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马克思的辩证法实现了对黑格尔的思辨逻辑的人学改造。思辨逻辑解决的基本问题是绝对真理的思辨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而马克思哲学解决的是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问题。思辨逻辑的出发点是基督教神学,而马克思辨证法的出发点则是从事生产实践的现实的人。着眼于思辨逻辑的弊端,马克思立足于人学立场,实现了对黑格尔思辨逻辑的“颠倒”,建立了关于人类解放的人学思辨逻辑。  相似文献   

2.
费尔巴哈认为,以黑格尔思辨哲学为代表的整个近代哲学乃至一切形而上学的全部秘密和根本错误都在于颠倒了思维与存在、自我意识与“现实的人”的真实关系。马克思在哲学上超过费尔巴哈的地方在于:第一,在马克思看来,只要现实世界的“自我矛盾”和“自我分裂”没有得到根除,宗教就不可能消亡,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或形而上学就不会“终结”,因此,与费尔巴哈仅仅满足于对宗教和思辨哲学本身的批判相反,马克思提出了对颠倒的现实世界本身加以革命性的颠覆和改造的任务;第二,马克思用“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代替黑格尔的“绝对观念的精神活动”作为现实世界的基础,从而摆脱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者仅仅从直观的或纯粹客观的意义上来理解现实世界的根本缺陷。  相似文献   

3.
西方传统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形而上学,其主要表现形式为“旧形而上学”和“思辨的形而上学”。自古希腊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的演变和发展,实际上就是一部形而上学的演变、发展史。黑格尔的“思辨的形而上学”是以辩证法为依据的。黑格尔的辩证法因其思辨性质而与克思的辩证法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从对黑格尔哲学真正生长点的辨析中可以发现,黑格尔哲学还具有当代意义和价值,因此不能简单地把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归结为“非批判的实证主义”和“非批判的唯心主义”。事实上,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就指出过黑格尔的《现象学》在自身中隐藏着哲学批判的一切要素,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切辨证法的基本形式,是思想史的概括。  相似文献   

5.
作为通达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一环,辩证法常常囿于“形式方法”的定义和理解之中。在早期著述里,马克思完成了对黑格尔思辨辩证法和旧形而上学的批判,同时也意味着对这种“头脚倒置”了的辩证法的革命性改造和范式转换,在生存论的路径上重新建构起了辩证法的感性现实性。这使得辩证法突破了精神主体之自我运动所具有的封闭性与抽象性而逐渐使其本真蕴意得以敞显:它并非绝对精神的抽象运动过程或外在的形式方法,而是现实的人及其生命活动的自在展开,并且外显为现实历史生活。  相似文献   

6.
运用逻辑来把握世界,将逻辑作为世界的根据是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黑格尔继承了这个传统,并致力于改造逻辑。在黑格尔哲学中,现实是逻辑的现实。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中将逻辑作为世界的根据和这种方式的产生过程进行了批判。按照思维的进展,马克思论证了现实是人通过实践将自身的本质对象化到对象上的产物,并以此确立了现实的客观性地位。在马克思哲学中逻辑是现实的逻辑。这样,马克思在现实与逻辑的关系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形成了其特有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7.
对于“人的活动”这一哲学问题,学界大多都是从已经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实践的唯物主义)的立场之上来研究其内在含义,从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来对其加以研究的成果却较少。以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对黑格尔思辨辩证法的批判性继承这一视角来对“人的活动”这一哲学问题展开分析是极为关键的,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辩证法”并不是抽象的形式方法,而正是“人的活动”的哲学表达。  相似文献   

8.
德国古典哲学关于“自我”的思辨哲学的建构,经历了康德的“先验自我”、费希特的“行动自我”、谢林的“绝对同一”的“自我”的逻辑发展过程,并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最高、最抽象的同一。德国古典哲学关于“自我”的思辨哲学的建构历程,实际上就是德国思辨哲学的发展史;黑格尔哲学的解体意味着整个思辨哲学的解体;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本质之处就是以“现实的个人”、以现实的个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呈现出“先验自我”的现实根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性变革,它的革命性就在于以“现实的人”的社会历史性生存为其生存论的逻辑起点和归宿,从而积极扬弃了黑格尔哲学将人的理性无限扩展后而丧失了本真的人、变为抽象的自我意识的荒谬,并对黑格尔哲学以绝对理念为逻辑起点的错误颠倒进行激烈的批判和颠覆。本文力图从马克思生存论的角度来阐释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现实的理论根基,充分论证“现实的人”的社会历史性生存是马克思生存论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围绕"体系的二重化"、"逻辑的神秘主义"和"现实的主体变成单纯的名称"三个主题对黑格尔国家观进行了批判,不仅把被黑氏颠倒了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逻辑重新颠倒了过来,而且生发出科学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自由幻象的诸多政治哲学道口。但作为一部思想实验性文本,马克思在同黑格尔的思想较量中,还未真正理解黑格尔国家观中深邃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虽然源自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异化理论,但实现了对后者的扬弃。马克思用唯物论改造了黑格尔的异化理论,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就是用辩证法研究社会政治和经济现象的结果。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颠覆了西方近代理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对西方近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后,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进一步完善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首次正面批判了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同时对过去的政治经济学,特别是蒲鲁东的形而上学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批判。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实质是黑格尔概念辩证法在政治经济学中的抽象运用,是一种“庸俗辩证法”。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实现了历史辩证法对蒲鲁东“庸俗辩证法”的批判与超越。基于此,对《哲学的贫困》中历史辩证法对“庸俗辩证法”的批判与超越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费尔巴哈在对黑格尔哲学批判和宗教批判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人本主义哲学,其哲学体系并没有真正突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从根本上看仍然属于解释世界的旧哲学。正是在批判地继承费尔巴哈哲学的前提下,马克思创立了以现实的人和人类为本体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14.
对卢卡奇与黑格尔关于辩证法和经济的关系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所实现的由前期的哲学人类学向后期的社会学的转向,这其中马克思起了重要的作用,其原因是在卢卡奇所称的学徒期间,对政治经济学的大量研究,打破了其原本的先验人类学路径,从而促进了其现实批判的形成。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改造显然对卢卡奇有了立场上面的改变,虽然马克思仍然强调黑格尔辩证法的重要性,但是已经不被他的体系所束缚,而是灵活地运用到现实的批判中来,而这点恰恰是卢卡奇所要继承的。从黑格尔的辩证法到马克思的辩证法,这个认识上的转变的意义就在于,卢卡奇把黑格尔的思辨的过程转化为历史现实的运动过程,这个历史过程当然也包括人的非理性的意志和情感,这些都是在社会过程之中存在的。  相似文献   

15.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通晓黑格尔哲学,并以体现时代精神的思维方式对其进行批判改造的结果。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从根本上突破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德法年鉴》期间的马克思则把黄昏起飞的密纳发的猫头鹰改造成为“一唱天下白”的高卢雄鸡。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辩证法宝藏进行的批判改造和对黑格尔丰富的历史哲学思想进行的全面地分析、批判,则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找到了直接的理论源头。  相似文献   

16.
西方"马克思学"学者诺曼.莱文在2006年出版了专著《可悲的骗局:马克思反对恩格斯》,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5期译介的《马克思与黑格尔思想的连续性》一文,不过是这一著作思想的缩影。文中,精通历史学的莱文借鉴了马克思早期的通信内容,采用平直的历史叙事,通过筛选马克思思想理论所涉领域"方法"研究得出"早期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转变的分水岭应定位在1843年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在此之前无论在哪一领域马克思都没有走出黑格尔的理论视域,马克思和黑格尔都有着思想上的‘连续性’"结论。笔者认为莱文之所以得出此种结论,原因在于其恰恰忽视了辩证法的实践基础,没有摆脱黑格尔的思辨辩证法的唯心主义路线,进而无法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辩证法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分析经济形式的“抽象力”是在对斯密的形式抽象力、黑格尔的思辨抽象力批判性继承与革命性超越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斯密致力于把抽象概念上升为多样性统一的理性具体,但因缺少中介环节,形而上学地探索事物的内部联系,造成了表层归纳与深层抽象的混淆和研究方法的二重性。黑格尔超越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直观与实证,把固定的、僵死的内容升华为综合的、发展的具体,实现了“抽象力”的伟大跃迁。但是,黑格尔混淆了理性具体与现实具体,他的思辨抽象力与斯密的形式抽象力最终沦为形而上学的“同谋”。马克思则立足于现实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确证了抽象力的完整逻辑路径,终结了它与形而上学的“勾连”与“纠缠”,完成了抽象力科学性、革命性变革,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而且深化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及认识论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辩证法在整个辩证发展史上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作用。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基督教神学三位一体辩证法、黑格尔思辨哲学辩证法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辩证法的逻辑发展过程。神学辩证法中圣父、圣子和圣灵的关系,黑格尔辩证法中普遍性、特殊性和个体性的关系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中人的“种生命”、“类生命”和“自我生命”的关系是辩证法自身发展的正、反、合的过程。通过对这三者关系的考察,可得知黑格尔辩证法是从神学辩证法向历史辩证法发展的必然环节。  相似文献   

19.
费尔巴哈哲学作为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中间环节”,他并不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从哲学史考察,费尔巴哈对作为辩证法大师的黑格尔的批判,并未否定黑格尔的辩证法,只是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辨性;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并未否定费尔巴哈的辩证法,只是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事实上,费尔巴哈哲学中包含有相当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承认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因果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观点,矛盾观和否定观等。但费尔巴哈的辩证法并不是科学形态的成熟的辩证法,他的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是基于直观方式的结合,他的辩证法不是“世界观”意义的辩证法,他不了解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在社会历史领域仍然跌入唯心主义的泥淖。这些缺陷决定了费尔巴哈的“唯物”辩证法必然被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所超越。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哲学解体以后,辩证法的思维方式陷入了危机。深入挖掘黑格尔辩证法“否定性”的实质,是杜绝辩证法庸俗化倾向和阐释辩证法当代价值的前提。“内在超越”原则作为黑格尔辩证法的“否定性”,是分析性与综合性内在统一的原则。“内在超越”原则就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它澄明了辩证法的真理本性,彰显了辩证法的生命原则,守护了辩证法的伦理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