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切,是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字来给一个字注音。反切是怎样产生的呢?西汉以前还没有反切。当时的人遇到古书中难认的字,只能用“譬况假借”的方法来注音,换句话说,是采用同音字的方法来注音。这种直音法有很大的局限,因为有时找不到同音字,有时虽能找到同音字,但那些同音字却都是冷僻字,注了等于不注,于是,有了反切的发明。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音辞篇》中说:  相似文献   

2.
《南华真经直音》上承《经典释文》,全书主要采用直音法给《庄子》(即《南华真经》)的文字作注,另辅以反切和标注四声等方式注音,是一本主要采取直音法注音的道典音书。全书注字简明,浅近易读,在语音研究上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汉语音韵知识的运用第九章解读反切一、反切的产生 (一)反切以前的注音法: 1.读若法: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注音的方法。“读若”、“读如”、“读似”、“读近”、“音如”、“音若”、“音相近”、“读为”、“读日”等均属此类。“读为”、“读曰”有兼注义的作用。这种注音法并不准确。 2.直音法:用同音字相注的方法。注音虽较准确但局限性也较大。 3.描述法:用“长言”、“短言”、“缓言”、“急言”等对难字的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作描述性说明。由于描述含混,难以确读。  相似文献   

4.
反切与音变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切是东汉末年产生的一种汉字注音法,“反”和“切”都是拼合注意的间思,反切注音的基本原量为:反切上字代表切字声母,反切下字代表切字的韵母和声调,反切产生的时代距今已1800多年了,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汉字读音也在发生变化,而被切字,反切上字,反切下字义各有自己的音变条件,因此,用古反切来拼现代音,许多切语就拼不出被切字的准确读音,甚至切出来的音在今天汉语语音本系中根本就不存在。  相似文献   

5.
李海英 《学语文》2008,(1):45-45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即取反切上字的声母作为被切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及声调作为被切字的韵及调,切出被切字的读音。如“海”。用反切注音是“呼改切”,其中 “海”是被切字,“呼”是反切上字,“改”是反切下字。目然,这个反切所注的音与今音hai仍然相合。然而由于语音的历史演变.本来依据反切下字可以得到被切字正确读音的一些反切。现在却难以拼出与被切字相同的读音,因此一些老师在利用反切注音字典的时候常常会感到不好把握。  相似文献   

6.
与譬况注音或直音相比较,反切注音应该说是一种比较完善的注音方法。它一方面有较高的准确性,另一方面除个别的独字韵(如《切韵》残卷里的“拯”字)外,没有注不出来的字音。反切注音法早在汉魏时期就被发明出来,在当时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 反切的构造原理很简单,人们应用或理解它本来是很容易的。只要对一个字的声、韵、调三方面能加以区别,就可以了。作为一个  相似文献   

7.
反切与反语     
反切,是汉语传统的为汉字注音的方法。它用两个汉字来替另一个汉字注明读音。反切上字表明被切字的声母,反切下字表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即被切字与反切上字有双声关系,与反切下字有叠韵  相似文献   

8.
平山久雄 《中国语文》2012,(4):319-328,383
敦煌《毛诗音》残卷P.3383里的直音注有两个特点:(一)为数不多,对反切注的比率较小,(二)直音注里"同声直音"较多,即直音字的声符多与被注字相同。直音注在S.2729里为数更少。本文因而对敦煌《毛诗音》假定甲、乙两个祖本,还假定一个蓝本,据此解释:甲祖本把蓝本的普通反切和直音按自己采用的独特结构原则改换为新式反切,只留存了"同声直音";留存的理由当是"同声直音"写在卷子背面就容易认识表面被注字的缘故。乙祖本则把这些直音也都改换为新式反切了;P.3383属甲祖本系统,S.2729则属乙祖本系统。  相似文献   

9.
反切浅说     
壹、反切是怎么回事反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这种方法是用两个汉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例如“东,德红切”就是用“德”和“红”这两个字给“东”字注音。这种方法有点象是拼音,但又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拼音。用来注音的两个字,前一个叫它做反切上字,后一个叫它做反切下字,而被注音的那个字叫它做“被切字”或“所切字”。反切注音的方法是把反切上字的声母同反切下字的韵母拼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音节,便是“被切字”的念音。“反切”本来是指这种注音方法;由于这种方法最初是称“××”,唐代以后一般均称为“××切”,后人因而把用这种方法所表示的音值也叫做“反切”了。如有人问:“东的反切是什么?”回答说:“是德红切。”其实“德红切”是反切这种方法在“东”字上的具体运用,说确切一些,它是“东”字的反切读音。  相似文献   

10.
清人马国翰根据《经典释文》《齐民要术》《水经注》《太平御览》等书所注辑佚而成《尔雅犍为文学注》一书,现收存于《续修四库全书》1203册。此书中出现了直音注音与反切注音的例子,笔者以此来推断,早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即西汉中期,直音和反切就可能已经作为汉字注音的方法了。  相似文献   

11.
反切是一种汉字注音方法,用两个字相拼,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两相拼合即是被切字的读音。反切字是为交际需要而产生的特殊文字,它采用反切的方法创造而成,形体上用两个整字、整字与偏旁或偏旁与偏旁拼合而成,字音是组成它的字的音的拼合。拼合造形、反切造音是其基本特点。反切字与合文、合形字、合音字有联系也有区别。反切字存在于汉字型文字中,体现出反切不仅仅只是一种注音方法。  相似文献   

12.
穷尽式考察敦煌《文选音》残卷音注中切上下字与被注字重复的反切,发现这种反切是专门用于标记多音字异读的特殊类型,其特点是:切上字重,则以切下字凸显异读的声调差异;切下字重,则以切上字凸显异读的清浊变换。所注异读多与汉语音变构词相关,注音方式是以常读注异读,常读音义不出注。随着中古时期反切结构的改变,重字反切逐渐式微,文献中留存较少,后人遂以为讹误。  相似文献   

13.
《汉书》颜氏直音释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颜师古《汉书注》除了用反切注音以外,还大量使用直音注音。《汉书》颜氏直音是颜氏注音实践的组成部分,是研究颜氏语音系统的重要资料。为使颜氏直音能在颜氏音系研究中更充分地发挥作用,本文对颜氏直音体例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反切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切”是古人在“直音”,“读若”之后所创制的一种比较先进的注音方法,在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内,反切一直起着对汉字标音的重要作用,反切作为一种重要的注间方法虽已成为历史,但历史掌握一些反切方法对于阅读古籍和从事汉语史的研究工作来说仍然是有必要的,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要想通过古切语切出今音,必须根据音变规律对反切上下字作一定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即没有音标,也没有拼音字母,只能选取汉字作注音工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反切法”。这些注音方法,不仅对古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现代的语音等方面的研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即没有音标,也没有拼音字母,只能选取汉字作注音工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反切法"。这些注音方法,不仅对古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现代的语音等方面的研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楚辞》洪兴祖补注中的直音凡834例,通过整理分析发现:洪兴祖直音的格式多种多样,稳中有变,直音的范围广泛。特别是洪兴祖在运用直音法注音时,不仅注意到了注音字与被注音字读音相同,而且还发现了二者在意义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一、语言基础知识及运用语言知识重在应用,语料关涉时事。1.语音考查,定格三类;题型趋向,依字判音。语音的考查,重在三种形式:异形同音字、形近异读字和容易读错字。题型上以给出词或语中加点的字,不出现注音,然后判定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为主,也有的给出注音然后鉴别正确与否。  相似文献   

19.
《汉书》应劭注包括注音和释义两部分。音若类注音法已明显处于劣势,直音是最主要的注音法,反切正日趋流行。认为反切为孙炎、服虔度所创制的现点不确。其释义体例在汉未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不但揭示了汉未汉语词义的系统性,更重要的是展示了汉语调汇词义的复杂性、具体性和抽象性。具有较高的语言、历史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是反切反切是我国传统使用的一种注音方法。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用汉字来注音。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唐代以前称作“××反”(或“××翻”),宋代以后称作“××切”。“反”和“切”虽称名有不同,其实是同义词,都是注音的意思。反切大约产生于东汉末年(公元二世纪),汉魏以后才盛行,后来经过不断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