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古代教育家对学习很重视,认为学是人获得知识、经验的重要手段;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吕氏春秋》认为学,可以发蒙、振聋、启眊时说:“且夫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且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尊师》)桑弘羊也说:“非学无以治身。”(《盐铁论·殊路》)故对学习方法,诸子百家均有精辟论述。如儒家提出:“学(教)学半”的命题,把教、学看作是一对矛  相似文献   

2.
说古汉语连词“仍”的一个义项吴茨明“仍”是我国古籍中多见,也是迄今口头和书面语言常用的一个虚词。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最早的古文献汇编《尚书》中,就都有“仍”这个词出现。《诗·大雅·常武》中有旬云:“铺敦淮渍,仍执丑虏。”《尚书·顾命》中有...  相似文献   

3.
近年出版的《尚书译注》(下称《译注》),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许多新见。书中每篇有说明、注释和译文,可视为“尚书学”的入门书。读后,受益非浅,但又觉得有可议之处。现就《盘庚上》中的一个问题探讨之。《盘庚上》中的“其如台”应该怎样理解?各家有各家的解释,因此出现了不同的句读。就笔者所见,有如下四种: 卜稽日其如台!(辽师历史系《中国历史文选》) 卜稽曰台其如。(《古文选译》) 卜稽曰,其如台?(《尚书译注)》卜稽曰:其如台?(《词诠》第345页)不同的句读反映着不同的理解和释义。  相似文献   

4.
郭盈 《今日教育》2014,(4):57-57
春秋《尚书》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可见教师的地位之高,受人之尊。《礼记·学记》则是对“教师”最早的论述,全面阐释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充分印证了古代统治者对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和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师”的名称,在“三代”(夏、商、周)就有了,当时负责奴隶主贵族子弟教育的人,统称之为“师保”(《尚书·太甲中》),由有德望、有学问的长者充任。而“师”字最早出现是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有“父师”之称(《殷契》五·八)“父师”、“师保”担负着教导和培养奴隶主贵族子弟的责任,以自己的德、学成为学生效法的榜样,这是“师”的初义。  相似文献   

6.
一、南巢《尚书·仲虺之诰》:“成汤放桀于南巢。”《孔传》(汉孔安国传):“南巢,地名。”《孔疏(唐孔颖达疏):“桀奔南巢,汤纵而廹,故称放也……《周书序》有‘巢伯来朝’。传云:南方远国。郑玄云:南方远国,《世本》一见者。桀之所奔,盖彼国也。”《春秋·文公》(经文):“十有  相似文献   

7.
《尚书·无逸》记周公告诫周成王“无逸”(不要贪图安逸),举“殷王中宗(太戊)、及高宗(武丁)、及祖甲(帝甲)、及我周文王”四个王作为“无逸”的典范。四个王各有其“无逸”的具体表现。周文王“无逸”具体表现之一,是“卑服,即康工、田工”。“服”,应该如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解为“事”(动词),《尚书》中“服”解为“事”是常见的,如《盘庚》“不服田亩”、《康诰》“子弗祇服厥父事”之类。“康工”应如郭沫若同志《周易之制作时代》(见《青铜时代》)解为“糠工”,“康”是“糠”的本字,“康(糠)工”就是春米的劳动。“康工田工”和《无逸》一再说的“知稼穑之艰难”相应。  相似文献   

8.
一、温故知新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这部经典。首先请同学们回忆初中时学过的《诗经》三首(幻灯片出示:《蒹葭》、《关雎》、《君子于役》),大家是否能背出其中的片段?生:能!(学生开始背诵三篇课文)师:初中时学过的东西还能记得这么牢固,确实厉害。今天我们学习《诗经》中的另一首诗《静女》,这是一首写青年男女恋爱的诗。《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大概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编成于春秋时代。孔子评价《诗经》的内容说“诗无邪”,也就是说所有的诗都是很健康的(板书:孔子,健康);但作为儒家学说继承人的理学大师朱熹(板书:朱熹…  相似文献   

9.
一、上古前期(西周以前)上古前期,“得”字是“获得”的意思,只作动词用。我国最早的文献甲骨文里,“得”字已经出现了。甲骨文中的“得”字从又持贝,纯属“获得”的意思(甲骨文中的“获”字亦作从又持佳;“得”、“获”两字不但构造相近,而且意思相同),例如《铁云庄龟》第百十六页:“不绍龟()贞”,又第百四十四页:“()不”。《左传》定公九年:“凡获器用曰得,得用焉曰获”,《说文》:“得,行有所(,古得字)也”。这些早期的文献和注释里,都告诉我们“得”字最初是“获得”的意思。在《周易》、《尚书》、《诗经》里①(《周易》“得”二十三见②,《尚书》“得”十一见,《诗经》“得”十三见),“得”  相似文献   

10.
<正> 《尚书·尧典》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汉代今文、古文两家对于“九族”的说法完全二样: (一)欧阳·夏侯的今文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尚书正义》引)① (二)马融·郑玄的古文说:“上自高祖,下至元孙,凡九族。”(《经典释文》及《尚书正义》引)《诗·葛(?)序》:“周道衰,弃其九族。”《毛传》:“九族者,据己上至高祖,下及元孙。”《毛传》讲法也属于古文派,跟马融、郑玄的古文说相同。  相似文献   

11.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典籍之一,早在春秋时代,已有其定本。它主要记载周代的史实,其中周代之前的记事,大都后人追叙。由于后代认为《尚书》曾经孔子删定,故儒家尊之为经典。古代学者往往以研习《尚书》为治学之基础。《史通》作者刘知几说过,“《尚书》者,七经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学者必先精此书,次览群籍”。《尚书》在儒家经学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而儒家经学又是我国整个封建社会文化的基础;故此,无论是否同意儒家学说,凡欲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哲学、文学乃至教育和政法者,均需深入研究《尚书》。但《尚书》是较难懂的古文献。杨树达曾说:《尚书》一经,以佶屈聱牙为病者二千年矣。”《尚书》之所以“佶屈聱牙”约有如下情况:一、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辗转抄写,字句难免错误。例如:“舜格于文祖”文祖是庙名。陆德明《经典释文》说:“写本‘文祖’作‘(文彡)(爪且)’。吴承仕云:‘(文勿)(爪且)’当作‘(文勿)祖’作‘勿’作‘爪’皆隶书之失”。类似这方面困难,大部分已由汉魏以来历代学者所考证,后代阅读减少了很多困难;二、《尚书》使用的词,多为古义,颇费捉  相似文献   

12.
在对诗歌文本的意义阐释上,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刘勰的“知音”说等,都是以探求和追寻作品确定不变的原意为目标的。然而事实证明,这往往既是不必要的,也是无法完成的。与此不同,《易经·系辞》中有“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的思想,荀子也说:“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荀子·大略》)到了西汉,董仲舒更是明确提出了“《诗》无达诂”的命题。他说:“《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春秋繁露·精华第五)刘向也曾提到:“传曰:《诗》无通诂,《易》无通占,《春秋》无通义。”…  相似文献   

13.
一、先秦演讲的滥觞 我国演讲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有案可稽的滥觞可溯至四千多年前的夏代。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古者“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在《尚书》(一称《书经》)这部中国最古老的包括夏商周三代之“书”在内的史料总集中,人们可以看到较为严格意义上的规范的演讲。其中《甘誓》篇记载了  相似文献   

14.
“师”的名称,在“三代”(夏、商、周)就有了,当时负责奴隶主贵族子弟教育的人,统称之为“师保”(《尚书·太甲中》),由有德望、有学问的长者充任。而“师”字最早出现是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有“父师”之称(《股契》五·八)“父师”、“师保”担负着教导和培养奴隶主贵族子弟的责任,以自已的德、学成为学生效法的榜样,这是“师”的初义。  相似文献   

15.
《中学教育》2006,(9):32-34
中国古代称教书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春秋时的《尚书》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牌位供众人朝拜,可见“师”的地位之高,受人之尊。中国的第一位教育家孔子被人们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几千年来人们最崇敬的人物之一。对“师”最精辟、最完美的解释是唐代大豪韩愈的《师说》一,“古之学必有师,师,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将教师的职业价值提升到化传递的社会高度评价,一直被国人奉为经典世代流传,也是历来教书引以自豪的荣耀。  相似文献   

16.
《春秋》不过是孔子编写的东周时期一段历史大事记,有什么值得这么神秘地“一瞥”呢?因为《春秋》本身有莫测之涵容。如范宁在《春秋谷梁传》中说:“成天下之事业,定天下之邪正,莫善于《春秋》。”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下》)岂不神秘么?正因为《春秋》如此高  相似文献   

17.
史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对他的生年说法不同:一说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学术界赞成前说者为多。他小时候在故乡度过,十岁开始学习先秦的古文,后来跟董仲舒学公羊派(今文)《春秋》,又跟孔安国学《尚书》(古文),二十岁时开始了他的旅游生活,足迹所至,遍及江、淮、沅、湘、汶、泗、齐、鲁、邹、峰、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具有最古和最丰富的史籍历史是记载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科学。原始社会只有考古资料的遗留而没有成文的历史,殷商的甲骨文也只是一种史料,并非史书。中国成文的史籍以《尚书》为最古。据说孔子观书于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的典故,加以删订,始于虞唐。终于秦穆公时代,因为它是纪载上古的事,就称为《尚(上)书》。其次,《春秋》也是最古的史书。周代列国都有国史,如楚之梼兀,晋之乘,其余各国都称为《春秋》。墨子《明鬼篇》说: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墨子》佚文又说:吾见百国《春秋》。所以名为《春秋》,不过逐年纪事。以春包  相似文献   

19.
古音这个名称:严格点说,是指周秦时代的声韵系统;宽泛点说,也可把两汉的包括在内。古音学说:就声母系统说,从清代钱大昕的《古无轻唇音》,《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均见《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到近人章太炎的《古“娘”、“日”二纽归“泥”说》(见《国故论衡》上卷),曾运乾的《“喻”毋古读考》(见《东北大学季刊》第二期),钱玄同的《古无“邪”纽证》(见《师大国学丛刊》第一卷,第三期);就韵母系统说,从明末顾炎武作《音学五书》分古韵为十部,到清代江永作《古  相似文献   

20.
韩愈《师说》的中心论点,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例如有人说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说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有人说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有人说要概括为“学必有师,惟道是学”,有人说要概括为“要从师,要大力提倡从师”,有人说没有中心论点句却有中心思想,等等。我认为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阐述从师学习的道理。《师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论证为什么要从师学习的道理。先举“古之学者必有师”为例来论证。接着论证什么人可以成为老师,古代求学的人为什么必定有老师等观点。在这里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