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郎镝  杨柳青 《兰台世界》2016,(12):103-105
王符著《潜夫论》以体现他对国家政治的思考。在对汉末政治社会进行批判的同时,也设计了国家政治体系。在王符的国家政治体系理想中,他以帝王历史突出先王之治的优点,论群臣效能说明称典名实的必要,演士人群体强调正直之人的可贵,辩立国之本阐述民为国基的规律。这都源于他的经世致用的态度。论政正是士人的超越精神和批判态度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精神"作为一个独立的有着特定含义的汉语词汇,首先出现在《庄子》中,这不仅改变了以往作为"精"与"神"独自存在的物质形态,更通过其对"精神"与"心"之关系的阐扬,内化为中国传统士人内在超越的思维理路。  相似文献   

3.
古琴,又名弦琴、瑶琴、雅琴,是世界最古老的拔弦乐器。瑶琴又被文人、士大夫视为神器、道器,乃"圣人治世之器,君子修养之物"。宋代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的诗文集大量地将琴道与丹道修行相联结,并非偶然。白玉蟾立足于"道心不二""即心即道""对境无心,对心无境"的本体论,主张真正的隐修是"隐心"而非"隐山",学道之人应当"在俗元无俗,居尘不染尘",以心契心,以道合道,在快活中修行。而古琴作为士人、道人养心之圣器,恰与白玉蟾识道、炼心的南宗丹道思想息息相通。白玉蟾视琴为道堂"气象清高"的标志、道人"和光混俗"的表征、道人隐心修行的圣器。琴心即道心,琴道即丹道。学琴与修道,理无二致,关键都是守住精气与心神,性命双修,以道为宗。而琴与剑、琴与月等物象又有天然的意义关联,其象征指向离不开琴士、道人之"修身理性、反其天真"的精神诉求。而白玉蟾还有浓厚的神霄"谪仙情结",故而其鸣琴舞剑、对月调琴又有了寻求神人相感、体道归真的意味。  相似文献   

4.
张运生  何杰峰 《兰台世界》2016,(16):146-149
"乐境"是儒家追求和向往的精神目标,其所乐之事在于"仁"。要达到这一精神状态,"教化"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理想的"教化"主体是具有强大人格感染力的圣贤,"教化"内容是体现仁爱精神的人伦之道。人伦之道既是儒家衡量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基点,也是儒家人性的基本内容,这就使被教化者提高道德境界、达到儒家"乐境"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中国已经到了这样的历史时刻,需要发掘并重建这样一种精神追求,需要让"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融入中国的脊梁。这其实并不仅仅源于西方知识分子精神的浸润,更是对中国传统士人风骨的执著秉持。国人需要相信,离地三尺,真的有"神明"  相似文献   

6.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形成和中国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与中国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价值追求有着直接的关系。"三不朽"价值观在我国文化思想史和出版史上占有不可超越的地位,对于新闻出版行业核心价值观建设尤其具有特殊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立德、立功、立言,谓之"三不朽",语出《左传》,由春秋时鲁国的叔孙豹总结提出。"三不朽"的价值观凝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最高人生理想,同时蕴涵着为人、处世、成业的朴素道理,激励人们追求圣言之传承、功业之存世、美德之垂范。  相似文献   

7.
"文人画"在明代绘画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作品与所题诗文往往形成互文关系,体现出较为复杂的含义。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代赵金《江村渔乐图》历来少被关注,而此图可能是其唯一传世作品。赵金为明代隐士,长于诗词文章,与当时名士多有往来,在当时江南文化圈中具有相当的声望。本文认为,将《江村渔乐图》置于整个文人"渔父文化"的脉络中进行阐释有其合理性。该作品所显现出的特征及其图像与之后的题跋,不仅是对赵金、文徵明等人精神追求的诠释,更体现了当时文人在"入世为官"与"出世隐居"之间徘徊不定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8.
在梁启超的政党思想中,政党伦理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从民国初年的复杂社会现实出发,论述了政党伦理的重要性。"国利民福"是其政党伦理思想的核心价值理念。依据这一基本理念,梁启超提出了政党在建设中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认为政党"自身宜取强立鲜明之态度"、"有整肃之号令"、"有公正之手段";他还从政党道德的原则和核心出发阐发了党员应具有的新道德,即要有奋斗精神、牺牲精神、责任精神等。梁启超的政党伦理思想在近代中国政党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大屋顶"是梁思成提出的建筑设计理念,本文用以探讨中国现代新闻教育思想的起源路径,将中华民国时期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教育思想,概括为"大屋顶"教育观。它一方面坚持普遍原则,认为源于西方的现代传媒及其新闻教育制度具有普世意义,教育之目的是养成现代新闻观念,培养专门传播之才;另一方面坚持分化原则,将传统道德化为记者的个人修养与职业伦理,赋予新闻记者士人之魂。这种兼顾现代与传统"大屋顶"教育观,对于当代中国新闻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吴华 《兰台世界》2012,(33):42-43
道家取百家之所长,弃百家之所短,追求"道"之真谛,其主张天道自然无为。其道家思想对中国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本文就道家思想对和谐社会发展、中国文艺文化以及理学文化的维度探讨了其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著史目的在成一家之言,所谓一家之言,包括两方面,一是为统治者提供长治久安之道,再是为士人提供安身立命之所,所以其思想有儒道兼采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李睿 《东南传播》2014,(8):47-48
自由是《庄子》的精神脉络,庄子通过一系列对自由哲学的诠释,构建起对自由之境的追寻路径:根于"道"体,达于"逍遥"之道境,忘于"齐物"之道法,归于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庄子不仅为自己寻求到绝对无待的精神自由之境,更是为个体的自由价值的实现提供了终极关怀,这对中国古代自由精神的传播产生了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钱穆说:"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诚哉斯言.<周礼·地官·大司徒>明确提出礼乐的功能是:"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周代饮食礼,蕴涵了礼乐文化的和谐精神,体现了周代礼乐文明追求和谐之道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著史目的在成一家之言,所谓一家之言,包括两方面,一是为统治者提供长治久安之道,再是为士人提供安身立命之所,所以其思想有儒道兼采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编辑活动以其创造性精神劳动的本质而与编辑风格有着不解之缘。编辑过程各阶段、各环节中的编辑思维与行为均具有极强的创造性和表现力,从中能够显现出编辑的理性与审美追求,反映出编辑特色的差异及编辑的个性,感悟到不同出版物中每一位活生生的个性编辑及其编辑之道。凡进行创造性精神劳动就会有风格。编辑在其创造性编辑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编辑  相似文献   

16.
张东艳 《兰台世界》2016,(7):131-134
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作为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有其合理性:人心相通、诗言志的传统、意在言外的审美追求;但也有其局限性:作者与作品的矛盾、读者之"意"与作者之"志"的矛盾、作品多义性与作者之志唯一性的矛盾、作者之志被道德化的狭隘性。只有准确地理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内涵,才能科学地发挥其对当下古代文学批评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招隐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最早大约是署名淮南小山的《招隐士》③,这篇骚体小赋用主要的篇幅把隐士们生活的深山老林描写得相当可怕,最后发出呼唤道:“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汉朝的淮南王刘安喜欢养士,门下颇有些曾经隐入山林的人物,于是让他们继续呼朋引类,把尚未出山的都叫出来.秦汉之际天下大乱,隐居的士人中很有些先前的王公大人及其子孙;汉王朝建立后,陆续出来了一些,大约还有些隐藏得很深的逸民对于新的形势不大了解,所以淮南王刘安要手下的门客像叫魂似的把他们叫出来.  相似文献   

18.
孙海军 《兰台世界》2013,(11):132-133
“精神”作为一个独立的有着特定含义的汉语词汇,首先出现在《庄子》中,这不仅改变了以往作为“精”与“神”独自存在的物质形态,更通过其对“精神”与“心”之关系的阐扬,内化为中国传统士人内在超越的思维理路.  相似文献   

19.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对庐山的称颂。矗立于大江南岸、鄱阳湖滨的庐山,千百年来,以其重峦叠嶂、飞瀑流泉、松涛云海、变幻莫测的奇秀之姿,吸引着儒释道宦各界名人,孕育了丰富多彩、风格特异的“庐山文化”,成为我国的文化名山。庐山,同时也是历代隐逸之士乐于结庐栖遁之所,堪称隐士之庐,藏龙卧虎之山。蒋星煜《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列有全国二十名山历代隐士表,其中庐山一表收列先秦至清代隐士31人,高居嵩山、衡山、华山、武夷、武当、峨嵋、天台诸名山之首;民国吴宗慈纂修的《庐山志》所列历代名人中,曾隐居庐山者有60余人。其实,如果从上古的匡俗算起,至辛亥革命后挚家隐居庐山松树林的清朝遗老陈三立等,长隐短隐一并计算,庐山隐士大约不下百人。 庐山隐士文化的历史,约略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上古至汉末,这是庐山的古隐传说时期。庐山最早的隐士是传说中的匡俗,俗又作裕、续。释惠远《庐山纪略》云:“有匡裕先生者,出自殷周之际,遁世隐时,潜居其下。或云裕受道于仙人而适游其岩,遂托室岩岫,即崖成馆,故时人感其所止为神仙之庐而名焉。”民间传说匡俗在庐山遇真人刘越,拜之为师,因得道仙去。这是庐山及其异称匡山、匡庐山由来的较早的传说,在庐山北麓的莲花洞东,遗  相似文献   

20.
社会发展离不开文化建设,从西柏坡会议到今天,我们党背负着"赶考精神"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坚持执政为民、廉政勤政、永不懈怠、忠诚履责,从根本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进步。众所周知,西柏坡是中共进京之前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其铸就的西柏坡精神成为了党的精神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毛泽东所提出的"赶考精神",在经过历史的沉淀与积累,成为了当前人们自我审视、自我警醒的精神动力。此外,从古代的"当官先立德""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