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区域特征和汽修行业特色,立足于职业岗位分析,确定人才培养定位和教学标准内涵,设计了多层次职业能力结构模型与标准体系。以"岗位引领"、"能力递进"为导向,完成课程体系的重构任务,突出了职业岗位要求在课程体系中的主线地位。  相似文献   

2.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全面贯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观,坚持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贯彻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坚持开放性原则,实现整体优化,强调特色建设,依据以施工员岗位为主的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融入最新职业资格标准——《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250-201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按照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构建了以施工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国家职业标准属于工作标准,包括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和比重表等。专业教学标准是确定培养目标和规格、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的基本依据。职业教育必须根据职业标准,通过专业岗位调研、职业标准分析、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组织等步骤编制专业教学标准。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例研究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必须在机械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面向、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教学实施和学习评价等方面全面衔接,形成系统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4.
韦大宇 《广西教育》2012,(39):66-67
从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入手。根据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和职业岗位技能标准,阐述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问题,确定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构建“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使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能力无缝对接,真正实现“课证融通”。  相似文献   

5.
关于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层次化、岗位化,越来越强调实用性、技能性,职业流动和岗位变动也越来越频繁,这就要求从业者对不同岗位乃至不同职业有更强的适应性.根据职业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和职业要求,高职教育要努力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进行改革.文章通过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进行探索实践,对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动态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现状,可以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解析入手,从岗位职业能力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以及应用岗位职业能力要素的分析,论证并完成课程体系衔接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高职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从业岗位技能的脱节,因而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的需求。为此,本文从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标准对接入手,通过构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能力对接、工作过程与校企合作对接、课程的评价应与社会评价对接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8.
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通过对职业岗位群的人才需求调研分析,构建了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主线,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涵盖国家职业标准,融理论知识与实训知识为一体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及实施体系。  相似文献   

9.
数控技术专业“岗位能力渐进式”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数控技术应用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国家职业标准,确定数控技术专业课程定位、目标和内容,通过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可扩展能力的分析,以素质能力培养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在引产入教、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构建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及素质有机结合的岗位能力渐进式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依据模具职业岗位群和职业资格标准,以"宽口径、专门化"原则分冲压模方向和塑料模方向重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循序渐进、逐步推进、实施过程可操作性强,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通过对职业岗位群的人才需求调研分析,构建了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主线,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涵盖国家职业标准,融理论知识与实训知识为一体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及实施体系。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从岗位职业(劳动过程"行动领域")分析入手,以专业调研、论证与职业岗位分析为支撑,明确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科学构建符合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学习领域)及科目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协调,做到"四明确"即明确职业岗位,明确人才规格要求,明确课程链路,明确证书要求,从而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中高职课程街接是中高职街接的核心环节,应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内容,按照国家职业(行业)标准和职业鉴定考核要求,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裁体设计训练项目,按“扎实的首岗胜任能力,突出的岗位适应能力,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才培养规格,构建中高职贯通培养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4.
修凤英 《考试周刊》2012,(53):162-163
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本文对高职园艺行业典型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了分析,旨在建设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园艺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AOPA标准和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借鉴了国外高职院校先进的课程体系开发经验,提出了将AOPA标准和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岗位职业能力标准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思想,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并依据该实施方案完成了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架构。该课程体系的成功构建将有利于高职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金融科技、区块链金融等新技术促使金融行业迅速发展,对金融职业岗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承担着高层次金融职业人才培养的责任,但部分院校金融学专业存在人才培养定位不清、课程体系更新滞后、产教融合不深入、学生实践能力较弱等问题,需要从岗位发展趋势和区域经济出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分析职业岗位能力需求,重构课程体系,培育“双师型”教师,建设实训基地,优化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以提高金融学专业人才的职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7.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艺术类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远未跳出学科体系的范畴。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应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观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实现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要进行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的定位,其次要进行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课程排序,要与企业一起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8.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通过岗位对接实现职业素质本位的课程体系,则要在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对接岗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建构岗位对接的学习领域,形成对接岗位序化课程体系。在基于岗位对接的职业素质本位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的对接、"三课"融合以及"两课"结合。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陕北石油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得到以下启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要按照企业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引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重新序化整合教学内容;应根据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定期修订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设置。  相似文献   

20.
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是新的职教理念下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体育职业院校的调研,了解课程体系优化取得的效果,也发现了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学生技能掌握与职业岗位要求仍有差距,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存在薄弱环节,教学模式改革力度不足等。提出了从课程教学实施,实践条件改善,课程评价模式改革等方面着手,确保课程体系优化的效果,提高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