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红军 《新闻爱好者》2011,(20):157-158
2011年4月15日,《大河报》以5个版的篇幅强势推出科技人物报道《中国矮败小麦之父》。随后,河南日报在头版进行转载,河南电视台根据《大河报》的报道做了一期专题。写人物,以这样的规模去做,尤其是被《河南日报》转载,在《大河报》还是首次。而这样的人物写作,也具有开创意义。稿子刊发后,好评如潮,许多读者致电本报,称是难得的一篇好文章。这说明,《大河报》这样的人物报道形式得到了社会  相似文献   

2.
从今年1月10日起,由大河报倾力打造的、省内数十位著名作家积极参与的亮 《点河南/人物》栏目开始与读者见面。该栏目以当代的优秀河南人为报道对象,由省内著名作家和大河报记者共同参与创作,在报道手法上则采取文学和新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操作。迄今为止, 已经推  相似文献   

3.
3月23日的《新闻出版报》刊登报刊评介文章:“《大河报》上‘灾难’多”,对《大河报》以比较多的版面、比较集中的方式,大量报道社会新闻,以致“颠覆”、“爆炸”、“死亡”等字眼充斥版面提出非议。其实,这种现象绝非《大河报》一家独有,许多媒体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媒体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4.
杜友君 《出版广角》2016,(19):88-89
《媒介叙事》以《环球人物》和《时代》周刊的国际人物报道为研究对象,广泛联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背景,对国际人物报道的内在规律进行科学分析,为改进对外新闻传播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出版发行的《大河报》,虽然创刊只有几年时间,但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在标题制作方面独具特色,是《大河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读者都说:手捧大河报,光浏览标题就是一种享受。诸君不妨先看这样一组标题:2000年3月9日,全国各大媒体相继报道了江西省  相似文献   

6.
吴菁 《新闻爱好者》2000,(12):38-38
世界上任何一种报纸,任何一种传播媒介,都不能不报道人物。威廉·大卫、斯隆等人在编写《最佳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时说:“新闻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它写人,影响人。而且通常只有当它对人有影响时,最无生气的题目才会显得重要。”虽然说中外记者都十分重视人物报道,但二者在人物报道的采写上有着较大差异。在我国,人物报道多以一种典型报道的形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承担着宣传教育的功能。在西方,人物报道更注重趣味性和人情味。下面就几点主要差异作出比较分析,以便开阔我们的眼界,取长补短,丰富我们的人物…  相似文献   

7.
赵红 《传媒》2014,(13)
正5月27日,由河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2013年度河南新闻奖揭晓,其中微博评奖创全国新闻界之先河,成为最大亮点。在这次微博首评新闻奖中,《大河报》报送的《鸡蛋换学费》获得一等奖。"鸡蛋换学费"是2013年夏季《大河报》开展的历时3个月的大型公益助学活动,也是《大河报》在助学报道中首次进行媒体融合的新尝试。这次活动得到多方回应:单条公益微博赢得了4000万次点击,26万次网友的转发,众多网络名人率先参与,爱心企业和个人自觉捐助。3个月的助学活动,在"鸡蛋换学费"活动的引领之下,《大河报》共募集资  相似文献   

8.
2004年2月10日,河南省《大河报&;#183;“全兴大曲杯”百期新闻热线奖万元大奖有主》报道:普通的新闻线人王计芳凭借自己的细心和热心,为《大河报》提供一条新闻线索,结果连获奖金,直至获得万元大奖。其实,像王计芳这样的新闻线人很多,据《大河报》近期对郑州市综合都市报的新闻统计表明:各报热线版的新闻有80%来自于这些“报料人”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了央视新闻频道《走基层·劳动者》和《劳动者之歌》各50篇新闻报道,对比二者在人物报道方式上的不同。通过分析得出在“走转改”活动下的劳动者新闻较以往的报道有很大的改进,主要表现为“三个贴近”:更贴近群众——广深化的人物选取:更贴近实际——平视化的报道角度;更贴近生活——立体化的报道内容。  相似文献   

10.
《大河报》是国内知名的都市报,《大河报》名下的特刊《大河卖场》同样知名。《大河卖场》每周五在郑州地区全彩发行,每期8~24版不等,多时可以出到70多个版。现已发行300多期,被誉为读者身边的导购专家。作为《大河报》C版序列,覆  相似文献   

11.
魏湲丹 《今传媒》2013,(11):48-49
本文选取《河南日报》与《大河报》对当今国际重大事件的报道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新闻文本的内容要素进行总结与归纳,发现《河南日报》作为党报在报道国际新闻时主要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审度事件本身,对一些有关国际局势变革、世界经济扭转以及中国与其他各国关系发展走向有关的报道颇为重视;而《大河报》作为都市报更多是起到桥梁作用,基于百姓所关注的角度,从民生看世界。两份报纸报道国际新闻时侧重点有很大差异,由于报纸定位不同,报道方式、内容的选择都有许多区别,本文试图通过横向与纵向对比,归纳党报与地方报在国际报道中的差异与各自优势,寻求两类报纸国际报道发展顺应国际国内趋势的优良模式。  相似文献   

12.
骆沙 《青年记者》2012,(10):47-48
《路透社新闻手册》中写道:“进行人物报道时,路透社记者应当表现出正直诚实、无偏见、坚持不懈、有责任感和谦虚.”对于新闻工作者和读者而言,唯有这些原则得到坚持时,报道才具有可信性. 多年来,诸多新闻学文献中关于人物报道的定义和概述层出不穷.然而,在《现代新闻报道形式及其写作》中,王玉泉对人物报道的内容概括则更具立体感:优秀与糟粕、善良与邪恶、美与丑、自由与奴性.依此标准,更具立体感的人物画像将出现在受众眼前.  相似文献   

13.
《本埠文化名人录》是我们《双鸭山日报》副刊部开辟的栏目,通过一年与读者见面,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并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我报众多栏目中的佼佼者之一。近年来,《本埠文化名人录》已刊发了27篇人物报道,比较系统全面地将我市文化界部分著名人士介绍给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大兴安岭广播电视台《视点·人物》专栏来分析人物报道吸引受众、实现人物报道新闻价值需要点准的五个"穴位"。  相似文献   

15.
《冰点’98——寻回心灵深处的感动》是由李大同主编,精选1996年——1998年发表在《冰点》上的专题报道而成,读了这本书,我总觉得它的人物报道与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不同。不同在哪里?我认为根本的不同在于写作理念、写作目的的不同。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在于向人们提供可以示范的榜样;或在于通过一个个具有代表性和普通意义的典型,体现流行的价值观,在这  相似文献   

16.
受中西方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中西人物报道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以《文摘报》、《参考消息》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的人物报道作为样本,对其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获得启示,便于人物报道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17.
刘娜 《中国地市报人》2012,(12):124-125
《南阳晚报》新闻专栏“独家·讲述”,因挖掘出一位位鲜活的南阳本土人物,备受读者欢迎。这些非传统意义上典型人物的报道,因彰显了小人物的大精神,小故事中的大道理,小温暖中的大意义,开创了都市报非典型性人物报道的新景观。作为“独家·讲述”的专栏记者,本文从如何“抓住人物底色,写出读者共鸣”,浅谈非典型性人物写作的技巧。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上任何一种传播媒介,都不能不报道人物。传播学者威廉·大卫、斯隆在其著作《最佳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中说:“新闻之所以重要,主要原因那就是人。它写人,影响人。通常只有当它对人有影响时,最无生气的题目才会显得重要。”体育新闻作为新闻报道中的一个特殊门类,更离不开人物报道。作为一名体育专业报国际足球采编人员,笔者对体育新闻中的人物报道, 尤其是欧洲足球联赛的人物报道积累了一些心得。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记录历史的进程中,人物报道作为新闻报道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意义和作用重大。由于改革浪潮和平民化思潮的冲击,曾经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和媒体格局有所转变,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越来越难以像以前一样产生轰动效应。与此同时,非典型人物报道愈来愈被重视。《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中的人物通讯作为非典型人物通讯的代表之一,以其用精彩故事承载人物、突出表现人物个性、在场景中刻画人物等写作手法,在社会转型期的剧烈变化中,通过普通百姓"不普通"的命运来反映人性的真善美及社会变迁,赢得了受众的青睐和赞誉。作为长期供职于《中国青年报》的一名记者,笔者长期学习和研究《冰点周刊》的人物通讯,并在编辑指导下采写了一些人物通讯。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学习体会和采写感悟,浅谈非典型人物通讯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20.
杨爽 《新闻世界》2013,(1):48-49
本文以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大河报》社会新闻报道为例,采用抽样调查和内容分析法,对《大河报》社会新闻的选题、版面、写作和内容进行分析,展示了《大河报》社会新闻的特色及现状,并探讨我国报纸社会新闻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