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让孩子接近诗歌,走进诗歌,爱上诗歌,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能使每个孩子成为“灵秀”之人.那么,如何让孩子真正领略诗歌的美妙呢?这就需要以“读”贯穿于古诗世界中. 一读古诗之“未成曲调先有情” 古诗是一种意境,一种精神,执著于解词析句上的兜圈子.如何领略诗词中丰富的意象、蕴涵的感情呢?古诗的教学应该给孩子们一个诵读古诗的氛围.  相似文献   

2.
诗歌鉴赏是行家里手的事,但诗歌尤其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却是不争的事实。中学生学习文化必须从古诗入手,对中国文化的内涵才会有更全面的了解。中  相似文献   

3.
有人提出:“中国文化根本秘密正在于中国诗学之中。”是的,我们的前人创造了元与伦比的灿烂文化,那么,作为教育、教学引导人的教师,应该怎样把学生引进这“秘密的诗学之中”呢?我认为循序渐进的诗歌教学,能让学生对中国古诗产生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陈飞 《考试周刊》2011,(83):48-49
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其中古典诗歌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有重要的影响。但古诗距离现在学生时代久远,学生对古诗写作背景及古代社会知之甚少,换句话说,古文根基不扎实,难学厌学是可理解的。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我就古典诗歌的教学提出三个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学习古诗,不仅可以增加修养、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而且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以及自豪感。为了将古诗诵读活动落到实处,我校开展了“以‘古诗文经典’诵读为主的校本文化的开发与研究”,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诵渎古诗活动,使学生汲取了精神养料,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正可谓:诵读经典,润物无声。  相似文献   

6.
庞德是英美诗歌史上不可缺少的人物。中国元素对庞德具有深刻的意义,庞德视中国古籍为“新大陆”甚至是现代西方“文艺复兴”的思想源泉。费诺罗萨遗稿带着庞德进入了中国诗学的意境世界,通过对中国诗歌的翻译或改写,庞德在他的创作中融人了中国古诗的元素。换而言之,庞德在西方创作着中国式的诗歌。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古诗两首》或《古诗三首》这类课文。“古诗”是个含义非常广泛的词语。广义的“古诗”,泛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所有诗歌作品。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绝大部分是律诗和绝句,但古诗不等于律诗、绝句。通常所说的“古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是唐代近体诗产生以前除楚辞以外的各种诗歌的统称。包括汉魏六朝各种形式的诗歌,如汉魏乐府、南北朝民歌、六朝文人诗、杂体诗。古体诗的特点是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用韵较宽,句数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形式。唐朝以后的人仿照古诗的形式所写的诗歌也叫古体诗,一般称为“古风”。  相似文献   

8.
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人的代表,他模仿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将许多中国古诗译成英语,为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结合创造了契机,他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庞德由于不懂汉语,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多,故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有很多失误。该文从文化视角剖析庞德对中国诗歌的翻译为什么会在西方引起轰动,并分析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带给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人的代表,他模仿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将许多中国古诗译成英语,为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结合创造了契机,他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庞德由于不懂汉语,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多,故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有很多失误.该文从文化视角剖析庞德对中国诗歌的翻译为什么会在西方引起轰动,并分析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带给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格律体古诗的英译.不但涉及两种语言形式上的转换,更重要的是两种文学系统,或者说两种文化模式之间进行转换。中国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国内外翻译名家都竞相将中国古诗的名篇译为英文,其中包括提出了著名的诗歌翻译理论——“三美”理论的诗歌翻译大家许渊冲教授。以许渊冲的英译诗《兰亭诗》(之三)为研究对象,对该诗所体现的“三美”理论进行探析。在翻译实践中,应采取“扬弃”的态度,继承和发展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1.
顾晓惠 《成才之路》2013,(17):95-95
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歌的民族。诗歌蕴藏着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的传统和精髓。在诗风词韵的孕育下,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的传奇。学习古诗,是了解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方法,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言诗词已不是现代人交流的主要工具,这对古诗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古诗学习也越来越成为当今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化难为易让学生们对古诗这种富有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抒情性的文学样式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何明芳 《语文天地》2010,(10):25-26
《尚书·尧典》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诗歌在中国古代,至少在唐宋之前都是可以唱的.可见,古诗文演唱吟诵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然而,随着诗歌革新运动的开展.诗歌单剩下了“诗”.而“歌”成了诗歌的虚名。特别是五四运动后,我国国学文化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导致诗歌教学成为单调的讲解课,而学生面对古诗,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最终的结果是,只能背诵、默写,死记老师的讲解.不能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这恰恰丧失了诗歌创作者本来的意图。  相似文献   

13.
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对传统诗歌“纵的继承”和对欧美诗歌“横的移植”,由此成就了中国新诗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诗歌角色。面对世界的向外姿态、面对现实的向下姿态以及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是中国诗歌在全球化时代所扮演的文化角色。在诗歌存在方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国诗歌扮演了新的文化角色。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这深厚而辉煌的民族文化是炎黄子孙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语文教材选入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思想性强的优秀诗篇能让学生感受到古文化的“满园春色”,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诗歌翻译中能否传达意境也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立足中国传统的意象理论,结合中外学者从意象角度研究诗歌翻译的成果,对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翻译原则和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可分为非文化意象和文化意象两种。对于前者.译者一般采取直译法.在保留原诗意象的同时再现原诗意境;对于后者.译者应善于变通.必要时可舍“形”取“神”,以保留原诗意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诗是中国文学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结晶。文化意象是诗歌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出在古诗英译中出现的文化意象错位,从文化视角探讨英译中文化意象的解读与重构,揭示这一视角下诗歌翻译研究的独特性和显在优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对《古诗十九首》的审美价值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试图将切入的角度由文本之外转向文本自身,借助与中国古代诗歌极具亲和力的英美新批评学派的批评方法,通过“细读”的方式,从双重语境的魅力、时空意象的悖论、和隐喻机制的巧设等三个方面来体会《古诗十九首》“深衷浅貌,短语长情”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8.
胡燕 《广西教育》2012,(10):59-59
诗歌鉴赏的复习是有章可循的,高中对古诗鉴赏的考查,除了鉴赏诗歌的内容主题之外,看诗歌的题目、看诗歌后面的注释这种“二看”法还是颇有效果的。  相似文献   

19.
王丽荣 《考试周刊》2013,(73):48-48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从小学阶段,学生就开始接触中国文学中的精华——诗歌。古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语句凝练,意境优美,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应紧紧把握古诗所具有的文化基础性,指导学生学习古诗的基础知识,把握其思想教育性和艺术欣赏性,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和真善美的陶冶,为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古代文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鬼的故事可谓源远流长。其中有部分鬼还能够作诗,出现了大量的“鬼诗”故事。这些所谓的“鬼诗”典雅隽永,在后人裒集诗歌、编订诗歌总集的时候,它们也堂而皇之地列入其中,名日“鬼诗”。甚至在中国古代文论中还有“鬼诗”的诗歌批评。于是,无形中,它们成为雅俗文化互动的一座桥梁。本文分析“鬼诗”由俗入雅、以雅融俗的文本功能,同时分析其审美特色,以展现“鬼诗”现象中雅俗文化的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