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在高中教育界.最具冲击力的热门话题莫过于“县中模式”及由此引发的“县中效应”。“县中模式”是指一些城市由于搞素质教育而影响了升学率.而一些在城市边缘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以管理严为特色的县级重点中学的热度一下子升高。由于这是一条从高考到大学的流水线,因此,各级学校纷纷研究、效仿,把“县中模式”当作产生高升学率的制胜法宝,甚至一些教育部门也放弃对素质教育的追求,采取“投诚”的态度,重新回到应试教育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2.
甘肃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因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此而名扬天下,如今又因高考成绩显著而被誉为“西北高考教育名县”,形成了以落后经济承载庞大教育体系的“会宁教育现象”。  相似文献   

3.
传统全日制网校以课堂实录传送为核心,解决远端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师资短缺等重要问题。但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高质量发展、振兴县中、“双减”政策、新高考等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传统网校的弊端逐渐凸显。文章详细分析了传统网校的运作模式与利弊以及新时代网校的发展诉求,提出从“单一资源供给”到“整体解决方案”的网校应用模式转变,并呈现了该模式下“石室祥云”网校的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资源依赖理论,采取政策分析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县中由“辉煌”转向面临“塌陷”风险的深层机理作出理论解释。结果表明,生源是影响县中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资源,县域教育环境是左右其资源获得的关键,资源转化能力则是其回应依赖的根基。上世纪末,国家重点中学政策使县中普遍成为县域教育文化高地,家长群体对其产生信赖并形成投入依赖,这一县域教育制度环境和心态环境保障了县中资源获得顺利,同时较高水平的师资以及“县中模式”的形成,也使县中具备较强的资源转化能力,并与县域教育环境形成了对称性依赖。新世纪以来,国家教育政策变化和高中教育发展使县域生源具有了更多选择,家长群体对县中的投入依赖大大弱化,县中资源获得普遍受挫。与此同时,师资整体水平下降以及“县中模式”式微也使县中资源转化乏力,并与县域教育环境形成了非对称性依赖。面向未来,应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中振兴县中,应多渠道保障县中资源获得,切实提升县中资源转化能力,有效改善县中与县域教育环境的依赖关系,进而优化县域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5.
2005年,许多县市正式启动“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宣告“三级办学,两级负责”的模式已经结束。“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是适应税费改革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彭国武 《农村教育》2007,(12):13-15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是现代建设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1997年玛纳斯县被确定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批素质教育实验县。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深化,我们愈发认识到实现素质教育不仅是各级政府的责任.更是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责任。“督政”主要是为了保证实施素质的条件,而“督学”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推向深入。特别是随着“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改革以后,“督学”工作更加成为了县级教育督导部门的中心工作,为此,我县教育督导工作在坚持“督政”与“督学”并举的同时,  相似文献   

7.
我们做这样一期报道,缘于人们对如东教育的热捧和误读。如东地处江苏东部、黄海之滨,是一个没有什么区位优势、经济也不十分发达的农(渔)业县。但是,在江苏,对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东却是一块让他们仰视的教育高地,更是一块让他们仰慕的教育热土。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神奇的“如东现象”、“拼中现象”的出现,如东教育吸引了愈来愈多人的眼球。教育成了如东一张最为显赫的名片。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它,将脚步走向它。人们的内心有一种普遍的渴望,那就是取得如东教育(特别是高考)“高位运行”的真经。但是结论却有些让人啼笑皆非,许多人将如东教育简单地归纳为“上帝般令人敬畏”的高考升学率,是“县中模式”“揪、死揪、往死里揪”的结果,于是,纷纷引用或者套用所谓“县中模式”,将教育引入“非‘揪’不行”的尴尬境地。如东教育质量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问题是它高在哪里?是否仅仅高在所谓“县中模式”和“能揪”上?带着对如东教育的敬意和疑问,我们先后三次踏上这块教育的“高地”和“热土”。走进如东,走近如东教育人,我们感觉,如东教育就像一本厚重的词典,许多词条让我们读来眼前发亮、心头发热。激动和兴奋之余,我们想,这或许才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如东教育“高位运行”的真经!  相似文献   

8.
新高考模式的出台意味着当代高中历史“教”与“学”也将发生改革。在新时期,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围绕着新高考改革提出的“核心素养”课堂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重心,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帮助学生有效应对高考。文章以新高考为背景,就此背景下如何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优化展开浅要讨论。  相似文献   

9.
赵锋 《上海教育》2006,(5A):16-17
5月,对于很多“三校生”来说,参加高考无疑是头等大事。在经历了蓬勃发展之后,“三校生”高考为广大“三校生”提供了继续接受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不少人眼里,它也已成为一条象征中高职衔接的重要“立交桥”。然而,现有的“立交桥”模式更多地只是为“三校生”打开了一条升学的通道,离真正意义上的中高职衔接尚有不小的距离。  相似文献   

10.
顾军 《生物学教学》2003,28(7):17-18
新一轮的高考改革经过近三年的试点,即“3+X”中的X为小综合发展到X为大综合,应该说三战皆捷。直至今天的“3+2”高考模式的诞生,在该模式下,生物学科被单独列为高考科目,应归功于高考制度的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一大举措,必然将主要方向定位在以能力为立意,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高考的命题原则强调科学教育的基础性,注重基础文化素质的考查;确立以“能  相似文献   

11.
李勇 《中国考试》2005,(5):6-10
高考命题是整个高考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高考试题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考试的科学性、公平和公正性,影响高校选拔新生的质量.而且也影响着中学的教学,因为以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目标的中学教育一时尚无法改变。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是客观存在的.所以长期以来,高考试题的质量一直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为了了解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实施的情况,我们组织了对广西贵港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五周年的调查。这次调查以小学、初中的校长、中层管理人员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部分职能股室的干部为主要对象。调查的内容主要是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以后,县级政府教育责任落实的情况;“以县为主”的教育教学管理情况;教师、校长队伍的管理情况;教育经费“以县为主”的管理情况。  相似文献   

13.
昔日的南京“高考之痛”引发了“素质教育VS应试教育”的大讨论,启东中学高三男生跳楼又引发舆论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应试教育的代名词——“县中模式”。中国基础教育啊,你到底何去何从呢?  相似文献   

14.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内部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即由中等职业教育的单一结构发展为中等职业教育、专科职业教育、本科职业教育等多层次结构,各层次之间存在递进和衔接的关系。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真正由就业导向转变为就业和升学并举,不仅是一个观念性转变,也是一种制度性建构。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升学方向主要是专科职业学校、本科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以继续提升其技术技能水平。中等职业教育升学应适应学生多种需要,采取直接衔接模式、注册升学模式和“职教高考”模式等多种路径。“职教高考”制度作为一项新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升学的重要形式,其考试招生办法应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属性和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这种学科特点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化学教学中,在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笔者认为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教育主要是靠课堂教学这条途径展开,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从培养创新人才出发,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获取知识”为主转为以“探究知识”为主,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过去的“封闭式教学”转…  相似文献   

16.
所谓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考试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目的,违反教育科学规律的一种传统教育模式。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是应试教育的真实写照。解放后,我国主要是通过一年一度的高考选择人才,尽管对高考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但是,当前单一的高考选择方式和片面智育考查为重点的高考命题,又扩大和加剧了“应试教育”的运行机制,学校、教师面对“广、深、刁、怪”的出题路子,迫不得已进行题海战,“大运动量”训练,因此,高考制度的“片面单向…  相似文献   

17.
朱永新 《天津教育》2008,(12):20-23
目前,农村教育城市化的倾向非常严重,非常突出。我们是在用城市的模式来开展农村教育,农村教育严重地脱离农村的实际,复制城市的教育内容,它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让农村的孩子通过高考“逃离”农村。把高考乃至中考、“小升初”毕业考试作为教育的追求,是农村教育最危险的敌人。  相似文献   

18.
罗山县地处豫南大别山区。这里自古就是山清水秀的鱼米之乡,教育发展的基础比较坚实,人才辈出,素有“江淮才子出罗山”的美誉。近年来,罗山县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实现了教育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自1996年通过河南省“两基”评估验收后,罗山县又跨入了“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行列,职业教育被评为全省“十强”县,并被确定为全省素质教育试点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县。罗山县教育质量多年来一直位居信阳市乃至全省前列,尤其是2002年高考全县以过省专线2057人的优异成绩蝉…  相似文献   

19.
一提及“县中模式”,相信不少教育界的同行都会想起那种“教育集中营”式的生活。我曾先后在两所县中工作过,故而对这种模式有一咱深刻的体验。这种模式除了在制造居高不下的升学率方面堪称基础教育的“顶梁柱”之外,实在是乏善可陈。它不仅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身心的一种折磨,对老师也称得上是一种精神与肉体的折磨。  相似文献   

20.
澳大利亚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各州都有自行的法律和政策。体现在高考方面,虽然都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但各州亦不尽相同。现以维多利亚州的高考和教学为例作一介绍。一、高考的记分办法澳大利亚的教育是“精耕细作”的教育,与之相对应的高考,也颇有“精耕细作”的味道。如单科成绩采取的就是“合成分”的记分办法。在有的州,单科“合成分”由高考分(占主要的比例)、平时分、该年全校考生高考总水平的评估分这三部分构成。但维州的单科“合成分”则只有前两个部分。两部分相加,满分为50分,单科高考的满分也为50分。而平时分在合成分中,则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