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陈俊珂 《教书育人》2003,(12):12-13
日本现行教育既保持了自己固有的传统,又从本国国情出发,广泛地、有选择地吸收外国的长处,不断地进行改革.在保持传统与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日本形成了自己教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张敏琴  李珊珊 《文教资料》2006,(28):184-185
在由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作为一种颇有特色的思想纲领,前者是中国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后者是日本明治维新指导思想,都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共同之处,但是,中日两国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间却出现了极大的反差——日本迅速完成了近现代化的历程,并已实现工业化,而中国艰难地走过了近代化路程,今日仍跋涉在走向现代化的途中,这种反差说明二者也存在很大差异。“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之异同对我们具有十分重要的学习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作出一些剖析。  相似文献   

3.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和日本分别兴起“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这两个改革的指导思想分别是“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一个成功了,另一个没有成功。从社会文化背景,教育基础,改革的过程进行比较,进一步辩析“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日本以1868年明治维新为起点,开始了一场现代化变革,但是这场现代化变革是在与幕末形成的“东洋道德”、“西洋艺术”以及“和魂洋才”一脉相承的“国家主义”口号之下进行的。因此,在经历了明治初期一场教育全盘“西方化”浪潮之后,“日本化”便很快压倒了“西洋化”。在《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天皇制绝对主义政权的地位后,与此发展相适应,日本国民教育体系在经历了从《学制令》到《教育令》。从《改正教育令》到《学校令》的发展后。终于在1890年通过《教育敕语》,为它的整个军国主义教育最终定下了基调,成为日本在战败前教育的主轴。  相似文献   

5.
近代日本在全球化冲击下被迫开关,在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面前,近代日本的政治精英们启动了“脱亚入欧”的制度转型,全力引进西方文明。在指导思想上最终选择了“和魂洋才”,在学习路径上选择了德国模式,从而在执行丛林法则的国际政治角逐中成功地挤入了近现代大国的行列。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历经了几千年的时间考验和兴衰变化,而一直能稳固地凝聚在一起,并保持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机和活力。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尽管在近代百年间,几乎遭受过世界上所有帝国主义国家的欺侮和侵略,但从来没有被任何侵略者完全吞并、奴役和消化,她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伟大尊严,这是世界上一个奇特的现象。为什么?除了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地理等因素外,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伟大力量。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与“国格”的观念,作为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我们的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的祖先十分重视对子孙后代的伦…  相似文献   

7.
日语是日本的母语,但“日本语教育”并不指母语教育,而是指以日语为外语的第二语言教育。日本的母语课程称为“国语”,自1900年“国语科”独立以来,日本国语教育不断发展完善。以民族文化为核心,以语言实用为原则,以国际理解为背景,已成为日本母语教育的鲜明特色。一、以民族文化为核心,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和传统的尊重教育承传人类文化,语言承载民族精神。母语教育强调民族特色,重视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是国际母语教育的总趋势,也是日本母语教育的基本方针。自“国语科”独立以来,日本母语教育在学习和吸收他国经验的同时,…  相似文献   

8.
点击1树“魂”立“根”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在五年一次的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树‘魂’立‘根’”的命题后,社会上下都为之振奋。简单的四个字精辟地概括出似乎好久都被人们忽略或淡忘的问题: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是“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根”,树“魂”立“根”把  相似文献   

9.
19世纪中叶,中国和日本同时遭到了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两国有识之士在痛心中警醒,分别开始对本国传统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进行反思批判,在教育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中国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教育改革思想,日本提出了“和魂洋才”的教育改革思想。应当说,这两种教育改革思想具有相似性。然而,二者对于国家命运的改变却大不相同。通过对这两种教育思想形成背景及对教育改革实施的具体影响进行比较,探究其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引介是日本文化史上的显着现象。然而,由于日本独特的民族文化性格,使日本在引进外来文化的同时尤其注重守护其传统民族文化之"魂"。这一特点使日本在过滤、吸收外来文化时能够成功保存本国文化的优秀成分,使外来文化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1.
高等学校的思想教育除了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科学人生观的导向外,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伦理道德的思想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也不失为德育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一、民族精神是激发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内在动为一个民族的存在离不开自己的文化,离不开自己的价值观和传统道德。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导引、激励、保持人不断进取的内在动力,是真正的民族之魂。只有充分认识中华民族传统人生观的精华,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民族文化传统的人生观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关心国家的命运…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中叶,在相同的民族危机面前,中日两国各自启动了一系列的改革,以求民族的独立富强.在教育问题上,中国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日本则以"和魂洋才"作为总原则,为何看似相同的办学指导思想,结果大相径庭:"中体西用"的教育改革没有为中国的独立富强打下人才基础,反而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于日本,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厄运愈加深重;日本则到明治维新的后期,教育现代化基本定型.教育改革的成功为日本实现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和跻身世界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日两国在大致相同的时间、相同的背景下和大致相同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教育改革,何以结果迥然相异?通过比较分析,探究个中原因,可见,"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表面的相同下面掩盖的本质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教育实践的不同,是二者在改革结果方面产生重大差异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以“魂脉”与“根脉”生动定位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及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魂脉”所具有的方向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特点表征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社会主义本色;“根脉”的民族性、现代性、主体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沃土和创新前提。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辩证统一,“魂脉”与“根脉”统一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4.
黄燕玉 《学苑教育》2019,(13):85-85,87
中华儿女在五千年的繁衍生息中,积淀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的根,是中国的魂,从历史中总结教训、汲取经验,能为探索未知世界注入动力源,不断迈上发展的新台阶。“学习历史,能使一个国家更加深刻、全面地剖析自己,获得发展。”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素材,能让我们更加透彻地了解民族的昨天,将民族记忆保持下去。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历史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学科地位较低、教学模式不合理等,这需要引起所有教师的重视,将历史教育调整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5.
彭钢 《江苏教育》2023,(45):48-50
江苏省南通中学已有百年办学历史,形成了三大文化传统:一是“领风气之先”的文化传统,二是“学术纯粹”的文化传统,三是“承担社会责任”的文化传统。在坚守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学校根据时代特点和要求,建构多元融合的育人模式,创新性地将创新教育、民族教育、国防教育、国际教育融为一体,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各类英才。学校以高度的实践自觉,系统化、结构化地推进学校高品质发展,形成高品质示范高中的创新实践和个性表达。  相似文献   

16.
朝鲜族教育热与本世纪初反日救国争取民族独立运动有关,与“学而优则仕”的儒家传统文化思想有关。解放后,朝鲜族人民成了国家主人,以培养民族人才,支援国家建设为主要内涵,教育热形成了高潮。在目前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朝鲜族教育出现了流失生多与农村中学学生大量涌入城市中学并存现象。在新的历史时期要重新激发朝鲜族教育热,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继承和发扬以民族意识、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思想为基础而产生的优良教育传统。日本统治朝鲜、侵略我国时期,朝鲜族自觉兴办教育是民族自立、自强,奋起去争取独立、  相似文献   

17.
日本家教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与方式。我曾经在日本早稻田等大学进行过创造性研究、中国人与日本人心理比较研究,对日本家庭教育作过观察。日本的家庭教育有如下突出特点。一、重视礼仪教育日本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对子女的礼仪教育。母亲做好了饭没告诉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饭前,必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孩子离家或归家都有一套礼仪规矩。孩子每次出门都要和母亲、父亲说一声“我走了”;每次回家进门都要说一声“我回来了”。日本孩子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他们的习惯。  相似文献   

18.
日本的天平文化是在奈良时代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的背景下,“以唐为师”,推行文化奖励政策而形成的。天平文化主要表现为:佛教在日的传播,巩固了以孝谦女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日本的建筑、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医学空前繁荣。天平文化对日本民俗、国风的形成发挥了奠基作用,是日本民族文化形成的里程碑。日本文化的许多特点在天平时期建立了雏形。天平文化促进了平安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世界教育信息》2007,(4):91-92
首先是教育的民族性。原《教育基本法》侧重于强调民主、和平及“具有普遍性之文化”等理念,而新的《教育基本法》则着重提出培养“尊重传统和文化、热爱养育自己的祖国和乡土”的态度以及“丰富的情操和道德心”。这种变化反映出当前日本政治潮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新保守主义势力给教育改革带来的深刻影响,即通过修改《教育基本法》来确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其目的是加强道德教育,恢复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凝聚力,宣扬日本文化的优越性.强调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心和作为日本人的自豪感,从而以这种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的灌输来加强政治统合力,使日本由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  相似文献   

20.
《宣武教育》2006,(11):11-17
十四中是一所百年老校,有悠久的文化积淀和优良的教学传统,办学质量一直是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信得过的学校。好的口碑得益于学校始终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师德为魂,育人为本”;得益于学校有一支师德高尚的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得益于学校逐渐形成了“用课程品牌打造优质教育”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