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皇帝的新装>是19世纪丹麦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作品,可谓家喻户晓.童话通过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穿上一件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新装,赤条条地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深刻地揭露了皇帝及大小官吏的虚伪、愚蠢、昏庸的丑恶本质.无独有偶,最近在<特别文摘>上读了鲍尔吉·原野题为<人人都穿皇帝的新衣>的文章,感到很有意味.  相似文献   

2.
张天翼的<大林与小林>、<秃秃大王>、<罗文应的故事>、<宝葫芦的故事>等作品所传达给孩子们的勇敢、正义和热闹讽刺背后的善意规劝,给我国的儿童文学在萌芽时就烙上了现实主义的鲜明印记.从艺术角度探讨,他的作品有三个特点,即想像和幻想的丰富奇特;象征、夸张和讽刺的综合运用;童稚活泼、轻松幽默的"张氏"语言.  相似文献   

3.
<正>《皇帝的新装》是一篇很接近小说的童话。说它"接近小说",是因为文章揭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心照不宣的谎言,其讽刺意义已经超越了一般童话的道德教化价值;并且,文章也具备了小说情节(冲突)的要素。作为传统篇目,本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在"开端、发展、高潮、结  相似文献   

4.
<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一篇经典童话作品.人教社<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选人时,课文前面的"导语"是这样陈述的:"一个一眼就可以看穿的骗局,竟然畅行无阻,最终惹出一场荒唐的闹剧.读完这篇童话,我们最终会嘲笑那个愚蠢的皇帝,不过,如果注意到上自皇帝下自百姓,几乎人人都违心地说假话这一现象,我们的思考也许更深入一些."  相似文献   

5.
郑廷玉杂剧的代表作<看钱奴>,开我国戏剧史上讽刺喜剧的先河,在世界戏剧史上也具有一席之位.<看钱奴>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讽刺传统,并在新时期利用讽刺喜剧的形式发扬了讽刺文学,呈现出继往开来的审美特征.其具体表现在主题思想、情节架构、戏剧语言、讽刺手法、民族美学风格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围城>之所以成为现当代经典小说,除揭示了深刻的主题外,<围城>的讽刺别具一格.本文指出<围城>对中国日常世态、教育、政治、文学、人性的病态、精神危机等几个方面的讽刺,旨在揭示它们对于现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力图从新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瑰宝<儒林外史>的创作动机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在<儒林外史>的整个创作过程中,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一以贯之的动机,相反,吴敬梓的创作动机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由创作伊始的"泄愤",到"辞试事件"后的"扬个性",直到最后的"寻出路".相对于这三种创作动机而言,每个阶段还存在着其他一些隐性的创作动机.而正是在这些复杂、多变的创作动机的综合作用下,最终影响了吴敬梓的创作,影响到了<儒林外史>中人物、内容以及结构的变化,也才使<儒林外史>成为一部独具魅力的讽刺小说.  相似文献   

8.
<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的集大成者;<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顶峰之作.对<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纳妾制度的比较具有普泛性和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9.
《皇帝的新装》,作品新颖的标题首先就吸引了读者。皇帝,封建社会的君主,一国之王,他的新衣会是什么样子?读者抱着极大的兴趣想看一看,见识见识。然而作者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皇帝的新装,既不是龙袍锦缎,更不是金镂玉衣,而是“什么也没有”的所谓衣服,(美其名“皇帝的新装”,实际是赤身露体)。作品把皇帝一丝不挂,赤裸裸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并且还让皇帝自鸣得意地参加游行大典,在大庭广众中进行展览,引起读者捧腹大笑。安徒生这位鞋匠的儿子把讽刺的锋芒直指最高的统治者、独裁者——皇帝,对其贪婪腐化和愚蠢无知,痛快淋漓地进行了鞭笞,实在令人拍手称快! 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一个神经正常的皇帝会把  相似文献   

10.
一、轻巧的男高音 俗称"小号男高音".由于他们的嗓音轻巧、灵活,有些接近女中音.作曲家常用以表现"奶油小生"和一些小人物.罗西尼在他的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中,用以表现年轻多情的伯爵阿尔玛维瓦.普契尼利用他们嗓音的单薄,在<蝴蝶夫人>中表现掮客高劳;在<图兰多特>中扮演老态龙钟的皇帝;列昂卡瓦罗的歌剧<丑角>中的佩佩也是这种嗓音.  相似文献   

11.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城>的讽刺艺术一直是学者重要的研究对象,以往的研究往往偏重于讽刺艺术手法,本文将从讽刺对象和语言表达技巧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宁鸿彬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提出了两个著名的问题.一是"请你们给这篇童话加上个副标题,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板书:一个……的皇帝)?"二是:"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这个故事情节.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  相似文献   

13.
臧克家的<泥土的歌>的抒写成分非常复杂,至少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写得最多的是关于农民悲苦生活及艰难时世的诗篇.在这部诗集中,减克家也开始涉猎讽刺诗歌.通过文本细读及分析,我们发现<泥土的歌>并不是如很多研究者所认为的是一曲农村的"田园牧歌",或是农民的"颂歌".笔者认为, <泥土的歌>的"歌"字应回归其最朴素的原意,即作"诗歌"之意来解.相应的,研究界对<泥土的歌>的评价也应该改变.  相似文献   

14.
一、重新认识"讽刺"概念. 在<范进中举>相关论文和语文教学研讨中,"讽刺"一词出现最多,应如何认识这个概念?"讽刺"在这个文本中处于怎样的位置?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并命名为"范进中举"的文字,出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这一回,前面部分讲述的是学道周进的发迹过程,以及他"钦点广东学道"之后,动了恻隐之心:"我在这里面吃苦久了,如今自己当权,须把卷子都要细细看过,不可听着幕客,屈了真才."由此才有范进卷子落在周进手中,反复看后认定为"天地间之至文"中了秀才的事,也才有后面范进的故事.中学语文课本中"范进进学回家,母亲、妻子俱各欢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相似文献   

15.
井会利 《文教资料》2008,(32):16-17
<醒世姻缘传>以果报转世连接晁、狄两家故事,在劝善惩恶意义模式统率之下.小说叙事结构从整体上显示出了某种有机性和严整性.在精心布局中.作者是以严肃的态度时待生活的.又以"夸饰讽刺"的笔法描写人物和世态风情,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幽默讽刺的叙事风格.掌握这些特点更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批判吸收.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0月12日,CCTV-10<百家讲坛>来了一位新主讲人,他正在讲的是25集<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他把张居正说成是万历皇帝的"班主任",其俏皮的主讲风格在第一课时便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赢得了一片喝彩声.他就是<百家讲坛>到目前为止最年轻的男主讲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37岁的副教授郦波.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皇帝的新装>是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为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教材中配有一幅插图.这幅插图烘托了"游行大典"时那热闹、滑稽的场面,对学生理解课文,确有裨益.但这幅插图也有其明显缺陷:课文中明明说"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但到了插图中,皇帝却穿了一条裤子.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对18世纪讽刺作家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第一卷"小人国游记"的讽刺艺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小事招致大的反应"、"游戏技艺类比政治权术"和"轻罪判成死罪"的讽刺手法,阐释了作品对当时英国的宗教、党派、战争、政治和法律等方面所进行的讽刺性影射与批评.  相似文献   

19.
关于海外文凭的风波,最近可谓愈演愈烈:"打假皇帝"方舟子质疑"打工皇帝"唐骏学历造假,进而引发很多名人在网上修改自己的简历信息.相关网站技术人员称,两天内已有多位明星修改词条,修改的内容主要是学历.(7月9日(<安徽商报>)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相似文献   

20.
<范进中举>的思想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讽刺艺术的运用上,其讽刺有着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极具真实性.真实性和典型性是作品生命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