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0,(7):F0003-F0003
孙汉城,研究员。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即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前身)工作。师从何泽慧研制核乳胶。先后从事核辐射探测、中子物理、轻核反应、三体反应、中微子物理、核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作。曾任该院核物理所副所长、核技术应用所所长。  相似文献   

2.
孙汉城是我国著名的原子能专家,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进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工作,先后从事核探测技术、中子物理、轻核反应、中微子物理与核技术应用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3.
孙汉城,1933年出生于江苏苏州。1952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一直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工作,先后从事探测技术、中子物理、轻核反应、中微子物理、核技术应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就。曾获1956年首次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科学大会奖,国防科工委、核工业部多项科技成果奖,并获美国传记研究所“20世纪成就奖”。  相似文献   

4.
自从人类揭开原子结构的奥秘,对物质基本结构的解析和重组.开辟了原子时代的广阔前景。核技术在民用领域的拓展,极大地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核技术科研界,有一位致力于走民营路子的人.他就是孙汉城。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是一个从事重离子核物理研究的科研单位,始建于1957年。主要研究领域在70年代以前是轻核反应和快中子物理,70年代初开始,以重离子核物理基础研究为主,积极开展核技术应用研究。主要科研技术工作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8,13(5):385-387
张焕乔实验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33年出生于四川省巴县。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后到中科院物理所从事科研。1958年到中科院原子能所(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从事科研至今。主要从事中子物理、原子核裂变和重离子反应等实验研究。参加了我国第一台中子晶体谱仪和中子衍射仪的建立,为在核反应堆上开展慢中子谱学和固体物理研究创造了条件。参与压电振荡石英单晶中子衍射增强的发现,提出了理论解释,并提出验证方案,确证了中子次级消光减弱的效应。先后负责核武器研制所需的第一批中…  相似文献   

7.
介绍~(14)C测年、中子活化、离子束和核磁共振等核技术在考古学主要领域的应用现状和成果。核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考古学的面貌,使之逐渐成为定量表达的科学。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创建于 5 0年代末 ,是一个从事核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基于核科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的国立研究机构。曾在核物理、核分析技术、放射化学与放射性药物、辐射化学与辐射技术应用、核电子学与核仪器仪表、加速器研制和应用及生命科学交叉学科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并为我国核电站的起步和发展、低温供热试验堆的研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该所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具有很强的技术开发能力 ,在核技术产业化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近年来 ,该所通过逐步调整学科方向 ,已发展成为专业从事…  相似文献   

9.
1896年法国科学家贝可勒尔发现了铀的天然放射性,从而导致了核物理学和核分析技术(简称核技术)的出现和发展。100年过去了,经过科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核技术在许多科学领域中引起深刻的革命,取得了辉煌成就,它发展速度之快、应用范围之广,增值效益之高,产生的影响之大,都是人类所预料不到的。核技术在考古学中也不例外,它在访古探幽、揭开历史悬案,解决历史疑案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氘氘(D-D)和氘氚(D-T)反应的加速器中子源通常被称为中子发生器,分别可产生约2.5 MeV (D-D)和14.5 MeV(D-T)的快中子,是重要的单能中子源,可广泛应用于中子物理和中子应用技术的研究.D-D/D-T反应在低的氘束流能量下具有高的反应截面,因此可以利用小型低能加速器加速D束流实现高的中子产额.20世纪60年代问世的强流中子发生器体积较大,通常固定安装在实验室中,主要用于开展中子物理和中子应用技术基础研究.兰州大学于1988年成功研制了D-T中子产额达到1012 n/s量级的强流中子发生器,其技术指标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发展较早的另一类中子发生器被称为密封中子管,密封中子管在石油测井领域的应用十分成功,但因其结构所限及使用微型潘宁离子源,中子产额偏低,且为一次性真空密封元件,寿命短,使用成本高,限制了在其他中子应用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正>中子究竟能存活多久?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宇宙谜题,物理学家已经为此努力了70年。如今,我们离破解这个谜题越来越近了。2019年7月12日,《自然科研》网站发表文章,聚焦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超冷中子实验。该实验有望准确测量中子寿命,如果实验成功,原有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或将被突破,且科学家有望在此基础上破解宇宙起源的奥秘。  相似文献   

12.
核技术是农业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核技术农业应用是农业科学和 农业生产中的 一项高新技术,是非核动力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核技术应用中一个卓有成效的科 学 领域。核技术农业应用涉及许多基础理论、方法学和应用技术及工艺等一系列问题,在具 体应用中需要不断研究创新才能发挥其作用。由于我国在过去的数十年间重视了上述各方面 的研究,核技术对我国农业科学和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其研究成果的应用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核技术农业应用研究的 巨大成就和发展现状,也列举了面临的困难,并呼吁政府和科技管理部门予以重视和支持, 以使其继续发展,为国家、为“三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近代物理研究所主要从事原子核物理及相关交叉学科研究,相应发展加速器及核技术,近年来取得了以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二十几种新核素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国际核物理前沿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成为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的核物理研究中心之一,目前正在建设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CSR)。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际合作与交流,其中CSR大科学工程建设是开展国际合作促进科技创新的突出事例之一。一围绕CSR工程开展国际合作的成效CSR是国家“九五”计划期间批准的投资最多,建设规模最大的重大科学工程,2000…  相似文献   

14.
我于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早年从事中子物理研究,在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工作期间完成多项当时属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60年代中期以后长期从事国家核试验的射线测量工作,领导和参加了核武器实验中极其重要的11种近区物理测试项目;对探测系统的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核技术不断向民用领域延伸,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学、材料、地质、考古等领域.截至2019年底,我国从事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共78802家,在用放射源146291枚,各类射线装置198321台.核技术应用存在一定的风险,核辐射为电离辐射,超过一定的剂量阈值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进而威胁公众健康甚至国土安全.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受地震影响造成严重的核泄漏事故,影响巨大,至今仍未消除;此外,核技术应用日益广泛,放射源丢失、被盗和失控的事故也时有发生.因此,建立一个全面覆盖的核辐射监测网至关重要,研究低成本、易于推广的核辐射探测技术可助力实现核辐射全面监测.  相似文献   

16.
核物理学主要研究各类次原子粒子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核能。核技术及其应用的相关物理问题。核物理自诞生以来虽然只经过短短百余年,但核物理理论及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军事、经济、医学、工业、农业、环境等领域,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云普,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生导师。他是一位在“功能高分子“、“生物高分子”和“生态环境高分子”方面造诣颇深的学者,从事高校有机化学及高分子化学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50年来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一、医学物理学科的形成和主要任务 医学物理是以物理学的知识为基础,研究和解决与医学诊断、治疗以及与人体基础研究有关问题的交叉学科。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医学物理有机地整合了核物理和核技术、无线电电子工程、超声物理、成像技术、医学技术、放射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肿瘤放疗学和核医学等很多学科,是在这些学科广泛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个新的学科。  相似文献   

19.
天然放射性元素铀235以及人造放射性元素钚239被中子分裂的过程,是现代原子核技术的基础。当铀235原子核分裂的时候,有2-3个中子和碎片一起飞出来。每一个中子能够使新的铀核分裂。新的铀核分裂后飞出的中子,就使得更多数目的铀核分裂。像这样越来越多的铀核分裂的过程,就叫做“链式反应”。在链式反应中,有大量的能量产生出来。链式反应只有这种情况下才可以发生:一个铀核分裂後,飞出来的中子  相似文献   

20.
<正>即便已经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一谈到核技术,人们依然会下意识地“谈核色变”。对此,科学家认为,民众对于核的恐慌和排斥心理,主要还是源自对于核技术的不甚了解。事实上,现代核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直引领着前沿科学和新兴技术产业的跨越。如今,“核技术”的具体专业方向早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核电、核动力、核武器,而是极大地延伸扩展到了民用领域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