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代有则笑话: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时和尚将解差灌醉,并剃光他的头发后逃走。解差醒时发现少了一个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可随之又困惑不解:“我在哪里呢?”这则笑话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诗人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2.
记得少年时看过一则苏东坡的轶事: 一年秋天。被贬黄州的苏东坡到一座山上的寺庙里游玩。他的衣着是淡淡的,接待他的方丈也是淡淡的,说了一声“坐”,又吩咐小和尚“茶”。俩人谈了一会,方丈觉得面前的施主谈吐不俗,才华峥嵘,便又恭敬了一回,说“请坐”,又吩咐小和尚“上茶”。俩人又谈了一会儿,当方丈听说面前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不由大加恭敬,连声说“请上坐”。吩咐小和尚“上香茶”。  相似文献   

3.
“狗啃河上骨;水流东坡诗。”相传苏东坡谪居黄州期间,常与好友佛印和尚诗联往来。仲秋一天下午,他们二人泛舟长江,对饮倾谈。苏偶见一条大黄狗在岸边啃骨头,随口吟出上联,请佛印对。佛印知是东坡在取笑他,思索片刻,随即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扔向江中,同时脱口对出下联。这是巧用“河上”即“和尚”、“诗”即“尸”谐音的一副妙联。吟罢,两人相视大笑。  相似文献   

4.
一、漏桶原理“漏桶原理”涉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假如有一群富和尚,僧少粥多吃不完;另有一群穷和尚,僧多粥少吃不饱,这显然不公平。于是,县太爷决定从富者的锅里打一桶粥送给穷者吃。可惜,这个桶是漏的,一桶粥到了和尚那里只剩大半桶,其余的都白白漏掉了。“漏桶原理”指的是,在财富再分配过程中必然会损耗一部分,且富人向政府交税太多会降低投资积极性,有些人又因为可以白得救济不想努力劳动,因此,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将下降。的确,公平与效率有时是矛盾的。但是,如果忽视公平,贫富差距太大,也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最…  相似文献   

5.
糊涂解差     
南宋时,苏州有个和尚,喝酒乱市,州官下令把他抓起来,派一名解差把他押送边远地方去治罪。交通不便,解差怨恨,因此棍棒不断,和尚叫苦不迭。  相似文献   

6.
张汉清 《小学生》2009,(4):15-15
苏东坡小时候,在书房门上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应该说,苏东坡的雄心壮志无可非议,但是“天下字”多如牛毛,你能“识遍”吗?“人间书”汗牛充栋,你能“读尽”吗?未免有点儿“狂”啊!  相似文献   

7.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与胞妹苏小妹曾以诗相戏,情趣横生。苏东坡是个长方脸,苏小妹便揭其所“长”,攻其所“短”,戏之曰:“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方流到嘴边。”语出离奇,令人忍俊不禁。苏东坡则更不示弱.他抓住苏小姊额头较高的缺陷.戏谑相对,迎“头”痛击:  相似文献   

8.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的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马际娥 《山东教育》2005,(29):14-15
曾在某报刊中读到这样一则故事:玛丽打开门时,发现一个持刀的男人正恶狠狠地看着自己。玛丽灵机一动,微着着说:“你好,你是推销菜刀吧?我正需要一把。”说着把男人让进屋,接着说:“你的样子很像我过去的一位朋友,看到你真高兴,你要咖啡还是要茶?”歹徒腼腆起来,结巴着说:?“谢谢!”最后,玛丽真的“买”下了那把明晃晃的刀,  相似文献   

10.
相传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和颇有文才的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他们俩在京都相国寺尽兴对饮。酒意正浓,佛印和尚乘兴挥毫写出一首“酒色财气”诗来: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往墙里藏。谁能跳出墙垛来.  相似文献   

11.
几则故事的教育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哭婆”变“笑婆”《禅海珍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京都南禅寺以前住着一位绰号“哭婆”的老太太。她雨天哭,晴天也哭,成年累月神情懊丧,面容愁苦。南禅寺的和尚问她:“你怎么总是哭呢?”她边哭边回答:“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卖鞋的,小女儿嫁给了卖伞的。天晴的日子,我想到小女儿的伞一定卖不出去;下雨的天气,我又想到大女儿的鞋一定没有人去买。我怎么能不伤心落泪呢?”和尚劝她:“天晴时,你应该想大女儿的鞋店一定生意兴隆;下雨时,你该想到小女儿的伞一定卖得很多。”老太太当即“顿悟”,破涕为笑。此后,她的生活内容未变,但由于观察生活的角度变了,便由“哭婆”变成了“笑婆”。  相似文献   

12.
章立早 《师道》2002,(11):53-54
一、海潮效应海水因天体的吸引力而涌起,吸引力大则出现大潮,吸引力小则出现小潮,吸引力过弱则无潮,人们将此自然现象称之为“海潮效应”。众所周知,办好学校的关键之一是要有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随着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和各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度,将促使教师的流动。依据海潮效应,学校吸引力大,就容易吸引德才兼备的教师加盟;学校吸引力小,则难以吸引德才兼备的教师加盟。现在,许多学校领导通过“待遇”、“感情”和“事业”三个方面来吸引德才兼备的教师。但有必要提醒的是,在这三个方面中最具吸引力的是“事业”。毫…  相似文献   

13.
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很好的朋友,但是两人也喜欢彼此嘲讽。有一天,两人坐着打禅。一会儿工夫,苏东坡睁开眼问佛印:“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像什么?”佛印看了频频点头称赞:“嗯!你像一尊高贵的佛。”苏东坡窃喜。佛印反问道:“那你看我像什么呢?”苏东坡故意气佛印,说:“我看你简直像一堆牛粪。”佛印居然只是微微一笑,没有提出反驳。回到家中,苏东坡得意地跟妹妹苏小妹说:“我今天取笑了佛印一番。”  相似文献   

14.
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很好的朋友,但是两人也喜欢彼此嘲讽。有一天,两人坐着打禅。一会儿工夫,苏东坡睁开眼问佛印:“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像什么?”佛印看了频频点头称赞:“嗯!你像一尊高贵的佛。”苏东坡窃喜。佛印反问道:“那你看我像什么呢?”苏东坡故意气佛印,说:“我看你简直像一堆牛粪。”佛印居然只是微微一笑,没有提出反驳。回到家中,苏东坡得意地跟妹妹苏小妹说:“我今天取笑了佛印一番。”  相似文献   

15.
一休小和尚机智过人,常常帮人排疑解难,受到人们的夸奖,一位将军对此却不以为然,他说:“一个住在寺院里的小和尚,见到的只不过是井口那么大的一片天,孤陋寡闸,能有什么过人之处?”因此,他决定亲自试一试一休小和尚。他让地方官西有为门去请一休,说是要宴请他和他的师兄弟们。  相似文献   

16.
“体罚”学生已被明文禁止,但当前,“心罚”学生现象不容忽视。学生不遵守课堂秩序,该怎样进行教育?据传,某小学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老师以“我真气愤”为题,让全班学生写一篇作文来“笔伐”这个学生。这个孩子由此产生了很大心理压力,茶不思饭不想,一到学校便萎靡不振。  相似文献   

17.
陈敏聪 《山东教育》2005,(21):125-125
曾几何时,教师们在谈到“个性”时,总以“冰融化了变成什么?”为例,说是回答变成水或变成小河的学生,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而回答变成春天的学生,则被斥之为“胡说八道”。听者无不为之摇头叹息,俨然一副“专家”模样——唯一有灵性的孩子受到了教师的“致命一击”,或许这个世界上因此少了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呜呼!  相似文献   

18.
相传宋徽宗曾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考画家,有的画一座古寺在半山腰,有的画古寺在深山幽林里,有的画两边是悬崖峭壁的山谷中露出了古寺的一角,然而都未夺魁。令宋徽宗拍案叫绝的是这样一幅画:画面上没有古寺,只有一个和尚在山脚的溪边挑水,脚下是一条通往深山的小径。这则轶事说明了“虚”与“实”的艺术手法在绘画中的重要性。而夺魁画的高明三处正在于正确处理“虚”  相似文献   

19.
战争年代,我军内部有一条规定:基层干部、战士不准谈恋爱、结婚。这条“禁令”执行起来并不难,因为,提着脑袋在枪林弹雨中闯的入,谁也顾不上考虑这个,都心甘情愿地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和尚”。那年头,冲锋打仗谁也不含糊,可一见女人就打蔫儿,能躲则躲,能绕就绕。[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俗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见语言是有“温度“的。同一个意思、同一种对象,其情感表达方式不同,效果就迥然相异。它既可能是一碗“暖心的热汤”,也可能是一盆“透骨的冰水”。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晋国赵衰、赵盾父子先后为晋国重臣,大臣狐射姑评价其父子说:“他们父子都是天上的太阳,不过一颗是冬天的太阳,一颗是夏天的太阳罢了。”原来,赵氏父子虽然都主持过国政,且忠诚为国,但因一善美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