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洋  李琴 《青年记者》2017,(23):23-24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我国社会结构加速转型的背景下,网络直播近年来井喷式发展,不仅成为一种新兴职业,也相伴出现了新的社会群体——网络主播与直播观众.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际交往提供便利性的同时,也衍生出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网络直播热潮下,直播内容低俗、网络主播违法现象频频出现.从社会学视角对网络直播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2.
唐梦婕 《视听》2023,(3):125-128
学习直播在当下作为一种基于媒介衍生的新型学习形态,在B站、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学习主播将个人学习场景主动公开到网络上供大家观看,借此收获了大量内容受众。本文从社会渗透理论视角出发,采用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访谈两种方法对学习直播中的互动现象进行探析。研究发现,学习主播通过适当的自我表露和意义符号的运用,推动与粉丝间的良好关系构建,并加深交往范围。但随着关系交往的不断深入,学习直播自身的局限性也使得主播与粉丝、粉丝与粉丝间的交流与互动关系有退化和终止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陈丹 《声屏世界》2022,(2):53-55
带货直播作为依托互联网平台的一种线上营销模式,是人、货、场三者的有机统一,人统领了货和场的发展取向.带货主播以其个人风格魅力吸引了观众流量,并将之固化为粉丝,打造了专属的粉圈.粉丝经济伴随着直播带货走向成熟,具有粉圈属性的消费者以独特的"粉丝情结"对带货主播产生了"我们"的情感,不断推动着主播向"明星化"转型.文章基于...  相似文献   

4.
杨强  王海燕 《青年记者》2017,(26):96-97
随着近年来网络视频直播的兴起,网络主播作为一种全新的职业逐渐为人们所认知、认可.低门槛、高收入、迅速走红的可能,引得不少人趋之若鹜,争相加入网络主播队伍,越来越多网络主播开始占领大小屏幕,其中不乏粉丝上百万、收入直逼一线演艺明星的网红主播.部分金字塔尖的主播,不但享有众多粉丝拥戴,甚至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以致许多平台为了吸引网民不惜重金挖人,独家签约网红主播.网络主播的文化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5.
网络直播具有"人人都能表演+实时互动交流"的特质,充分释放了人们的表演欲望,可视的后台暴露和由此激起的想象性景观,构成了对用户的吸引力。主播与粉丝、粉丝与粉丝之间的互动给予了陪伴感,并使人的感官重新部落化,提供了人们身临其境的现实感。在以上优势和资本的裹挟之下,网络直播获得了飞速发展,但也滋生了色情、造假、偷拍等乱象。政策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陡然增加倒逼直播行业内容升级和平台转型。网络直播既非洪水猛兽,也非人蓄无害,需要有关部门在媒介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引导下,进行有效的监管和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6.
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丰富了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方式,而这种网络直播的方式也为政府提供了一种与用户进行互动的新的契机.本文将借助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以山东潍坊交警直播执法为例,从微观角度对政务直播中政务"主播"与用户互的动行为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7.
2016年被称为直播元年,网络直播因真实性强、反馈快、互动性高等特点,让拥有巨大粉丝量的网红电商看到了一个销售的新途径——直播销售。笔者在文中将网红主播销售类传播行为进行分类研究,分析网红主播在直播销售过程中的传播行为,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务实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网络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的商业销售模式已经成为拉动经济的有效渠道。在后疫情时代,网络直播带货对经济的全面提升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全民直播带货的热潮之下,带货主播的行为和话语成为判断网络直播带货的参考指标。带货主播的话语表达形态成为连接主播、受众和商品的桥梁,但有些主播的不规范用语和行为让行业乱象出现。如何构建高效的主播话语形态,推进直播带货规范有序发展?文章从情感、经济和社交三个维度分析带货主播的话语形态构建,通过真实感、陪伴感与参与感三个维度挖掘主播话语形态的内核,并对主播直播话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最终给予主播话语形态构建的建议,也给观众正确认识网络直播带货、树立正确消费观提供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网络直播作为一种之于社会的改造性力量,主要通过赋权一般大众而实现.普通用户成为网络主播,实现生产转向,即从传统的"固定内容"生产到作为关系表达的"流动内容"生产.这打破了"内容即资讯"的单一传播理念,带来了内容范式的革新.作为一种时空"拼贴"与"镶嵌"技术,网络直播的核心逻辑是关系搭建,它通过异域时空的同在、拼接与嵌入,使前技术时代"完整的身体"在直播平台中回归、复位,不仅实现现实社会关系的"上网"与重构,还使新型网络社会关系得以组建.同时,拥有完整身体的网络直播通过复现生活场景,成为一种地地道道的"关系型媒介",为情感满足和新媒体经济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10.
万洁 《采.写.编》2023,(4):106-108
虚拟主播作为虚拟偶像的一个大类,正逐渐成为二次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拟剧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网络直播的研究,而将拟剧理论应用到虚拟网络主播之中时,会发现在戈夫曼所规定的前台与后台之间存在着一个“配音演员”构成的中间地带。除了塑造形象的表演之外,对所塑造的形象的颠覆也称为一种表演。虚拟主播的形象建构过程中存在着商业资本、配音演员“表演”和粉丝“文本创造”。商业资本出于逐利限定了虚拟主播的视觉形象和官方人设;表演过程中,虚拟主播的后台不断被推向前台,从而成为对其原定形象的修补;粉丝的二次文本创造也成为塑造偶像形象的重要符号生产力。虚拟主播的形象在商业资本、粉丝和扮演虚拟主播的配音演员的互动之中得到塑造和巩固,并不断被赋予新的符号意义。  相似文献   

11.
打野直播的发展现状 打野直播,与传统的网络秀场直播不同,是指网络主播通过挖洞、放猎夹、下猎套等方式捕捉甚至虐待野生动物的户外直播行为.一场打野直播通常会吸引几十万用户订阅,上万人同时观看.与以往的秀场类网络直播相比,它具有双向实时互动、泛娱乐化、准入门槛低等特点,因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猎奇性,伴随暴力、血腥的内容场面而精准定位目标受众群的特质,一跃成为新兴的网络直播类型.  相似文献   

12.
袁野 《视听》2022,(2):139-141
近年来,直播市场不断扩张,直播乱象层出不穷,网络主播"蹭热度"事件时有发生.网络主播在"蹭热度"的事件选择上具有热点话题、互动体验、景观联动方面的共性特征,而借势营销成了网络主播性价比较高的选择.规范网络直播行业健康发展,必须强化对热点事件的提前介入机制,把握热点事件舆论主导权,明晰网络主播对热点事件应用的规律,明确网...  相似文献   

13.
当前火爆的网络直播现象是新媒体技术发展后出现的,究其本质,网络直播就是主播身体的展演,以及观众对其所进行的"凝视".本文提出在主播与观众的身体在看与被看的过程中,身体成为主播自我呈现的媒介,也成为观众在文字符号后潜在的主体对象.直播中呈现身体并进行一种面对面交流,由此可以看出人的身体是网络直播的基础.同时,在网络直播间...  相似文献   

14.
颜彬 《编辑之友》2022,(8):50-54+61
文章关注当下出版业网络直播中针对粉丝群体使用的营销策略,以粉丝文化为研究视角,提出文本盗猎、情感认同与精神消费三个与出版直播密切相关的粉丝议题,旨在探究出版行业与网络直播两者间的契合交互与发展可能。通过研究,文章提出以下三方面观点:首先,作为粉丝领袖的KOL与直播粉丝受众都可进行参与式生产,对文本进行盗猎和解构,推动出版与直播实现内容互通与相融;其次,作为互动仪式的出版直播内外,粉丝与主播、直播场域及粉丝社群需要实现情感认同;最后,粉丝在出版直播中的消费行为可作为购买其符号意义和文化所指的精神消费,进而实现增值。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电商直播成为移动媒体时代的消费新媒介,催生了"李佳琦"等直播文化符号.电商直播通过主播对商品的介绍,促使购买行为的发生,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从意识认同到实施行动,都是在与主播的互动过程中完成的.电商直播的出现不仅在互动空间、受众团结性等方面重构了传统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而且使互动仪式场与物质市场的关系也变得更为直接...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直播飞速发展,网络主播数量也呈爆炸式增长.由于网络直播入行门槛低,导致主播质量参差不齐.为了解公众对网络主播的态度,本文从公众对主播认知度及自身是否愿意当主播入手.通过描述分析法和推断统计法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同时探寻公众对网络直播未来发展的看法,得出公众心目中主播应该具备的能力.这些对促进网络直播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昕 《东南传播》2022,(9):126-129
本研究通过在直播间参与观察主播和观众的行为来搜集资料,分析网络主播是如何进行“自我商品化”的,观众又是如何参与到这一商品化的过程当中去的。网络主播将自我包装为一种商品,通过语言性策略和非语言性策略将自我呈现在直播间当中供观众进行消费。观众通过留言评论和主播实时互动,共同建构直播场景,并通过送礼行为参与到主播“自我商品化”的过程当中。主播身体的异化是主播和观众“合谋”所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与直播电商渠道相结合,图书销量出现了新的大幅增长。从传播学视角看,直播营销主要依托知识人设的出圈效应,不同于以往知识营销经常带有的焦虑情绪,直播图书营销一般在正向积极情绪氛围中进行。通过知识人设主播激发网民知识崇拜,形成粉丝圈层,粉丝黏性增强后形成垂直传播,从而高效制造图书需求,进一步完成图书购买行为。正向积极情绪及知识人设的打造都是促进直播图书营销取得成效的关键,直播营销同时也存在热卖书籍品类单一、知识人设出圈不确定性大且难以复刻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王贞瑾 《传媒》2018,(5):52-54
近年来,网络直播行业的规模呈现井喷式扩张,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网络娱乐类应用用户规模均保持了高速增长,其中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了4.22亿,年增长率最高,达22.6%.大型直播平台每日高峰时间大约有3000多个直播"房间"同时在线,用户数可达200多万人次.业界普遍认为,网络直播平台是互联网发展的下一个风口,然而,随着网络直播平台不断爆出主播行为失范等新闻,2017年4月14日,文化部对斗鱼、虎牙直播、YY等主流直播网站的涉黄涉暴行为进行了处罚.这一系列行动使得人们在讨论网络直播平台"热"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冷静地思考网络直播平台发展过程中针对失范行为的引导与规制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20.
尚烨 《传媒》2017,(23):43-45
随着信息技术的迭代与普及,互联网正在全方位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并对传统世界进行着颠覆性的改造.这一过程催生了许多依托于互联网载体而生长的群体及文化."网络直播"就是汇集多元众生相的互联网生态中极具特色的一种新型传播方式.然而,由于网络直播平台属于一种新型社交媒介,因此,相应的监管尚不规范,加之资本的追逐,金钱与名望对网络主播的刺激,导致很多网络直播平台主播为了成为网络红人(简称"网红"),不断制造各种媒体轰动事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基于此背景,笔者在对网络直播发展现状进行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对网络直播中的传播者、信息、受众等在网络直播中存在的失范现象进行了剖析,分析了当前网络监管的现状,并从提升技术监管、明确管理主体责任、加大法律监管的频度和力度等三个方面对网络直播的监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