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笨酚是中学阶段接触的一种重要的烂的衍生物,为了深入理解其性质,笔者就其取代、显色反应做了一系列实验,现象十分有趣.-.笨酚的取代反应:实验一:向苯酚浓溶液中,逐滴加入浓澳水.现象:开始产生白色沉淀,振荡,白色沉淀马上消失,继续滴加浓滨水,最终产生白色沉淀.解释:初始产生沉淀,说明反应:确已发生,但沉淀振荡后又消失,显然是难溶于水的三演苯酚溶于过量苯酚所致,随着演水的加入,笨酚不断被消耗,最终即可观察到三演苯酚的白色沉淀.实验二:向苯酚的稀溶液中,滴加稀澳水至过量二现象:无明显现象实验三:向苯酚的…  相似文献   

2.
给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里慢慢滴加浓溴水,立即出现白色沉淀,振荡,沉淀消失。再继续滴加浓溴水,并不断振荡,沉淀物逐渐增加,直至沉淀不再增加为止。白色沉淀是2,4,6-三溴苯酚。如果再给上述沉淀中加入过量的浓溴水生成2,4,4,6-四溴环己二烯酮黄色沉淀。  相似文献   

3.
高中化学课本(甲种本)第三册115页[实验3—3]在盛有少量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过量的浓溴水,可以观察到很快有白色沉淀生成。此处叙述表明白色沉淀的产生条件是要加入过量的浓溴水。在同书209页则有这样一段话:“向透明苯酚溶液里加入浓溴水,加到有白色浑浊现象出现为止。”这就是说,向苯酚溶液中加入的浓溴水,应该是适量的,不须要过量。教材前后对同一问题的表述不统一,这有碍教学。  相似文献   

4.
对有关确定苯中混有苯酚方法的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地长 《化学教学》2006,(11):13-13
关于教材以及高中辅导资料上出现的“确定苯中混有苯酚的实验方法和现象”选择题选项(如人教社2003年版高中《化学》(第二册)P163习题三)的诸类方法中,对于“使用浓溴水确定的方法”,在辅导书中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答案:一种认为可以使用浓溴水确定,即向苯和苯酚混合物里滴加浓溴水会生成白色沉淀;另一种则认为不能使用浓溴水确定,因为三溴苯酚会溶解于苯中,所以向苯和苯酚混合物里滴加浓溴水不会生成白色沉淀。谁是谁非?其他确定方法都是正确的吗?为了弄个明白,笔者做了大量实验进行验证。现从中精选出几个实验,盼能得到同仁的指正。  相似文献   

5.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关于氢氧化铝的沉淀形态叙述为白色絮状,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实验,结果得到了两种形态的氢氧化铝沉淀.一.实验现象1.按照中学化学教材中制取氢氧化铝的方法,向铝盐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或加入氨水,得到白色絮状沉淀.2.向铝盐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制得铝酸盐溶液,然后向铝酸盐溶液中滴加盐酸或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得到细粉状沉淀.二、结果讨论上述实验表明,不同的实验方法能够得到不同形态的氢氧化铝沉淀.向铝盐溶液中加碱直接生成的氢氧化铝沉淀是絮状的,而向铝酸盐溶液中加酸所得到的氢氧化铝沉…  相似文献   

6.
周新荣 《化学教学》2000,(12):34-35
现行高级中学课本化学 (必修 )第二册第1 38页 [实验 5 -3]提到“在盛有少量苯酚溶液的试管中 ,滴入过量的浓溴水……”本实验意在体现苯酚与溴之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三溴苯酚。贵刊 99年第九期《浅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介绍 :为加深学生理解与记忆 ,将此实验改进为 :①“将少量溴水滴入苯酚中”;②“将少量苯酚滴入浓溴水中”“让学生根据上面两个实验所得的现象 ,分析回答为什么出现不同现象 ?(三溴苯酚难溶于水 ,但溶于苯酚)”。我认为上述的“将少量苯酚滴入浓溴水中”做法不妥。我做了两个对比实验 ,其结…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苯酚与溴水反应的实验在高中教材 (试验修订本 )第二册中是以演示实验出现的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苯酚与溴的反应很灵敏 ,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与定量测定。”很多学生把这句话绝对化 ,认为什么情况都“很灵敏” ,而造成解题中的失误。且看“中国考试”2003年第3~4期中的一道题 :在烧杯中放入5g苯酚 ,再加入10g水 ,充分搅拌后静置 ,取其溶液5mL于试管中 ,再滴入浓溴水2滴。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产生白色沉淀B.无沉淀产生C.溶液分层D.以上均不对该题答案选择的是B ,那就说明苯酚与溴的反应还是…  相似文献   

8.
2001年秋季学期,我县高一新生化学科开始使用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一册。通过阅读新教材,我对其中的一些习题及与新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称教师用书)所提供的部分参考答案有异议。新教材第27页第2题:有一包白色粉末,其中可能含有Ba(NO3)2、CaCl2、K2CO3,现做以下实验:(1)将部分粉末加入水中,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2)向(1)的悬浊液中加入过量稀硝酸,白色沉淀消失,并有气泡产生。(3)取少量(2)的溶液滴入稀硫酸…  相似文献   

9.
关于嘌呤碱鉴定实验异常现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嘌呤碱鉴定实验中,教材给定的操作程序是:取1mLRNA水解液加入过量浓氨水再加入1mL0.1mol/L硝酸银溶液,观察嘌呤碱银化合物絮状沉淀的出现.此项鉴定操作简单,现象易于观察.但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观察不到嘌呤碱的银化合物絮状沉淀,还有的学生却看到了黑色氧化银的出现.为了解释上述现象,我们进行了反复的实验,根据实验结果找到了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现象一:苯酚的水溶性现象由于常温下苯酚为无色的晶体,且温度低于70℃时苯酚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因而很容易错误地认为:过量的苯酚溶于水会出现沉淀现象。事实上,过量的苯酚溶于水不会出现沉淀现象,出现的是水与油状苯酚的分层现象,其中水在上层,液态苯酚在下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精选了金属部分的四个演示实验加以介绍,供大家学习时参考。一、络离子的稳定性实验原理:由于给离子的稳定性可使一些难溶盐因形成络合物而溶解。而不同的络离子其稳定性不同,因而它们之间又可以相互转化。实验内容:在两个量杯中分别加入20mlAgNO_3溶液。往量杯1中加氨水,先得到白色沉淀,然后白色沉淀立即变为暗棕色。再继续加氨水,沉淀消失。往量杯2中加KCN溶液,先得白色沉淀,继续加KCN溶液,沉淀消失。再分别向上述两量杯中加入KI溶液,量杯1中出现黄色沉淀,而量杯2中无沉淀生成。  相似文献   

12.
例1(眉山)有一包白色粉末,由BaCO3、Na2CO3、Na2SO4、CuSO4、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组成,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取少量粉末,加水溶解,得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过滤;②向①中的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部分沉淀溶解,并产生无色气体.  相似文献   

13.
一、提出问题 苏教版《实验化学》专题2课题2“乙醇和苯酚的性质”中设计了“乙醇、苯酚与金属钠的反应”的实验:在2支干燥的试管里各加入2mL乙醚,向其中1支试管加入1mL乙醇,向另1支试管中加入约1.5g苯酚,振荡。再向上述2支试管中各加一小块(绿豆大小)吸干煤油的金属钠,观察、比较实验现象。该实验试图通过金属钠分别与乙醇、苯酚反应放出气体的速度快慢来比较醇羟基和酚羟基的活性。我们按照上述要求进行了多次实验,但结果均出乎意料:金属钠沉入乙醇的乙醚溶液底部,且产生较多的气泡;  相似文献   

14.
苯酚跟溴水反应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的演示实验,若按教材的实验方法,将溴水滴入苯酚溶液中,因生成的三溴苯酚白色沉淀溶于苯酚,现象不明显。如果将苯酚溶液滴入溴水中,  相似文献   

15.
按教材实验,通过溶液反应得到的氢氧化亚铁沉淀往往由白色逐步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为能合理解释该实验现象,设计实验方案进行了探究及改进.结果表明:用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制取氢氧化亚铁,新生成的氢氧化亚铁沉淀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溶液中亚铁离子而显示灰绿色.采用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亚铁(使溶液中没有过量Fe2+)和水浴加热(促使过量Fe2+水解)的方法,使得到的氢氧化亚铁是白色絮状沉淀.  相似文献   

16.
柏文同志:您给《湖南教育》编辑室的信谈到,有的资料把无色的 Ag~+与 CO_3~(2-)结合生成的 Ag_2CO_3,说成是白色沉淀,而您在实验过程中看到的 Ag_2CO_3与 AgCl 却略带黄色,又在《简明化学手册》中查得 Ag_2CO_3为黄色粉末,不知孰是孰非。《湖南教育》把您的信转给了我,并嘱我作答。现就我所知,交答卷如下,供参考。我认为您在实验中对 Ag_2CO_3颜色的观察同《简明化学手册》关于碳酸银颜色的记载是一致的,是对的。碳酸银是黄色粉末。至于有的资料把 Ag_2CO_3说成是白色沉淀,可能是单从 Ag~+和 CO_3~(2-)均为无色离子考虑所致,也可能是只注意到实验初时出现的近乎白色的深浊液,而忽略了沉淀的颜色。  相似文献   

17.
在高一年级化学教材实验六一“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中,规定了氯水氧化硫化氢的实验.多年来,此实验一直是个难点,成功是偶然的.我们对此实验做了多次的试验和探讨,现把实验结果和想法写出来和老师们共同讨论.一.实验不成功的原因1.H2S溶液易被水中的O_2氧化,很短的时间内就出现了白色沉淀,必然降低了H2S的浓度,实验当然不成功.2.氯气的过量,把H2S氧化为H2SO4,所以看不到硫的沉淀产生.俄们用BaCI2和硝酸鉴定生成的白色沉淀不消失);其化学方程式为:H2S+4Cl2+4H2O=H2SO4+8HCl氯气过量的原因和两种气体在水中的…  相似文献   

18.
六年制重点中学课本,第三册第11页习题4,问:“为什么无水硫酸铜的白色晶体溶于水后成为浅蓝色溶液,在这个溶液里滴入少量氨水,溶液又变为深蓝色?”笔者认为这种提法欠妥。这与课本第201页学生实验一2.(4)“在试管里加入2~3毫升0.2M CuSO_4溶液,滴加浓氨水,观察蓝色沉淀的生成和溶解。”这个实验要求不符。前面的问题未能  相似文献   

19.
关于氢氧化铝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氢氧化铝是一种重要的两性氢氧化物,其沉淀的形成、溶解、两性及适宜沉淀条件的讨论,对其它两性氢氧化物性质的学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氢氧化铝的生成向铝盐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或适量强减,可得到无定形的白色凝胶状沉淀.这种沉淀实质上是氧化铝的水合物,其组成不均匀,含水量也不定,统称水合氧化铝,通常也称为氢氧化铝,其代表式为Al(H20)2(OH)2或Al2O3·nH2O.当白色胶状沉淀在母液中静量时,可缓慢转变为晶态偏氢氧化铝AlO(OH),升高温度可加速上述转化.真正的晶态氢氧化铝Al(OH)2称作正氢氧化铝,可通过向铝酸盐…  相似文献   

20.
题目 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是氯化钙和碳酸钠的混合物,也可能只含其中一种物质,为鉴别它,做了下列实验:(a)取一些白色固体溶于水,有自色沉淀生成,把谊浑浊液过滤,滤液无色,(b)向滤出的沉淀中加入盐酸,有无色气体生成,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