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将“三生教育”融入医学基础课教学,加深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的理解.方法:将“三生教育”渗透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日常教学.结果:学生在认识生命的独特性、尊重生命、善待实验动物等方面有所提高.结论:当今的高等教育应将“三生教育”有机整合至日常教育中,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生命、生存和生活.  相似文献   

3.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消除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隔阂,在教学时找准学生的学习最近发展区,把熟知、亲近的生活数学带进课堂,让数学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第二节“中位数与众数”这一课程的设计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努力挖掘数学与学生生活、与社会现实的联系,让学生动了起来,让课堂活了起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源于生活的数学的价值与魅力.一、巧设生活情境,构造数学模型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紧密联系生活的数学问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我以“虚假招聘”的生活题材为情境,将学生带入数据的世界——招聘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2000元.员工A说:我们好几人月工资都是1100元.员工B说:我的月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算是中等收入.假如你是...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生能听、说、读、写句子:“She/H e likes…”能听、说句子:“W hat's yourhobby?”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2.学生能运用所学语言展开讨论,能根据听到、看到的做出推断“She/H e likes…”。(二)能力目标:学生能基于生活经验观察,然后进行表述,并  相似文献   

5.
思想家卢梭曾提出这样的理论:“游戏是学生的工作.”教育家杜威先生也认为:“对于学生来说,游戏就是生活,生活也就是游戏.”富于变化的游戏活动,学生都很乐于参与其中.《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的任务:“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力图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体育游戏活动是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掌握和应用运动技能的基本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展示、分析“说理2”这节课中的部分教学片段,反思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以此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学数学有趣”“学数学有用”.  相似文献   

7.
数学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数学教学应当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习数学、体验数学、运用数学,产生“数学有趣“”数学有用”的情感,消除对数学的畏惧感、神秘感,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等目标.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感悟,愿与同仁商榷.1.生活情境——激情引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的导入很重要,教师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以使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先提问“:小朋友,你们早上是几点钟起床的,是谁叫你们起床的呢?”学生回“答是爸爸妈妈”后,教师接着说“:爸爸妈妈工作那么辛苦,还要每天早起叫你们起床,那你们愿不愿意做个好孩子,体谅你们的父母,学会怎样认识钟表,以后不用他们叫,你们自己起床呢?”全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都很认真地投入学习,这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近感.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学要摆脱长期以来的“说教”面孔,必须走“生活化”的道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生活素材选取要从“舍近求远”走向“远近结合”,生活问题解决要从“形式划一”走向“多元并举”,实践活动设计要从“两张皮”走向“水乳交融”,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参与生活、理解生活、感悟生活.  相似文献   

9.
孙玉富 《文教资料》2013,(27):141-142
“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生活德育.“生活化”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生活化”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生活中发展自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和社会竞争能力.“生态课堂”强调让学生健康成长,努力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个性,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生态课堂”是“生活化”课堂的追求.打造“生态课堂”,是落实品德教育观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语文新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指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新性表达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课程目标”部分强调: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那么,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多角度观察,为作文捕捉生活素材呢?在远程教育环境下,适当地采用多媒体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情景,进行美文赏读,开展作文评议赏析,能够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培养写作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因此,巧用多媒体让多彩的生活“走”进学生作文,的确是作文教学的一条好途径.  相似文献   

11.
学生感到作文雅,往往因为思路打不开.如何开扩学生作文思路呢?我在教学中总结出以下几点:一、命题切近学生生活.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命题作文是作文训练的一种方式.教师出题要认真考虑,做到题目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启发性,便于学生展开思路,有话可说.”在指导做8册语文基础训练2组“赞美一样事物”的练习时,我先引导学生思考:“赞美一样事物”是本组习作的总要求还是写作的具体题目?学生认识到不是具体的题目,而是文章内容的总要求,我问学生:“我们家乡有哪些值得赞美的事  相似文献   

12.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句话充分显示了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因此,语文课应该是最贴近学生生活、最具有使用价值、最丰富多彩的课.教师运用多媒体可以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为学生创设语文活动实践的机会,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焕发数学的生命活力.从生活实际出发,将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1.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也就可以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抽象出数学概念,并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教学“随机事件与确定事件”时,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有些事情是一定发生的,而有些事情是不一定发生的”这个事实,然后让学生通过感兴趣的摸球游戏等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的生活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随机事件”与“确定事件”.又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从学生生活出发,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如何将眼前的圆形蛋糕均匀地切成两半?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不仅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还能在脑海中产生轴对称图形的具体形象,并结合具体形象,抽象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2.引导学生掌握数学...  相似文献   

14.
学生作文差,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其生活枯燥.带领学生参观、访问、野营等,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此外,教师注意创设作文情境,也是丰富学生写作材料的有效途径. 一次,我校少先队大队部决定开展一次智力竞赛活动,我便抓住这个机会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上课时,我向学生透露:“少先队大队部将要举行一次智力竞赛.”话音刚落,学生便议论纷纷.我问:“你们想参加这次活动吗?”“想!”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过,每个中队只能选派五名代表参加.”我佯装为难地说,“现在大家都想  相似文献   

15.
费时低效问题,在当前各校各年级的写作课堂中普遍存在.经过调查,多数学生坦陈不知该写什么.无话可说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怎么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品味生活,捕捉素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实施建议”部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这句话强调了作文教学要贴近生活.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是难在落实,正因其“难”,所以也倍显其“贵”.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教师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要求学生写周记,从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获得直接生活经验,日积月累,集腋成裘.  相似文献   

16.
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在数学教学中找准学生的学习最近发展区,把熟知、亲近的生活数学带进学生视野、带进课堂,让数学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在八年级(上)第八章第二节“中位数与众数”这一课程的设计中,我充分…  相似文献   

17.
教材说明:本课为校本课程。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眼的能力,加强学生对材料的组织能力;2.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普通物品所蕴涵的美感;3.从小处着眼,一点一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4.通过分组作业,参与“竞争与合作”。环境教育渗透要点:第一部分“激趣入情”:营造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发现垃圾的问题,激起学生改造“垃圾”的情感。第二部分“学中促情”:利用废旧纽扣亲自动手操作,感受“变废为宝”的创作过程。第三部分“玩中增情”:通过展示欣赏废旧纽扣制作出来的作品,让学生从自己的创作成果中领悟到“资源再…  相似文献   

18.
李金玲 《教师》2015,(6):22-23
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是“老大难”问题.纵观作文教学现状,常把单纯的字、词、句、段、篇训练与写作能力的培养相等同,重写作方法轻写作内容.学生平时没有积累作文材料,作文时无话可说,饱尝“无米之炊”的滋味.陶行知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作文过程是一个有规律的认知过程:首先是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外界的各种信息输入大脑,并储存在大脑中,作文时,大脑经过加工将信息输出.信息的输入正是写作表达的前提,它来源于生活实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9.
在八年级上册第八章第二节《中位数与众数》这一课程的设计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努力挖掘数学与学生生活、与社会现实的联系,让课堂活了起来,让学生活了起来,使其更真切地感受到源于生活的数学价值与魅力.一、巧设生活情境,构造数学模型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紧密联系生活的“源头性”的数学问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如我借助“虚假招聘”的生活题材,以一道情境问题将学生带进了数据的世界:招聘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2000元.员工A说:我们…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身前背后,总能听到学生说:“我不喜欢习作.”“我的习作怎么写都是一个样,没有什么提高,没兴趣.”究其原因,皆因习作很难.因此,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体验成功,是小学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习作与生活密不可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孩子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这也为他们的习作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