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引言"大"和"小"是一对反义词,按理说,它们的使用频率应该相同,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通常问一件东西,用"有多大",不说"有多小";在语篇中,"大"的出现频率也高于"小";从语义上分析,"大"有[+具有度量]成分,而"小"有的是[+缺乏度量]的成分。由此得出"大"是无标记的,而"小"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官员要"情系民生",那么作为一个记者,要不要"情系民生"呢?有的记者说要当"无冕之王";也有记者说要为民请命。我的回答是:党的喉舌要当得好,民生要系得好。不仅要"系",而且要"系"得紧密,"系"得长久,"系"出水平。  相似文献   

3.
多写稿,首先,要有主动意识,"主动一步天地宽"。其次,还必须要做到"五勤",即眼勤、耳勤、腿勤、手勤、"心勤";写好稿,需要勤学苦练,功到自然成。快见报,要求具有"抢新闻"的意识,及时采写、及时投发,并要考虑到媒体的需求和编辑风格等因素。  相似文献   

4.
姜虹 《声屏世界》2011,(5):22-23
静观或展望,从广播当前的状态和迹象中,或许该"臆测"出几点发展趋势——主持人管理:从分散向集中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系列台""专业频率"的开播,开启了广播发展的新纪元,使广播从组织架构到人员分配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其中播音员、主持人更是分流至各频率,  相似文献   

5.
赵君 《新闻爱好者》2010,(5):149-150
本文选取常见的同义词"畏"、"惧"进行历时的比较,通过对上古典籍用例的考查分析发现:上古时代"畏"、"惧"语义方面的不同多是二者造字之初就已经决定了;由于词义对功能的影响,"畏"多为及物用法,"惧"多为不及物用法;先秦时期,"惧"当"担心、忧虑"讲时,后面常常带谓词性的成分作宾语,不用作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图书馆是人类追求"知识自由"的产物,"知识自由"的实现是图书馆学在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长期艰辛奋斗,量变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引发的质的"飞跃";目前,"知识自由"已成为我国图书馆界研究、探索的热点,其不断研究与探索的量变积累也必将引发质的"飞跃",我国图书馆界必将最终确立"知识自由"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访谈"作为一种电视语言形式,在20世纪90年代的突然崛起,是中国电视专题片叙事语言结构的一次重大转换。遍查1993年以前的电视书籍,"访谈"一词尚杳无踪影。然而在此后的短短数年间,"访谈"却成为中国电视界使用频率极高的一则术语。但是,"访谈"在使用上的广泛性和在认识上的模糊性,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不能不说是近年来的电视实践所留下的一个理论空缺。  相似文献   

8.
《新闻前哨》2007,(2):52-52
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嚼字》编辑部,近日公布2006年社会语生活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十大语差错。[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倪沫 《东南传播》2011,(2):112-113
民生新闻要突破选题狭窄、内容琐碎、部分节目操作流于庸俗的瓶颈,宜用好"大题小作"和"大题小作"的辩证法,即运作宏大选题时宜寻找或策划最佳切入口,用生动的故事见微知著反映大主题;报道"小题"时,宜加强媒体的理性介入和合理引导,充分挖掘小选题背后的意涵,使得报道体现一定的深度,发挥一定的社会教化作用,从而让观众在"消费"这些"新奇特、假丑恶"式的市井琐闻时,能带着一定的价值判断来看待和接受。大题之"大",大在选题的视野和层次的宏观;大作之"大",大在选题操作中对意义和内涵的提炼、提升;小题之"小",小在选题的贴近和家常;小作之"小",小在选题操作中的最佳切入口。"大"胜在宏观和深刻,"小"胜在亲切和感性。在民生新闻中,"大"与"小"相辅相成,新闻若能在"大"与"小"之间找到平衡点,或由小而大,或由大化小,就能达到殊途同归、生动与深度并存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媒体管家     
《新闻传播》2010,(3):4-5
中央对互联网提出新方针据国务院新闻办负责同志透露,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对于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快速发展高度重视,认为我们对于互联网的认识,"已知远远少于未知";并于近期提出党和国家对于互联网产业的新方针,即"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  相似文献   

11.
在实践中探寻乡村广播的频率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梅,一位一直实践在播音主持一线的频率管理者。今年2月起,组织"在希望的田野上——农民歌手大赛";去年5月,汶川地震,她立即拿起采访机,和记者们一起去记录最珍贵的声音;去年8月,她策划并亲自采访制作了纪录"‘草根’的奥运生活"的系列节目《五环记忆》。地震、奥运火炬在辽宁传递等关键时刻,她都在直播间亲自担当直播报道主持人。  相似文献   

12.
这本书里,"苦恼人的笑"太多。为了剧本改来改去通不过,剧作家杨村彬开句玩笑"《海港早晨》真是苦海无边啊",好,一顶"破坏样板戏"的帽子扣上,批斗不停;鱼类学泰斗、大学校长朱元鼎嫌讲话稿里十几处"党的领导"叠床架屋,就删减至两处,不得了,由此被诬"不要党的领导";图书馆专家斯宝昶无端被列入"牛鬼蛇神"不算,还领到一张"专政对象"报到单,逢假  相似文献   

13.
常珩 《视听界》2010,(3):59-60
近年来,"窄播化"、"专业化"、"听众流"、"播出季"……广播媒介运营理念不断推陈出新。2010年新年伊始,江苏交通广播网(以下简称"交广网")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探索后,率先实施“播出季”在广播的应用,立足频率定位和受众需求,瞄准全年宣传任务和工作目标,生产和播出具有特定时间背景和主题的节目,并辅以特色活动作为支撑,向听众展现"播出季"订制内容的独有魅力。  相似文献   

14.
"媒体曝光率",是指个人、企业和机构等在各类媒体上出现的频率,其一大明显特点是:"有用"但又"有限"。一方面,"媒体曝光率"十分"有用",因为通过在媒体上频频亮相,个人、团体或企业等能获得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另一方面,"媒体曝光率"又非常"有限",是一种珍贵的稀缺资源,因为媒体所能涵盖的报道范围受报纸版面容量和电视播出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只有少部分的人或事才有机会成为被媒体报道的对象。本文就"媒体曝光率"受追捧原因、过度追逐"媒体曝光率"的误区,以及如何理性看待"媒体曝光率"等方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5.
6月,因为有了档案人自己的节日而不同寻常。65年前的6月9日,国际档案理事会成立,它标志着世界各国档案工作者以同一的心愿,"为了全人类"保护好、利用好档案的决心;5年前,6月9日被确定为"国际档案日";今年的6月9日,我国首次举办全国性档案纪念活动,一则庆祝档案人自己的节日,二则进行专业性的宣传和组织民众互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闻周刊》2011,(11):74-75
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上有相当一部分人都在做同一件事——熄灯。3月26日,全球规模最大的环保行动"地球一小时"如期开展,全世界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入其中,更获得蒙牛、沃尔沃等五个知名企业大力支持。今年,"地球一小时"以"改变"为主题,并提出了"60+"的概念,活动主办方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希望所有个人、团体、企业行动起来,为地球承诺一个改变。  相似文献   

17.
乡村味道     
韩旭 《湖北档案》2013,(11):27-27
最喜欢乡村的味道。在乡村里,一株大树,一棵庄稼,一碗米饭,一碟酸菜,一坛老酒,一坝稻田、一条溪水,一道山坡,一个池塘,一杯清茶,一缕炊烟,一个眼神,——只要你仔细闻闻,这些都是有味道的,或香,或酸,或辣,或苦,或甜,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乡村的味道。"味道"一词,就和那"吃了吗"一样,在乡下人的嘴里使用频率最高。乡下人一见面,嘴巴还没有完全张开,"味道"一词就从嘴巴里蹦了出来。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之于广播意味着什么?北京电台台长汪良有一个特别强调的说法,"广播的硬件中最重要的是主持人,广播的软件中最重要的则是他们的主持。"就目前的情形而言,一位话语风格或幽默、或优雅、或激愤、或犀利的个性化主持人,不仅能够让他本人和所主持的节目脱颖而出,更能够带动一套广播节目的声名鹊起。人称"电台怒汉"、杭州交通91.8午间热播节目《我的汽车有话说》主持人于虎,无疑是目前杭城广播频率中最受争议的一位个性化主持人。  相似文献   

19.
束秀芳  顾睿 《新闻世界》2010,(10):67-69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对老年频率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本文择取国内较有代表性的老年频率为样本,通过内容统计和文本分析,对当前老年频率的市场比例、生存现状做出了论述。并从"积极老龄化"这一视角,分别从"健康"、"参与"、"保障"三个维度探讨了老年频率的现况和症结,并以"去老年化"为中心,尝试提出解决症结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20.
小军 《中国档案》2007,(11):5-5
10月14日,"电子文件管理前沿研讨会暨Inter-PARES3中国项目启动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来自海内外的10位学者就电子文件管理分别从"文档一体"、"元数据"、"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功能需求"、"数字化"、"数字档案馆"等方面进行了研讨。会议介绍了Inter-PARES3中国项目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今后的研究框架和重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