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春明在《西南师大学报川998年第5期撰文指出,人际传播媒介就是人际传播活动中所使用的中介物,因此人际传媒的本质是人际传播本质决定的。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在于受传者的情况不同。人际传播的受传者是作为个体的个人,对于传播者来说,受传者是特定的;大众传播的受传者是作为群体的大众,对于传播者来说,受传者是不特定的。在人际传播中,因其受传者是特定的,传播者知道他的传播对象是谁,受传者的身份得以明确。因此,人际传播的本质是:人际传播的受传者(或传播主体)是身份明确的、特定的个体。由此而论,我所说的“人…  相似文献   

2.
施露 《今传媒》2010,18(9):98-99
人际传播中正态发展是交流的得以继续和关系的得以维持,而人际传播的异态发展则会产生误读、异化、消解或是冲突,带来人际传播的阻碍。本文着眼于人际传播中的变异现象并试图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传播的流向有三:单向传播、回应传播和相向传播。编辑作为传播者,在这三种流向所构成的传播场中发挥作用。编辑作为出版部门即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不管他是否与读者有直接接触,事实上他在整个社会信息传播和反馈体系中,和读者、作者是双边关系。单向传播,即传播者与接受者不发生直接的交流关系,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或许有不发生直接交流的现象,但间接交流的情况却是存在的,读者通过对社会群体的交流反馈或反射到编辑身上,这就构成了客观存在的回应传播。  相似文献   

4.
人际传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之间借助于语言和非语言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交往活动。这种个体之间的信息互动过程,既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比如当面谈话、讨论等;也可以是通过一定的信息渠道借助于其他媒介的间接交流,比如电话交谈、书信往来等。人际传播一般具有信息交往对象明确、信息交流互动性强、以个体间面对面的方式居多、对交往双方影响直接等特点,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维护和发展的主要方式,对人际关系起着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5.
金苗 《记者摇篮》2006,(1):46-47
直播节目发展到今天,主持人的人格,成了制约和形成这种或某种社会角色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主持人人格的定位,也决定了主持人的社会角色给大众带来的影响。首先,社会态度是个性化人格发展的基础。在社会心理学中,对态度是这样定义的,通常指个体对环境中独立于主体之外的人或事物的认知系统、情绪反应以及行为倾向。节目主持人兼有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双重优势,作为大众传播来说,主持人节目内容的传播者,担负着向受众传播信息、与受众沟通思想、交流感情的任务。作为人际传播来讲,主持人首先是一个“自然人”,他们在节目主持过程中,总会自觉不…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7,(5):60-63
使用微信交流已经成为数字化时代默许的沟通"语言",微信的多维度信息传递功能可以消除与传播对象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增强与对方的关联度,将网络人际传播的内容与网络传播主体之间的关系紧密贴合。微信现已成为交流的常态介质,建构出了全新形式的数字化网络人际传播交流模式。本文根据微信的传播者特征、关系特征和互动发生的情境这三大关键因素来分析微信传播中的人际关系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范明献 《新闻界》2007,(1):73-74
人际传播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频繁、最常见的传播类型。不同于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体间的亲身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具有直接、双向、互动的特点。电视传播,虽然身为大众传播媒介,但作为视听合一、声画并茂的电视媒体,正如同学者所言:“迄今为止,电视是所有大众传播媒介中最便于展现人际交流的媒介”。  相似文献   

8.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之所以被普遍采用,就在于它的强烈纪实性,在于它符合人类接受信息的普遍规律,在于其人际化传播的特点。所谓“人际化传播”,就是把人际关系、人际沟通原则运用到大众传播行为当中去,强化记者在采访现场的作用,将机械化、电子化更加人格化、人情化,使大众传播成为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人际信息交流。  相似文献   

9.
作为人类社会传播方式发展的高级阶段,大众传播较之人际传播,无疑有着显著的优势,如传播迅速,影响力巨大,等等.然而人际传也有其优势,如信息交流和感情交流并行,反馈迅速,它的这些优势恰好就是大众传播在传播效果上的弱势.因此,在现代大众传播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引入了人际传播因素,这一点在广播电视传媒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个现象的剖析,探求其产生的原因、存在的意义,进而为新闻实践中进一步改善传播效果做一些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0.
处于人际传播中的双方或多方不仅是独立的个体,其社会性及其对人际传播的影响始终是无法摆脱的存在。本文讨论了关系的讯息如何影响人际传播、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与人际传播、人际传播中的"装相"与"本相",以及人际传播中的"约哈瑞窗口"。作者指出,人们总是希望探求到更多的对方信息,但总是无法完全达到目的。人际传播就是这样处于这种永恒的矛盾动态中。  相似文献   

11.
人际情报网络的开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人际情报网络的兴起 在人类的交流过程中,人际交流一直占据着 重要的地位。而人际交流的重要载体是存在于人 类社会中的各种人际网络。人际网络又称社会网 络,是为达到特定目的,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 和资源利用的关系网,是一个由某些个体或组织  相似文献   

12.
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矛盾产物,它作为一个新闻现象和心理现象,广泛而长久、渐进而深刻地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效果。它可使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值为零或负值,即产生零效果和负效果。作为传播者都在努力避免受众产生逆反心理,克服这两种效果的产生,但还是避而难免。原因何在?本文试从新闻传播学、心理学和信息学角度予以分析,并提出几点相应的对策。 受众逆反心理的概念、类型及特征 逆反心理属于态度范畴,是个体对外界态度的一种持相反方向的反应,是受众在接触、接受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产生与传播者…  相似文献   

13.
彼得·F·德鲁克曾评论说:“现在的年轻人必须了解组织,就如他们的先辈必须学习耕作一样”。什么是组织呢?诺贝尔奖得主赫伯特·西蒙在《管理行为》第三版导言中将组织定义为“一个人类群体当中的信息传播与相互关系的复杂模式。”西蒙的定义特别强调了“信息传播”对于组织的意义,从而揭开了组织传播研究的核心内涵。在美国,组织传播几乎涵盖了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方方面面。它所探讨的课题包括组织的结构和概念、人际关系,交流、组织过程和组织文化等等。  相似文献   

14.
在语言出现之前,人类交流中身体的动作是重要的交流符号。一直到现在,身体语言在人际传播中仍占比较大的比重。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地方在于,人的身体语言除了其表面意义之外,往往还有更深的含义,而不像其他动物那样挠就是挠,抓就是抓。《非言语传播学》中有一章专门讲解作为个体的人,是如何利用身体语言去进行各种各样的人际交流和传播的。  相似文献   

15.
周婧婧 《新闻窗》2013,(1):92-93
一、新媒体自身特性 首先,新媒体融合了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优点:范围广,速度快,完全个性化信息可以同时送达几乎无数的人;传授双方地位权利平等,每个参与者,不论是出版者、传播者还是消费者,对内容拥有对等的和相互的控制权。其次,避免了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缺点:当传播者想向每个接受者个性化地交流独特的信息时,不再受一次只能针对一人的限制;当传播者想向大众同时交流时,能针对每个接受者提供个性化内容。  相似文献   

16.
庄育飞 《图书馆论坛》1999,(5):28-29,27
1 拉斯韦尔“五W”传播模式人们在对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现象的研究过程中,对传播的构成要素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最早研究传播要素问题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传播由谈话者、说的话和听者三要素构成。一直到1984年,耶鲁大学哈罗德·拉斯韦尔教授在《传播社会的组织与功用》一文中提出的“五W”传播模式(见图1),这是人们最常引用的传播模式。这种传播模式包括五个基本要素:即传播者(Who)、信息(What)、传播渠道(Whichchannel)、受传者(Whom)、传播效果(Whicheffects)。  由…  相似文献   

17.
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节目主持人是电视媒体中直接面向受众.以有声语言为主要传播手段.集社会性和人际性于一身的、富有亲和力的传播者。主持人以真实的个人身份出现在观众面前,并与之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更多的是通过主持人的语言、意向、认识等来完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交流。主持人在驾驭节同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各种语言表达方式,如有声语言、表情、手势等与观众进行交流和沟通,实现信息的有效、高效传播。  相似文献   

18.
新闻发布会是以人际传播为主的信息交流方式,但它又不是纯粹的人际传播,而是受到大众传播规约的特殊的人际传播,终极目的仍是大众传播。在这种特殊的传播情境中,发言人深入理解发布会  相似文献   

19.
当信息时代到来之后,信息技术推进了非群体化的人际交流,人类在便捷的信息海洋和纷繁的传媒样式中迷失了自己。对数字化网络的日趋依赖,人们开始陷入压力、寂寞和孤独之中。体育运动在信息社会条件下,逐渐潜移默化,成为人类承栽健康、快乐的新型方式。它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全人类性,它所散发出来的魅力已经超越了体育运动本身。它在承栽人类社会面临的新的社会问题的时候,涉及到了人类需要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资讯,也涉及到了商务信息传播等诸多传播领域。成为非群体化交流催生下的人际交流。  相似文献   

20.
手机短信的传播学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手机短信业务自诞生之日起就呈现出“爆炸”式发展的趋势。专家预言:以后我们的“数字”生活将被电视屏幕、电脑屏幕和手机屏幕这三种屏幕所占据。“以移动电话为主的无线通信,会改变传播业的格局,而一旦越来越多的手机成为具有收视广播电视节目功能的信息接收器,传媒的生态环境将发生一场革命”。①手机短信对人际传播的丰富和突破其实,手机短信产生时,它的基本目的和任务是人际沟通和交流。它符合人际传播的特点,具有人际传播的功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突破着人际传播。用传播学的概念表达手机短信息,就是:“以文字这种符号系统作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