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做人之道是创造美好社会的基础。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怎样自处,保持怎样的人生态度?我们从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儒家对义与利的关系的论述,义是道德原则,利是物质利益。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对梁惠王说:“...  相似文献   

2.
庄子的人生观并不消极张建贤庄子是中国古代几位屈指可数的哲学大师之一,他的思想对我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影响既深且广。但长期以来,只要提起庄子的人生观,一般人就总认为它消极颓废,没有什么积极成分可言。庄子的人生观并不消极。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如何?这是人生...  相似文献   

3.
张勇 《华夏文化》2004,(3):23-25
庄子哲学在先秦是批判世俗伦常的生命哲学。他在叩问;什么才是幸福的人生?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应该如何?因此,他转向对个体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他站在形而上学之道的角度上,提出复归人与万物的自然天性。使人与万物在等量齐观、互不相害的理想中,享受自然赋予的生命及灵慧,从而获得逍遥的幸福人生。庄子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对解决当今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人与环境的矛盾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4.
吴虞论道家法家反对旧道德说邓星盈吴虞在批判儒学时,除了用近代的时代精神来驳斥儒学外,还常从历史中去寻求支持他的批判的论据。一方面他对儒学的以孝为核心的伦理观,运用近代的先进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批驳;另一方面;他又从古代道家、法家的学说中,剥离出反对儒家伦...  相似文献   

5.
徐隆 《华夏文化》2013,(1):10-13
生死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人生的大事。每个人都要面对生死,也都会对生死做出认真的思考和理解,即形成生死观念。自先秦伊始,在中国思想史发展的链条上,生死观念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一环。翻看传世的经典,其中不乏谈论生死的内容,以儒家为例,“若把关于事死和事鬼神的两方面除掉,儒家经典恐要删去一大半。”(杜正胜著《从眉寿到长生:医疗文化与中国古代生命观》,台北:三民书局,2005年,第309页)  相似文献   

6.
五星红旗插上天安门城楼前50个春秋,郭沫若在他的著作以及一些零散的书信言谈中,时常论及孔子和他的学派。这种论及不是随意性的,而是严肃的。他说:“我对于孔子的思想自信还相当有点研究,我不是盲目地崇拜他的人,我也不是盲目地攻击他的人,他是怎样我还他怎样……这是我研究孔子的态度,也是我们研究一切学问应该取的态度呢①”。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是如何“还他怎样”的呢? 一、给“混沌的学界”“独创一线”光明 五四运动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反对“精华曰礼教,为吾国伦理政治之根本”的孔教②被视为反封…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有一个重要的老问题。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明个什么理呢?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人生来就是人,个个自然会做人,哪里还要有什么另外一种做人的道理呢?不错,人本来就是人,原始也和世界上一切“灵长”的生物差不多。但人类的老祖先,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开始建立了一套文化,教育我们后代子孙怎样才能懂得“人伦”的基本道理,然后才扩充到怎样去为“生活”,怎样好好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完全不同于一切“灵长”生物一样的原始状态。当然,其中还包括了“科学”的、“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等等文明。  相似文献   

8.
日本人认识中国文化的五个阶段──沟口雄三教授访谈录张萍近年,随著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国外的一些中国学学者中出现了重新认识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倾向。那麽,深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的日本,在过去的各个时代是怎样引进中国文化的?又是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的?现在怎样看...  相似文献   

9.
石中元 《寻根》2002,(4):15-18
人从何处来?人应该如何生存?人往何处去?这三大问题,时时困扰着人类,可以说至今很多人还没有完全弄明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周易正义》云:“伏羲制卦,文王卦辞,周公爻辞,孔十翼也。”这一段话道出了人类所关心的三大问题,也成为后人据此解释三大问题的依据。台湾高怀民先生在《〈易经〉对人类三大问题的提出及其解决之道》(载《大易集要》,刘大钧主编,齐鲁书社1994年版)一文中,对这三大问题作了初步的阐述—第一个问题:“人从何处来?”此为易学首圣伏羲氏所提出,他解决此一问题之道,在他所创制的八卦之象中。第二…  相似文献   

10.
黄熙 《华夏文化》2021,(4):59-61
中国哲学的出现与发展,离不开对根源性问题的思考,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理论根基.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对根源性问题做出了深层次的研究."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这不仅是对中国哲学发展的灵魂式拷问,更是儒家哲学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伟大的音乐家。孔子在音乐上有精深造诣,对古代音乐理论多有总结,对保存古代音乐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音乐与礼、音乐与仁关系的论述,对儒家音乐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儒家的道德之学方光华儒家的道德之学,大致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分析了人的特性和人的存在状况人在宇宙中处在什么样的地位,人有什么特性,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共同关心的问题。各家各派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并不一致。道家庄子就认为,人在宇宙中好像毫毛依附在马...  相似文献   

13.
儒家孝道政治的最高原则是“孝治”即以孝治国安民。在中国古代“孝治”施政实践中,作为社会施政群体的朝廷官员及地方各级政府官吏,其自身的臣孝素养及行孝方式,对朝廷孝治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人臣之孝既包括一般孝道伦理所共性的“事亲”道德内容,同时也包括一系列“事君”的仕宦政治行为。在古代官场政治生活中,每当“事亲”的人伦道德与“事君”的政治行为发生抵牾冲突之时,封建国家孝道政治的原则,总是以牺牲“事亲”的个体道德完善,去满足“事君”的国家政治利益需要。  相似文献   

14.
当生命与道德原则发生激烈冲突而无法两全时,是保全生命而舍弃道德原则,还是舍弃生命而维护道德原则?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干百年来,一批批志士仁人临危不惧、慷慨赴死,以实际行动谱写出一曲曲壮歌,体现了中华民族舍生取义的精神品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舍生取义精神,对于引导人们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与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苟子说:“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苟子·正名》这话道出了人们喜生恶死的心态,反映了人们共同的愿望。…  相似文献   

15.
儒家对佛教心性论的影响方立天儒家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居主导地位,儒家思想对佛教的政治观念、伦理、道德和心性等领域的影响是强烈而巨大的。这里我们要着重论述的是,儒家心性学说对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影响,为此,有必要首先简要地回顾一下儒家心性论的历史演变。儒家...  相似文献   

16.
默默地……     
默默地……□栗子默默地……带来多么深沉的人生乐趣。默默地……带来使人心胸开朗的力量。为什么有人,他的眼睛老是瞧着那些媒体呢?为什么有人,他的心思老是浸沉于喧哗的声浪呢?当您默默地在课堂上为你的学生们讲授科学的道理,当您默默地为真理而爬梳文稿的时候,当...  相似文献   

17.
儒家道德曾面向并适应古代日常生活世界,以"人伦日用"为基本内容的古代日常生活世界为"儒家之道"创造了生存、延续空间。近代以来,中国受西方近代文明刺激而发生现代转向,此一转向逐渐动摇"儒家之道"所依赖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以及生活方式。"人伦日用"所表征的"日常生活世界"也不得不发生现代转向,儒家伦理与其疏离,"儒家之道"如何适应现代"人伦日用"成了问题。当代中国呈现出"城乡二元结构"的日常生活世界的分裂与并存,"儒家"必须"日常人生现代化"才能重新回归"现代人伦日用间"并焕发活力。。  相似文献   

18.
修身、齐家、治国是儒家提倡的人生价值观。修身即完善人品搡行,提高人生境界,是齐家、治国抱负实现的前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高尚的大儒风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儒家修持身心所体现的最高人生。儒家修身正心思想成为中国传统化的人生价值取向,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林肯有天生的幽默感。他说起逗笑的故事来,可以令成群的人围在他身边捧腹大笑几小时;就是在危急的南北战争中,他有时也会暂放下手中的工作,说一两个轻松的小故事,令白宫那些绷紧神经的工作人员大为惊讶。与这一性格特征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的忧郁和悲哀。他身边了解他的人说:“走遍全美国,我从未见过像他那样忧郁的人……”这种严重的忧郁是怎样形成的呢?就是爱情——这最能给人以幸福的东西,有时却正相反,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创痛和不幸。[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我们追求幸福齐力编译一天,我问弟弟:“你幸福吗?”他说,“是的。不,要看你指的是什么。”“请告诉我,”我说,“你最近一次感觉到幸福是在什么时候?”“在1967年4月。”他说。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对生活采取不严肃的态度。弟弟的回答提醒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