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数字地球及其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地球”这一概念是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1月31日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所作的关于“数字地球———认识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演讲中首次提出的。1998年6月1日,江泽民主席在接见部分两院院士时谈到“前几年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随后又提出‘知识...  相似文献   

2.
自从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举行的开放地理信息系统协会上发表“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报告之后10年之久,数字城市的热潮从大洋彼岸流行到东方,并在我国悄然兴起。于是“数字北京”、“数字海南”、“数字山西”、“数字福建”、“数字浙江”、“数字陕西”等一连串的名字闪亮登场,城市或大或小,或南或北,或发达或相对落后,只要带上“数字”二字,似乎一下子变得时髦或现代了!  相似文献   

3.
一、“信息高速公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早在1981年,现在的美国副总统戈尔就在美国科学与电视艺术研究院的一次讲演中,首次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从那时起,美国各地区‘备部门的计算机局域网和广域网就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建立起广泛的连接,直到这一发展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1993年美国正式启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即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主要由网络设施、计算机服务器和计算机终端组成。它所需要的技术几乎覆盖了当今信息科学领域中的计算机、通信、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尖端技术。能否有效地利用这些…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美国中止星球大战计划,1993年提出了建立“国内信息基础设施”(即NII,俗称“国内信息高速公路”)计划,1994年3月副总统戈尔在国际电信联盟(ITU)大会上宣布建立“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俗称“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倡议。倡议提出后,美国“20世纪基金会”(Twentieth Century Fund)召集全美著名大学(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等)和政府研究机构(如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办公室)的传播学和信息学的14位专家学者,就美国国内和全球信息高速公路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政府献计献策。讨论结果于1995年以W·德雷克主编的《美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创建数字农业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数字农业是在“数字地球”的大背景下孕育而生的。1998年1月,美国首次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并宣布要在2002年完成“数字美国”建设的战略任务。1998年6月,我国提出了发展“数字中国”的战略,很快召开了“数字地球”、“数字中国”的学术研讨会,探讨发展“数字中国”的战略思路,从而开始了“数字中国”伟大工程建设。为实施“数字中国”战略,2003年3月,科学技术部组织召开了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发展战略研讨会,就发展数字农业进行了探讨。所谓数字农业,就是在“数字地球”规范框架下,用现代数字技术装备起来的现代农业。具体地讲,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农业(种植业、畜  相似文献   

6.
今天的我们正在经历以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信息传播革命。记得许多年前,当时还是一个参议员的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发明了“信息高速路”一词,从那时起这条路就开始向信息超速路升级,它为了高速传播建立了复杂而广泛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数字校园概念的提出要追溯到20世纪末。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发起并主持的信息化校园计划(The Campus Computing Project)大型科研项目,普遍被认为是数字校园概念的雏形。1998年美国时任副总统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人类星球之认识》(The Digital Earth: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in the 21st Century)的演讲,首次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此后,数字化理念被全世界普遍接受,并引申出数字城市、数字社区、数字档案馆、数字校园、数字图书馆等一系列概念。数字档案馆建设在国内高校正处于起步阶段,从2000年全国第一次数字档案馆建设研讨会,到2010年国家档案局发布《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这10年间国内高校将不少有益的思路付诸实践。本期我们刊载的4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这一主题作了阐释,希望对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全球信息基础结构:合作日程”是美国政府继1994年9月公布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计划以后,于1995年2月发表的关于建立全球信息基础结构(GII)设想的文件。 在1994年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国际电信联盟世界发展会议上,美国副总统戈尔介绍了克林顿政府对全球信息基础结构(以下简称为GII)的设想,并把这些设想列入《21世纪全球电信发展布宜诺斯艾利斯宣言》。自那时起,克林顿政府不断阐明他们的GII设想是国家信息基础结构的必要和重  相似文献   

9.
1999年 1月 24日,在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一项被称为“ IT2”的计划,即“ 21世纪的信息技术:对美国未来的一项大胆投资”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A Bold Investment in America' Future),美总统信息技术咨询委员会 (PITAC)旋即于 2月向总统提交了建议增加信息技术研究投入的报告,美国家科技委员会于 6月制定了 IT2执行计划。 IT2是一个合作开发计划,它的基本目的是开发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以满足高等教育的研究和教学的需要。 为了解决互联网上的拥挤和等待,政府、高技…  相似文献   

10.
对于美国现任副总统艾尔·戈尔来说,1974年2月6日和7日是终生难忘的日子,这是他作为新闻记者所达到的事业顶峰,也是他最终成为政界要人的成功起点。艾尔·戈尔是美国田纳西州一位资深参议员的儿子,戈尔这个姓氏在本州乃至华府都颇有影响力。但年轻的戈尔并不坐倚家族努力,  相似文献   

11.
自1993年7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众议院第1757号:1993年国家信息基础结构法案》[1];9月15日克林顿政府签署《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议程》[2],并广泛地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12月21日美国副总统戈尔宣布:“国家信息基础结构”的政策已经初步成型,从1994年起,“国家信息基础结构”的建议将进入实验阶段[3]以来,“信息高速公路”已从设想开始演变成现实,并迅速地影响到世界各地,各国竞相效尤:欧共体拟定赶超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4],法国拟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5],日本开始提…  相似文献   

12.
一、后保管模式的涵义 1.后保管模式的提出“后保管模式”理论起源于西方,最早可追溯到70年代,“在1974年的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上,杰拉尔德汉姆发表了《后保管时代的档案战略》一文,其中已经孕育了‘后保管模式’思想,六年后,他首次提出‘后保管’概念,‘后保管’思想就在西方有了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记得许多年前。当时还是参议员的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发明了“信息高速路”一词。从那时起这条路就开始向信息超速路升级,它为高速传播建立了复杂而广泛的路径,从而使大众媒体向大量受众迅速传递各类信息。于是,在这么一个相互联系的世界里。报纸在色彩、图形和创造性的信息包装上努力吸引读者注意力的同时,不得不面临着一个话题——如何利用共享信息,进行资源再生?换句话说,也就是网络资源如何在媒体中运用。  相似文献   

14.
今年恰逢美国四年一届的总统竞选运动,“驴”、“象”之间的竞争又在吵吵闹闹中拉开帷幕。3月初,小布什和副总统戈尔已成为美国两大党的总统候选人,他们为成为未来白宫的主人正展开最后的角逐。大多数的美国民众,对于这场四年一次的“驴”“象”竞赛早已司空见惯。不过对美国民众来讲,看看政客们在这场被称作是“赛马”运动中的表演,也蛮有乐趣。应当注意的是,他们对这场竞争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大众传媒的蛊惑。大众传媒借助自身具有的议程设置功能影响着公众的日常议程,使这场旷日持久的竞选运动成为公众日常生活中无法回避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新任美国副总统戈尔相貌堂堂,气质高贵,颇具“领袖风范”,他的年轻强干为民主党赢得了大量选票。与克林顿携手入主白宫后,人们期待他的锐气给美国政坛带来新人新政的新气象。战后出生的“小字辈”44岁的戈尔与克林顿同是二战后婴儿潮的新生一代。这个新生代一度纵情于性解放、毒品和摇滚乐的浪潮之中,也经历了六十年代  相似文献   

16.
“有了公民的概念,有了完整的‘人’的概念,‘熟年单身’就可以出现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信息高速公路和图书馆的发展徐光复(吉林省图书馆)一、信息高速公路、多媒体技术与图书馆美国总统克林顿一上台,副总统戈尔便提出了一项计划──在美国建立信息高速公路。该计划提出不久,立即引起全球效应,加拿大、欧共体、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今年初相继宣布了自己的计...  相似文献   

18.
从混沌到有序———浅谈互联网络管理□韩斌贝自1993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正式提出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之后,Internet(互联网络)的发展十分迅猛。到今天,它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初具规模。全球约50万用户在享受它的便捷的同时,也在忍受它的诸多弊端。这些弊端与...  相似文献   

19.
1999年12月3日,全球首次“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世界近30个国家和地区400余位科学家参加了这次会议,研讨21世纪“数字地球”的发展战略,这次大会通过的《北京宣言》将奠定世界各国“数字地球”发展的基础。1、何谓“数字地球”?信息技术革命席卷全球,使人类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的技术手段和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情况下,近年来人们设想把地球的大量的、多分辨率的、三维的、动态的数据按地理坐标……  相似文献   

20.
苑丽萍 《今传媒》2005,(8X):29-29
“拟态环境”,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李普曼提出的概念。“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拟态环境”其实也就是经过“加工”后由媒介所展示的环境,它并不是完全真实的现实,而是对现实环境的反映,这种反映或者较为真实,或者虚幻,或者歪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