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企业作为社会生产的主体,其目标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很少或甚至不考虑环境为此付出的代价或损失(外部成本),这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矛盾的。企业发展要与环境相协调,要与环境保持和谐,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向社会整体经济系统效益最大化延伸的转变,做到企业内部与外部系统的协调统一,循环经济型企业呼之欲出,成为当代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首要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2.
农地征用和失地安置涉及到多方利益主体,各利益主体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会理性地选择实施其决策行为,如何协调各方行为以使利益最大化,则可从博弈论角度对其各方行为及利益进行经济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规范农地征用、合理进行失地安置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现代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市场中的权力主体也是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如果不存在有效的制约机制或者约束机制对这种自利性加以软化,政府及其官员的自身利益就会不断扩张。为了降低行政权力的负面效应,必须强调行政程序的各项原则与制度,实现行政程序在控权上的法律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4.
景区的资源开发艮旅游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各利益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博弈过程。构建和谐景区,就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协调企业相关利益,构建社区参与机制以及发挥有效监督力量,充分调动各相关利益主体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的呼唤:民主刑法观和效益刑法观张开乐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主体自由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体制,这是市场经济的核心精神。这一核心精神理所当然地保证了微观经济的高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国民经济高效和均衡地运行。市场经济主体对自主活动、最大经济利益追求的...  相似文献   

6.
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社会中,国家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带来的是“集体行动的困境”。新自由制度主义基于理性选择和微现经济学理论提出了国际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国际制度在约束国家行为、协调国家间关系、减少冲突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供给与需求主体由于其"经济人"的属性,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这种供求主体利益的冲突过程中,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笔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高等教育供需主体利益进行分析,以期找出高等教育供需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更有效地化解高等教育供需之间的矛盾,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8.
“经济人”假定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最基本假定,“经济人”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益主体,但它必须受制于制度、受制于制度伦理的约束。制度是规则的集合,制度伦理则是制度的道德性与道德的制度化相协调的一系列规范和规则的制度安排。制度伦理建设是当前道德建设的必然选择和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供给与需求主体由于其“经济人”的属性,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这种供求主体利益的冲突过程中,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笔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高等教育供需主体利益进行分析,以期找出高等教育供需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更有效的化解高等教育供需之间的矛盾,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生态环境的状况日益严峻,主要原因是人们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忽略甚至牺牲生态利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自身的特点不同造成的,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的辨证关系,树立科学的利益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征收是政府为了公共利益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将集体所有或个人所有的财产变为国家所有并加以利用,依法给予行政相对人合理补偿的行为。征收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直接目的,但公共利益是典型的内容不确定性概念,其不确定性表现在利益内容的不确定及受益对象的不确定两方面。公共利益应从实体与程序两个方面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12.
社会公共利益是指以社会公众为利益主体,涉及整个社会最根本的法律原则、道德的一般原则及隐藏于它们之后的与时代相适应的公平正义观念。法律从根本上说是调整利益关系的工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重要手段。经济法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的重要法律制度之一,经济法立法必须以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重要内容,经济法中的公益诉讼应是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3.
公共利益的概念尽管历史久远,在现行法律文本中反复出现,在学界却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在众说纷纭的公共利益面前,提炼出公共利益的基本要素,揭示其与政府利益、个人利益的关系是准确把握公共利益的精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随着近代社会生活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分离,大多数学者认为,私人领域是一个权利领域,在该领域中人们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是合理的、正当的,而公共领域被认为是权力领域,公共领域应拒绝权利。这种观点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即组成该领域的人员尤其是公务人员也有他自利性的要求。因此,文章从公务人员的自利性入手,分析了人事制度如何确保公务人员合理个人利益的实现以及如何克服其不正当的利益追求。  相似文献   

15.
利益平衡是知识产权法的根基。植物新品种权制度在赋予育种者以知识产权,调动育种者培育及研制植物新品种的积极性,激发其创造力的同时,应当兼顾社会公共利益,并尽力使育种者的权利与社会公共利益保持适当的平衡。为此,应对植物新品种权的权利对象、权利内容及权利限制各方面进行适度调整,创建适合我国需要的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主法治的发展,党风廉政建设有了较大进步,但是腐败并未得到根本性的遏制。根源之一在于社会治理过程中官员利益角色的困境,即公共人与个体人的角色冲突。在无相应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官员极易做出权力寻租的行为。因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必须从完善"三公领域"市场运行机制、健全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机制、规范党政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等三个方面着手,建立健全科学的防范利益冲突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从行政受益权的权利归属、权利结构和构造研究,进行分析评述,认为行政受益权是行政相对人享有的主观公权利,其存在并不必然需要法律明文规定,政策、一般法律原则和习惯法均可以构成行政受益权。尽管多数受益权需要申请方可享有,但也存有需要行政主体主动作为的受益权。这丰富和发展了现在的行政法学学说和实践。  相似文献   

18.
教育市场的可能性及其限度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由于教育能给学习者带来巨大且明显的回报 ,原先由政府包办并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发展的教育 ,正在出现某种私人消费的倾向 ,教育市场初见端倪。市场的介入使中国教育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与此同时 ,教育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也开始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人们在逐步认同这种新的消费文化的合理性的同时 ,开始对切身利益的得失越来越具有敏感性 ,并成为对社会现实满意程度的一个重要评价尺度。消费文化向学校领域的渗透正在引起一系列的教育伦理问题 ,由于市场的驱动机制是私益而不是公益 ,如果缺少对教育市场必要的限制 ,则对于私益的追逐就会演变成为一种无序状态 ,甚至改变教育的公益性质。因此教育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一般的商品 ,单纯依赖市场渠道不能平衡社会对教育的供求关系。为了保证教育的公益性质 ,必须对市场的介入作出必要的限制  相似文献   

19.
道德是根植于个人内心深处的,其本质是“利他”。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是个人经济生活的永恒主题,同时又会产生败德行为。现在我们的社会不仅是需不需要一个道德基础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在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如何发挥道德基础性作用的问题。道德基础性是指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必须是以秉持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追寻美德为前提条件,个人应该是在道德基础的框架当中追求利益最大化,道德和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具有互为性的。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而引起了政府职能的转变。随着这一转变,需加深行政体制改革,转变行政执法模式。综合行政执法模式和“一站式”服务的尝试可以极大地方便公众,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及加快民主建设步伐。但综合行政执法模式和“一站式”服务本质上仍没触及政府角色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的问题。我国需建立一种遵循现代行政法的基本价值取向、坚持“以公众利益”为本的行政执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