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6年有一天我在政协大会上遇到林林同志,他要我为《救亡日报》的纪念刊写一篇序。他说:“去年本已约定胡愈之同志写的,胡愈老也答应了,不幸愈老今年逝世了,除愈老外,你是最合适的了。”的确,当《救亡日报》于1939  相似文献   

2.
《新闻战线》编辑部来信:“新闻界同志看《政协小记》之后,说你写的很有特色,希望你谈谈写小记的体会。”班门弄斧辱承夸奖。我这个自充的业余专栏作者深为感激。我在政协开会期间承担这个角色,一半是出于老朋友的怂恿,更重要的一半是想借一点压力,考一考自己能不能写千字文。写完了十三篇,松了一口气,  相似文献   

3.
薛耀晗 《今传媒》2010,(6):125-126
小郭一天忽然打电话给我,说他准备把这些年在各种传媒上发表的作品选编成书,邀请我写个序。并说选编的目录和文章都发到《今传媒》杂志的邮箱了,你抽空看看,写序时好有个针对。写序我不敢当,但为小郭出书祝贺,我倒真想说几句话。  相似文献   

4.
王竞 《图书馆建设》2001,(3):109-110
大辞典》,积累有万余张成语源流训解卡片 ,书虽尚未得出版 ,但考据钩稽资料 ,开阔了他的视野 ,帮助他重温了青少年时代背诵的许多诗文、小说、戏曲片断 ,为他后来写辞源考订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在所著《我的手抄本〈金文编〉》中 ,对此曾有所提及。他说 :“古今学人读书治学 ,往往离不开背诵与抄录 ,抄书确是治学的好方法之一。”又说 :“今人治学也不例外 ,即使到电脑时代 ,背诵与抄录 ,恐怕仍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又说 :“我以为即使你将《四库全书》输入电脑 ,而于人脑中却无多书卷 ,恐怕也难于下笔千言 ,倚马可待。”田先生的这些切…  相似文献   

5.
当我得知获得县里好新闻奖的消息时,首先就想告诉您:《新闻爱好者》的编辑老师,是你们的帮助使我有了较快的进步。我1985年就迷上了新闻写作,当时热情很高,不分昼夜地写,由于不对路子,收效甚微,急得向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请教,他说:“我没功夫讲得太多,你不如订份河南日报社办的《新闻爱好者》,里面内容丰富,  相似文献   

6.
这个故事是一个人民文学出版社老编辑想写的。他叫黄伊,他向我借了两部书的相关档案,一部是《尘埃落定》,一部是《历史的天空》,他说他想写本书,类似“好书的故事”。我知道,他当编辑几十年,编过《红岩》那样的好书,他该是有些心得的。那天还和他谈过一些书事,看他劲头十足兴奋异常。几个月后,看到社报栏朴素的讣  相似文献   

7.
1989年4月下旬的一个下午,文汇报高级编辑、著名散文作家徐开垒去看望因第二次摔伤住院的当代文豪巴金。他想趋此机会听听巴金对《巴金传》下卷写作的意见。巴老却对开垒说:“我在医院里,正把你写的传记上卷,请李小林(巴金的女儿,《收获》杂志副主编——笔者)逐章逐节的念给我听,我有什么意见,有什么地方需要修改的,我都对小林讲了,请她记下来转告你。我希望先把上卷定稿。”徐开垒充满感激之情。一项重点工程  相似文献   

8.
陈万卿同志: 《新闻战线》编辑部转来的信收到了,谢谢。你在信中说,你在《光明日报》上见到我写的通讯《一个农民养猪专家的故事》,后来在《青年文学》上见到我写的报告文学《路,该这样走》,最近又在《光明日报》上见到我写的通讯《岳安林——中国新农民的一个典型》,这三篇文章写的都是岳安林同志,似乎在他的身上有做不完的文章。你要我谈谈我是怎样进行来访和写作的。我认为,这个问题涉及怎样采写  相似文献   

9.
革命胜利的缩影──为《大众日报史话》作的《序言》匡亚明早在1982年6月中旬,大众日报高级记者陈华鲁同志告诉我说,他准备写《大众日报史话》。我认为很好,非常支持地他这件事。大众日报是在抗日战争初期的1939年元月1日创刊,曾先后作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  相似文献   

10.
我最初看的《野叟曝言》是石印的小字本,我那时只有十二三岁,只记得那个石印本并没有残缺不全的情形。我所见的第二个本子是申报馆铅印本,似乎也没有残缺不全的样子。最后得见的光绪辛巳(七年,1881)常州活字本,似是最早的印本。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真是个灵异之地,刘茁松真是个可人儿。 1997年7月底,我接到他的一封信,信上说,他记得我是个写小说的,多年前曾看过我的作品,最近看到他们社出的一本书中收有我一篇《何日看遍长安花》,始知我已经改行做学问了。“然而你的文章,分明却保留着小说家的生动与机智,从中还可看到您的天性中的风趣”。末后说想为我编一本散文集,放在他们社的“小说家散文丛书”里。供职处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古典理论室。  相似文献   

12.
《新闻战线》编辑部来信:“新闻界同志看《政协小记》之后,说你写的很有特色,希望你谈谈写小记的体会。”班门弄斧辱承夸奖。我这个自充的业余专栏作者深为感激。我在政协开会期间承担这个角色,一半是出于老朋友的怂恿,更重要的一半是想借一点压力,考一考自己能不能写千字文。写完了十三篇,松了一口气,这匹老马总算能跑到终点,看来还可能有几年继续我的笔墨生涯。内行人看了没有摇头,不免受宠有愧。写文章越长越容易,要是限定在一千字之内,把文章写好,我原本是没有把握的。如果不借一点外力,我下不了笔。对我来说,凡是不大有把握的事,要我主动地去做,总是不大容易,特别是那些大可不必去做的事,更是懒  相似文献   

13.
王方军 《军事记者》2006,(12):64-64
出差刚回连队,我班的新兵张兵就急匆匆地跑来对我说:“班长,9月30日大队组织点验,刘干事把你那两大叠《军事记者》杂志全没收了。”真有这回事?难道我的《军事记者》杂志也属于违禁物品吗?“什么意思,我得找他去。”“班长,是不是因为上次借书的事得罪了刘干事,故意整你。”也有可能,不知道刘干事从哪儿得知我参加了军报函授学习,上次特地跑来连队找我借阅《军事记者》杂志和函授月刊,因为我在海口出差,就让他找张兵要钥匙拿,结果张兵说非要等我回来,他做不了主。“哎!都怪你这个死脑筋!上次要把这些杂志借给他不就没事了。”“班长,我也是…  相似文献   

14.
去年10月里的一天,上海书店的俞子林来看我,说他准备从过去上海书店的内部刊物《古旧书讯》中精选出几本书,要我为他写序。  相似文献   

15.
小评《废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看过一些贾平凹的作品,认为他有才气,写得不错,印象很好。这次一看《废都》,使我不敢相信是他写的。改变了我过去对他的看法。以写这些东西讨好、吸引某些读者,这是作者的悲哀。看来,他并不尊重自己过去的成就,而愿意拿自己的艺术生命作践自己。 有人说,他是在写哲学。是的,他是宣扬庄子的人生哲学,宣扬的是庄子的消极思想。庄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在他的学说里有许多进步的积极的东西,但是也有许多消极的思  相似文献   

16.
在市里开会,常常和亚飞坐在一起,会前会后的悄悄话,说的最多的就是他的歌词。他总是把新作说给我听。一次亚飞兴高采烈地告诉我,庄奴来了,就是写《甜蜜蜜》的那位,邓丽君唱的,在梦里我见过你,就是你。就是你!他说他与庄奴谈了很长时间。亚飞爱写歌词,简直到了痴迷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近年和王匡同志见面,他总说起拙作《西瓜兄弟》,说得如此认真、诚恳,使我感动。《西瓜兄弟》这篇短通讯,是我在战争年代写的,说不清是什么原因,有些报刊在刊载此文时,把作者误标为“王匡”,使他感到不安。其实,1947年9月25日,中央广播电台广播此文时,广播员说得很清楚,作者是“解清”,“解清”是我在解放日报工作时用的笔名,它是取解放日报和当时报社驻地清凉山的第一个字组成的。写《西瓜兄弟》是45年前的事了,如果不是王匡  相似文献   

18.
《中国记者》编辑部:贵刊的前身《新闻业务》1986年第10期刊登了我写的一篇采访札记:《旅途奇遇》。文章刊出后有的同志来问我,“你所写的事儿是真的吗?”言外之意是非常明白的。更有不客气的,直截了当地对我说:“好家伙,编得挺圆。这算小说还算新闻?”开始,我对这些都一笑置之。我有什么必要编一个故事当新闻作品发表呢?其实,这番奇遇本来并没有准备写出来发表,与一个外国人萍水相逢,当时实在没有想到问问他的尊姓大名,与他的交往只不过是尽尽义务,想帮这个异国大孩子一把(作为一名记者,这也是一个值得记取的教训)。后来又有一位同志来问我,既然是亲身经历,为什么偏偏不知道那位日本青年的姓名?作品发在新闻  相似文献   

19.
李秀珍(以下简称“李”):海迪,很久没有和你联系了,确切地说,是和你联系不上,电话总也找不到你。一些外省的媒体希望通过我们联系采访你,也没找到。后来才知道你在写长篇小说《绝顶》。张海迪(以下简称“海迪”):这几年我很少和外界联系,也很少接受采访,我希望内心安静地把这部长篇写好,毕竟长篇小说是作家的精神大厦,要打好地基,然后一块砖一片瓦地盖起来,这需要时间。李:曾听你说过,每当你没有声音的时候,就是你在艰苦工作的时候,你果然是在沉寂中攀登新的高峰。能谈谈你写  相似文献   

20.
如果你的出版生涯中没有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如果你在做了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出版工作后,还没有遇到令你或激动,或悲愤,或爽朗,或郁闷的作者和作品,那肯定是相当苦逼的,至少很遗憾.@@我不能牛气哄哄地说我做了12年图书出版,经手的或者出版的都是优秀作品.为此,我常很苦闷.但这一次,我清晰而响亮地对你说:策划编辑《无极之路》《永不失望》,改变了我心灵的朝向!它注定将以一段激情满怀的岁月嵌入我生命的历程中.@@记得那是2010年8月我主持《黄全愈教育作品》出版座谈会后的一个晚宴,耳酣酒热之际,与以《无极之路》《新教育风暴》名满天下的作家王宏甲辩论不已.第二天我就如约来到他的家里.这是一次4小时的拜访.坐在他家的客厅里,他居然滔滔不绝地给我从中国文明讲起,古至《尧典》,远至希腊,间或穿插着20年前创作《无极之路》的感受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