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杭羽  王婷婷 《新闻世界》2014,(9):103-104
"御宅族"既是产业经济现象,更是社会文化现象。近来,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与理论视角入手研究御宅族,比如青年社会学、媒介依赖、身份认同和亚文化理论等,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本文另辟蹊径,从御宅群体与现代媒介的关系出发,认为这是信息化社会下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源于人对技术、信息、符号化虚拟世界的媒介崇拜心理。  相似文献   

2.
李芸 《现代视听》2011,(2):34-36
媒介化生存的现代人已经极度地陷入到"媒介崇拜"当中。从现代性视野下的媒介入手,探寻导致媒介崇拜的社会和心理因素,以批判理论和视角揭示现代"媒介崇拜"的实质,对媒介"他者"的反思是为了带来对受众"自我"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大众传播媒介等新技术的发展使传统文化的传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为适应时代需要,传统文化积极寻找与大众传播媒介相契之处,但是由于传统文化自身的特点,在寻求合作的过程中产生了如"哗众取宠"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朗读者》为例,分析传统文化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合作的现象与产生的问题,以期找到它们未来合作更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7,(1):70-76
微信以迅猛态势发展坐稳了移动社交软件的头把交椅。美国学者沃尔特·翁提出的"原生口语文化"及"次生口语文化"理论提供了洞察这种媒介现象的视角。媒介对人们的意义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地球村"和"重新部落化",是助力于人们使用和享受原生口语文化的技术载体。对将"原生口语文化"置于"次生口语文化"地位的电子媒介而言,善用口语者,善于虚拟原生口语文化者,会占有优势地位。翁理论对于当今媒介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从"媒体崇拜"到公信力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有才 《青年记者》2006,(23):41-42
“媒体崇拜”不是公信力 “媒体崇拜”在我国的产生有其历史根源,其基础是化缺乏对化的渴求,主流是信息缺乏对信息的渴求,尖端是思想缺乏对思想观念的渴求。在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时间里,新闻媒体广泛刊登各种指示并要求受众进行学习,其宣传作用被广泛而巨大地使用,媒体已经不单纯是媒体,而是承担了一定“政府件”作用,很多人甚至要在媒体信息的字里行间读出国家政治的重大变动。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的地位被时局抬升,“媒体崇拜”广泛存在,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媒体是真理和正义的化身,是党和政府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报纸上这么说的”影响和左右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6.
媒介作为人际关系维系的中间者,对人类社会和文化都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保罗·莱文森认为,媒介是导致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理论强调了人对媒介的理性选择和使用。本文从该角度浅析手机媒介目前对人际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女性媒介建构女性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菁 《传媒观察》2005,(4):40-41
女性媒介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女性要求表达自身需求的产物。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女性在主流媒介中“缺席”的现象十分普遍。女性在主流媒介中的边缘地位,决定她们不可能在其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表达空间,她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真实反映女性生存状态,洞察女性心理并传播女性文化的媒介,女性媒介就是应女性需求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自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媒介"诞生以来,任何一次有关于媒介的技术革新,都会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媒介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而被总结为伴随性共生。在这一背景下,信息传播内容、方式与呈现形式都会伴随媒介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在媒介时代,信息传播的特征是以媒介的发展为基础的,集中体现为媒介技术领域内的变革与突破。  相似文献   

9.
刘杉 《今传媒》2012,(10):17-19
媒介中心论助长了传者在文化和信息的霸权意识,信息控制者往往以"启蒙"的面目对知识、文化、信息进行垄断,进行人为地非完整地发布。同时,媒体依据自己的利益而非"真相"本身误读世界、伪造世界、编译世界,从而使"拟态世界"与"真实世界"产生鸿沟和差异,使活在两类世界里的受众无所适从,迷失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角色。媒体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媒介不以"我即中心"的思维在社会上存在,而只是社会合力的一种,是社会成分的一类。这也要求媒介不仅具有娱乐大众的责任,还具有文化传承的责任、社会环境监督的责任、劝服大众的责任、提供多方对话平台的责任、解惑去蔽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媒介生态学"从人、媒介、社会、自然四者保持动态平衡的基本论点出发,构建了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研究模型。这对于探索新兴的媒介现象很有意义。"人肉搜索"便是这样一种媒介现象。本文从"媒介生态学"的研究视角出发,详细分析了"人肉搜索"体系的各组成因子及该体系的两重性定位,并运用"媒介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人肉搜索"的发展趋向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1.
当前的数字技术环境下,媒介技术化平台承载着文本内容的编码解码任务,也在媒介内容生产实践中被认同并延续嵌入,流程化的媒介实践进程赋予媒介记忆在形式感知、内涵赋予、意义再造方面的多元化形塑。数字生态领域的多元感知性嵌入着更多的文化记忆基因,以文化符码、意义生存和价值共识的方式感知数字媒介技术的恩惠。技术本性的内化和文本情感性的回归形成媒介技术与媒介记忆关联的深层感知,被刻画在信息交流的轨迹中,形成完整且不可或缺的记忆逻辑关联现象。媒介记忆是人类一切记忆的桥梁和纽带,在媒介技术观视角展望媒介记忆被书写,逻辑性关联其文本内容符号化意义感知,建构出新型的逻辑演绎关系和生存体验。  相似文献   

12.
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演化,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并对社会成员的行为产生了深刻而长久的影响,社会性别的融合现象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梅罗维茨的"媒介场景理论",着力从媒介技术的演化增强了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使不同社会性别之间隔离"场景"的最小化,促使了崭新社会性别观念的形成与共享三方面来探讨媒介技术的演化对社会性别融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国风"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绝非偶然,而是来自媒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通过梳理"国风"概念的演变过程,回顾与"国风"相关的已有研究.文章认为,随着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提高,媒介对国风文化传播的加强,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风"文化在未来可能会进一步普及.  相似文献   

14.
胡程远 《今传媒》2014,(7):16-17
文化帝国主义的突出表现就是"媒介帝国主义"。传统媒介环境下文化帝国主义现象非常突出并有其事实基础——文化传播的失衡。但是网络时代下全球化的步伐已经不可阻挡,各国文化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信息传播技术门槛的降低,使得各种文化都有了走出去的机会。同时,互联网也是一个相对平等的文化呈现和延续的平台。综合来看,网络传播有助于弱化文化帝国主义尤其是媒介帝国主义现象。  相似文献   

15.
媒介融合是当前媒介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媒介融合是各媒介之间包括内容、技术、所有权、组织结构、文化等要素的一个统一的过程。媒介融合的产生由特定的内外环境决定,本文重点分析了媒介融合的四大驱动因素,贯穿其中的是各媒介为了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各取所长和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6.
招贴媒介是以木板或纸张等实物为载体,在固定地点小范围传播,内容多是以具有设计感的文字和图形图像组成的短时效的以信息传递为主要功能的媒介。招贴媒介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年以前,具有一身兼二任、形式独立等特点。招贴媒介在新媒介的挤压下走向了新的"小团体"的媒介生境,并在小团体中醒目生存。从本质上来看,招贴媒介是对仪式的"朝圣",招贴媒介的使命不仅是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作为仪式建构并维系其所在的"小团体"。  相似文献   

17.
黎风  周钰棡 《今传媒》2016,(2):8-11
社会的发展史也是媒介的发展史,媒介的演变革新对社会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正如当今社会,媒介的影像时代带来了文化的"后现代":影像代替文字成为社会的主导媒介,社会话语逐渐向视觉化转型;同时,媒介的多样化促成了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决定着话语的形式和内容.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载体的多媒介共同作用,推动着信息与文化传播的"多媒介革命"进程,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在文化研究的视野中介绍"多媒介革命"的概念,阐释其文化内涵,分析"多媒介革命"带来的海量影像在大众的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中产生的革命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摘要:一个社会的大众传媒构成一个社会的媒介环境。新媒介技术的产生和普及,社会主导媒介的兴衰更替,导致一个社会的媒介矩阵重构,从而对社会的媒介环境以及生存演化于其中的社会、文化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和手机的全面推广和迅速普及,我国形成了一个迥然有别于以往的新媒介环境,它具有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融合、大众传播与非大众传播、传者与受者融合等鲜明特点。新媒介环境给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以及青少年教育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9.
在数字化生存时代,我们"眼前出现的是一条单程道",期刊的数字化生存是唯一的选择.本文在大文化和大媒体的视域下,从数字期刊的内容、跨媒介、产业、媒介素养四个方面的融合入手,探讨了它在数字化时代的生存路径.  相似文献   

20.
尼克·库尔德里的新著《媒介·社会·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体实践》对当今数字媒介背景下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解析。该书通过分析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学术理论,深刻解析了"数字化民主"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丰富了"媒介力量"的学术理论。本文从数字媒体和社会理论、网络社会与政治、媒介文化以及媒介道德等方面予以重点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