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生命教育是大学德育文化的逻辑前提、现实基础及价值立场。当前,大学德育文化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灵活性,但现实德育文化中生命精神几近“空场”,使得“以德化人、以文育德”的德育文化意旨尚未真正实现。面对大学德育文化回归生命的实践诉求,重构彰显生命精神的大学德育文化内容体系,构建和谐的大学德育文化生命主体关系、打造大学德育文化环境,拓展生命实践活动、营造大学德育文化风尚,基于生命价值实现、有效开展大学德育文化成效评价,是促进德育文化与生命教育通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生命德育是以促进人的生命的成长和发展为宗旨的。而美与生命共在,审美是生命的最高存在形式。由功利化德育走向审美化德育是生命德育的追求与最终归属,审美化的生命德育是生命诗意栖居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审美视野中的生命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德育是以促进人的生命的成长和发展为宗旨的。而美与生命共在,审美存在是生命的最高存在形式。由功利化德育走向审美化德育是生命德育的追求,审美化的生命德育是生命诗意栖居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三生”德育整合模式跳出单一理念.以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三者的有机整合为切入点,以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目标.旨在通过探索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在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的有效整合,最终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三生”德育整合模式跳出单一理念.以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三者的有机整合为切入点,以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目标.旨在通过探索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在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的有效整合,最终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德育回归生命,是对学生主体的认可,是对生命的尊崇。百年名校如皋中学坚持以“崇实求是”的办学理念,切实加强以“生命化德育”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形成了“尊崇生命”、“彰显个性”以及“生命与德育相融合”的生命化德育的实践理性与经验。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学生为主…‘学生主体”的理念广为提倡。然而,就我国小学一线现状来说,“学生主体”,特别是回归生命、还原生命意识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远远得不到体现。生命和道德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依附,生命是德育的原点和起点,脱离生命的德育是不完全、不彻底的。为此,小学德育要以儿童生命为主体,要关爱儿童生命,突出儿童生命,更要基于儿童的生命体验开展活动,从而达到提升儿童生命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在日趋发展的生命教育研究中,生命德育成为学校德育的新理念。中职学校有效开展生命德育,给予学生个体生命更多的关注,激发生命意识,促进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和至善幸福的达成,有其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命化德育以尊重生命为前提和基础,以激励生命为手段和方法,以成就生命为出发点和归宿。从生命化德育的理论角度,结合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方法措施,探讨了生命化德育的内涵与本质,构建了生命化德育的实践路径,即倡导“真心、真行、真信”的“三真”教学精神,把握“同城、同龄、同群”的“三同”案例教学教材编著,产出“专题汇报、专辑作品、专栏文章”的“三专”教学成果。通过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人生大课,让高校学生德育发挥“育人无形、润物无声”的实效。  相似文献   

10.
德育的生命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生命意识日益凸显。现行德育范式应以生命为思维原点,探寻生命维度,形成关爱生命的德育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在生命内涵多维解读的基础上,着重将生命教育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同时,反思当前“去生命化”德育范式的种种困境,努力从生命维度对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德育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更新。  相似文献   

11.
走出德育困境,德育必须走向“生本”。生本德育“激扬生命”,是在生活中让学生自由生长的德育。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都要围绕以生命、生活、生长为本这个中心。生命、生活和生长的“整合”联系,体现了人之为人的完整性。生命、生活和生长的“向度”区别,构成了生本德育的实践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邵艳 《文教资料》2011,(1):148-149
现代大学生需要生命关怀。高校德育生命关怀的缺失包括:高校德育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导致生命关怀的缺失:高校德育内容单一、抽象和封闭忽视生命教育:高校德育模式由“知识性德育+日常性德育”组成漠视生命关怀教育;高校德育的方法过于简单没有发挥道德教育的规范导向作用。要实现高校德育生命关怀,我们必须坚持“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统一:构建以生命关怀为主体的现代德育的内容体系:改进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重视生命关怀教育;构建生命关怀教育平台。  相似文献   

13.
高校大学生自杀、伤人事件的频繁发生,昭示我们反思传统的高校德育模式。要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必须改变传统的德育理念,把生命教育作为其重要内容。生命视角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德育内容、方式和机制等多方面着手,努力构建一个生命化的“大德育系统”。  相似文献   

14.
高校德育的重要维度:生命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命教育是一种以生命为起点,发展生命、完善生命,以提升生命质量与意义为宗旨的新型教育。生命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关爱生命存在的教育、丰富生命社会性的教育和生命精神教育。生命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维度,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促进温馨融洽的主体间性校园人际环境的形成、促进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辅导员》2014,(18):F0003-F0003
西航三校——亲亲乐园,在这个其乐融融的家园里,师生们践行着“阳光教育”理念下的“阳光德育”。这里以培养队员的生命意识和创新精神,规范队员的行为习惯,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为核心内容。全面推进生命教育;这里以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为载体,推崇学生快乐、健康、和谐、个性化的发展,关注生命成长;这里以创设适合每个孩子成长的教育生态、创建适合学校及大学区共同发展的教育共同体为目标,培植德育特色,打造德育品牌,促进生命和谐发展,为孩子们的幸福人生奠基。  相似文献   

16.
古代德育中,生命教育"抑"中有"扬";在近代德育中,生命教育"扬"中有"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德育中,生命教育在革命人道主义中发展;在建国初期的德育中,生命教育在继续发展中出现断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德育中,生命教育面临着褒扬和挑战。要促进生命教育的发展,在德育中必须要避免"整体主义"和"个体至上"两个极端;要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大力继承和弘扬人道主义原则;处理好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的关系,同时还应继承传统德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德育:从无视生命到激扬生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德育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真义在于“使人作为人成为人”。德育具有生命性,生命既是德育的原点,亦是德育的终点,德育是直面生命的活动;当代德育无视生命:漠视生命的尊严,压抑生命的自主,忽视生命的体验,曲解生命的意义;时代要求德育激扬生命,即尊重生命的逻辑,引导生命的建构,体验生命的律动,提升生命的意义,从而回归德育的本真。  相似文献   

18.
梅萍 《江苏高教》2005,(4):77-79
德育的价值源于其信仰。道德规范既不是客观精神的体现,也不是从卑微的人性发展到崇高的神性。道德无论就其起源还是发展的动力而言,都是来自于生命的需要。这种认识使我们开始从生命的本原寻找道德的意义,实现德育从“外物”价值向人的生命的回归。  相似文献   

19.
道德是人类生活经验和习惯的产物,它是为人服务的,它的终极目标就是激扬人的生命活力,促进生命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让人生感觉幸福而富有意义。然而,我们现行道德教育的整个过程从始至终践行的都是“袋子式”教育,内容上只注重既定的道德规范、抽象知识的传授;方法上强调单向度的灌输,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实践活动上绝无道德体验和情感的共鸣,造成学生对德育概念化。由于缺失了对人的关注,最终导致德育的肤浅和“伪善性”。那么,如何匡正学校德育则是德育理论研究应慎重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和根本,从广义上来说,生命教育也是德育的组成部分。在追求有效德育的今天,我们发现,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各种专题式活动是实施生命教育的良好载体,为此,我校积极实施“生命体验、生命叙事、生命宣言、生命故事、艺术引领”五种德育教育方式,提高生命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