环境融会贯通,第一次将上海这个新兴都市作为独立的审美主体来进行描写,展示了现代都市带给现代人心灵孤寂、生存困境、性困惑等现代问题。他们的作品带有浓郁的现代性,是30年代小说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新感觉派曾风靡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我国第一个运用现代主义手法创作的流派.新感觉派作家成功地刻画出了生活在都市中的人.文章主要是分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在快节奏、机械、荒谬、支离破碎的都市生活中,他们无所适从,普遍带有自我迷失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新感觉派和张爱玲分别以现代主义和写实主义的观察立场传达现代都市情绪,他们将特定时空中的生存体验与死亡这一恒常的心理状态紧密联系起来,使现代都市生存蒙上死亡的阴影。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形成于上海的新感觉派为中国文坛引进了观察城市和城市生活的一个全新的视角,以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及时写出了“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使新文学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文学。新感觉派三位主要作家由于各人的经历、文化素养和艺术趣味不同,个人观察都市表现都市的角度、方法、深度也就不同。本文简单分析了他们都市感觉的不同特点,并在与茅盾张爱玲两位都市作家的粗略比较中揭示新感觉派在都市文学发展中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