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言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如:食:①吃。《捕蛇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吃的东西,食物。《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③专指饭。《隆中对》:“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④读sì喂。《马说》:“食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相似文献   

2.
高中第二册课文《兰亭集序》中有一个这样的句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个句子中的“一”字如何解释?有的人认为它是名词“一点儿”的意思,因为课文下面的注解中就将“一觞一咏”翻译成“喝点酒,作点诗”;有人认为它是分指代词“有的人”,“一觞一咏”即“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还有的人依据教师用书中“一边饮酒一边赋诗”的翻译将“……一…….”理解为并列关系的连词“一边……一边……”。  相似文献   

3.
先秦汉语中“V1而不是V2”是一种常见结构形式,其变化格式有“动 动”,“动 形”,“形 形”,“名 名”等不同类型;V1与V2之间的意义关系也多种多样,有同义关系、近义关系、反义关系等;其语法功能相当于一个词组,可作主语、谓语等句子成分。  相似文献   

4.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对该文中“落英缤纷” 一句的解释,大多数资料都是“落花杂乱而繁多”:其中的“落英”语文教材中注释为“落花”。其实,这样的译注是很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根据语义和语境,该言语中的“落英缤纷”,描纷的是鲜花料漫的景象,其中最闰键的词“落”只能解释为“初”、“始”之类的意思,“落英”就是“初开的花”,即初开的桃花;整个句子应该理解为“初绽的桃花绚丽繁茂”。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5.
经研究,“白”的语源应该有五个,造字义为“日光”,通“帛”、“别”、“伯”和省“日”,是假借其音或其形而派生出系列语义。它作为一个汉字也有它的构形及其用法。而比较有影响的辞书解释“白”的语义时不同程度地存在字头缺失、语源混乱问题,本文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6.
阅读填词在英语试卷中所占比例比较高,其主旨在于考查学生掌握单词的基本功,即考察学生“认词、记词和用词”的能力。把一个单词放在句子中、文章里去掌握,符合英语语言习惯。它有几种不同的题型:给出了该单词的词首字母;括号里给出所填单词的某种词形。它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词语基础知识.准确地把握词的“音、形、义”。  相似文献   

7.
有学者将《饮马长城窟行》中的“双鲤鱼”和“烹鲤鱼”两词解释为“藏书之函”和“解绳开函”,其说似乎可通而实际上违事理,从诗的内容、古书的有关记载以及客观情理和个方面分析看,此两词应该分别是指“鲤鱼”和“煮制鲤鱼”,诗中称信函为“双鲤鱼”和把开启信函讲成“烹鲤鱼”是属天叙事写实的用笔,古人有以食为贵的意识和有馈鱼表心意的做法,由此而导致有鱼腹藏书的寄信习俗。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汉语里“完全”这个词用得相当普遍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和不同的句子中可以表示“整个”、“全部”、“非常”、“十分”、“充分”、“彻底”、“根本”等许多彼此接近而又不完全相同的含义。俄语里相应的副词有совсем ,совершенно ,полностью ,целиком ,вполне ,вовсе,исключительно等。有些人在汉译俄中处理“完全”这个副词时常常出错 ,其原因不外乎两个 :1)没有根据不同的上下文语境来深入理解“完全”的含义 ;2 )没有弄清俄语里这些副词的区别和用法。现将“完全”一词…  相似文献   

9.
“祁连”一词,经师们错误地解释为匈奴语,后代遂以讹传讹。实际上,它是一个地道的汉语词,是“天”或“乾”的古老的缓读分音形式。“天、乾”二字在上古西北方言中音同义通,说明它们具有作为“嵌词”所从分音的单音节词的资格。从“嵌词”和其所自分音的单音节词的语音模式及其二者之间的语音关系分析,“祁连”等形式是“天/乾”的缓读分音形式,这从域外借音中也可以找到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0.
如何科学准确地解释文言文中某些一词多义的词语在古诗文句子中的具体意义,这是古诗文阅读中常见的问题。本文以“固”、“Hui”、“都人”三词为例,对前人所作注释提出质疑,并试图从作者在诗人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上下文的具体内容出发,对它们作出新的解释,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1.
《鸿门宴》一文有“沛公军霸上”一句。与此配套使用的教案及其他有关资料都把此句中的“军”作词类活用解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妥,理由如下:首先看词类活用的定义: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应用,甲类词临时具有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其中有两个关键的字“临时”。也就是说在该词的固定意项里找不到此意,而是在某一具体的语言环境里临时具有了此意。如: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此句中的“东”有三个意项:①东方②主人役姓。哪一项代入句中都解释不通。只有解释为动词“…  相似文献   

12.
(触龙)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课文中释“少益耆食”为:“稍微渐渐喜欢吃东西。少,稍微。益,渐渐。”按,在古汉语中,“益”可释为“渐渐”,如《汉书·苏武传》:“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又《汉书·李将军列传》:“汉矢方尽,(李)广乃令士持满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杨树达《词诠》卷七:“益,副词,稍也,渐也。”但将“少益耆食”释作“稍微渐渐喜欢吃东西”并不妥。这牵涉到对“少益”的正确理解。其实,“少益”属同义并列复词,也作“稍益”,释为“稍微”或“渐渐”,而不能释…  相似文献   

13.
"X上"和"X里"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上”和“里”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两个方位词。一般认为,“X上”和“X里”相通交叉甚少。通过深入考察各种本,我们发现两不仅在单纯的空间方位上有相通之处,而且在隐喻的概念范畴中,也有相通之处。本作尝试从隐喻角度说明和解释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4.
在汉语中,尤其是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一个音和形完全相同的词,有时因语境的不同,其所表达的意义却完全相对。例如“三”在成语“三令五申”“三番五次”中表示“多”的约数,而“三言两语”“三三两两”中则表示“少”的约数。  相似文献   

15.
“处理”是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汇,也是一个意义模糊的词,其用法也较具模糊性,但是它在英语里的对应词却是极其精确的。因此,在翻译“处理”这个词时,我们要根据其所处语境,根据这个词所搭配的对象,做出相应的正确的翻译。  相似文献   

16.
“东西”这是我们使用极为频繁的一个词,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唐代,《遂雅·称谓》一书中记载:“称物曰‘东西’也。”可是,你想过没有,人们为什么用“东”和“西”这两个方位词组合起来指代物品呢?这里有不少有趣的解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祁连”一词,经师们错误地解释为匈奴语,后代遂以讹传讹。实际上,它是一个地道的汉语词,是“天”或“乾”的古老的缓读分音形式。“天,乾”二字在上古西北方言中音同义通,说明它们具有作为“嵌词”所从分音的单音节词的资格,从“嵌词”和其所自分音的单音节词的语音模式及其二者之间的语音关系分析,“祁连”等形式是“天/乾”的缓读分音形式,这从域外借音中也可以找到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8.
当我们判定一个句子是肯定还是否定,我们多会首先从形式上加以判断。在汉语里有“不”“非”等,在英语里有“no”“not”等来表示否定,而用“是”“yes”来表示肯定。句中使用了表示否定意义的词的句子为否定句,反之则为肯定句。在绝大多数时候,句子的形  相似文献   

19.
安陆方言里,有两个句末助词“得”和“着”,“得”不是普通话里的结构助词,“着”也不是普通话里的动态助词,它们都用在句子的末尾,是句末语气词,而且有其特定的语法意义和句法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中学语文教学、考试中,“通假字”这一古汉语现象,或多或少,会占一定比例。然而在课下注释中对“通假字”这一现象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同”,一说。“通”,但并没有将“同”与“通”的区别做详细的说明。在这个问题上,我问了几位资深的语文教师,他们所解释的也只是一见之词。通过翻阅古汉语的有关资料,得出一些拙见,以供参考。请先看下面这组句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