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前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也有游戏的需要与权力。手指游戏是伴随儿歌或口令节奏,通过手部动作、言语去构造游戏情境而开展的游戏活动,对学前智障儿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矫治其不良的情绪与行为、发展其精细动作和语言、开发其大脑、培养其交往合作能力。基于此,本研究根据学前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教学规律等,开发了学前智障儿童的手指游戏课程,并将其应用到一日生活中。  相似文献   

2.
刘娟 《学周刊C版》2019,(23):88-88
手指游戏在智障儿童教学与康复中的应用,对智障儿童的教学效果以及身体机能的康复有着积极的影响。手指游戏可激发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促进身心康复。在运用手指游戏对智障儿童进行教学时,可采用纯手指游戏,变幻手指形状,拓展想象空间,还可运用生活材料进行手指游戏。  相似文献   

3.
智障儿童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生活能力不能够正常发展,教师必须把智障儿童生活能力的提高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以游戏教育为契机,在平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把握智障儿童的游戏教育需要,利用分层教学,找到适合每一个智障儿童的游戏方式,让智障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智障学生心理发育迟缓,智力低下,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很差,为了充分调动智障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活动对于智障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基于对智障学生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培养,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设计富有梯度的数学教学游戏活动,因人而异地实施数学活动游戏,让每一个智障学生能大胆、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于活动中学习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从而使智障学生逐渐融入社会,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质量,让智障学生过上有尊严、有品质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智障儿童生存能力是智障儿童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其中社会适应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文章从学会生活自理,在生活中锻炼智障生;进行鼓励性评价,让智障生充满学习信心;创设仿真情境,培养智障生生活态度;通过游戏形式,培养智障生自理能力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学前智障儿童普遍具有语言障碍,影响其思维、沟通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江苏省张家港市特殊教育学校以培养生活适应能力、遵循身心发展规律、体现学前游戏特性、关注个体差异为指导思想,根据学前智障儿童语言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开发出学前智障儿童语言康复校本课程“生活适应+语言”,有效促进学前智障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自主游戏是开启智障儿童思维、提升儿童能力、塑造儿童性格的重要途径。智障儿童的游戏活动普遍存在其生活之中,但自主游戏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各有不同。为此,教师介入,尤其是教师的有效介入显得十分重要。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在对智障儿童进行教育和康复训练时,运用游戏治疗的有效介入,积极对其进行干预,从而达到促进智障儿童成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张家港市特殊教育学校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根据学前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明确“适应生活”的重点目标,开发“生活适应+”课程;突出“康复训练”的首要需求,统筹安排每日教育活动;体现“游戏特性”的教学要求,合理设计教育活动内容,让康复和认知学习浸润在游戏中;重视个别化教育需要,制订个性化教育活动方案,保证教育活动的有效推进,促进学前智障儿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托幼机构”轻度智障儿童支持性游戏开展的现状,对成都某学前特殊教育机构的轻度智障儿童进行观察记录,并对教师和家长进行访谈,发现教师普遍没有给予符合轻度智障儿童实际需要的游戏支持,轻度智障儿童的支持性游戏开展很不够.对特教机构开展智障儿童支持性游戏的建议为:教师应加强对智障儿童的特点的研究,特教机构应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对智障儿童支持性游戏的认知和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10.
智障儿童普遍具有注意力易分散,关注度持续时间不长的特点,但是他们对多媒体游戏活动却由衷地喜欢,因此,现代媒体的引入对智障儿童的教育和发展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笔者以自身的教学活动为例,提出利用现代媒体激发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的建议,巧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将智障儿童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转化为可亲历操作的内容,带给智障儿童听觉、视觉和触觉的刺激,不断牵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优化智障儿童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1.
自闭症儿童在言语和社会沟通方面伴有严重的障碍。针对自闭症儿童具有的言语沟通和交流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刻板重复等特征,提出采用一对一的手指游戏:"手指点点游戏""小蚂蚁爬树游戏"和小组的手指游戏:"小指头走一走游戏""手指变游戏"的方式,以提高自闭症儿童沟通与交流的能力。介绍使用手指游戏疗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训练者须保持积极的态度;须采用自然的环境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训练;须完善互动练习过程;须按照自闭症儿童间的个体差异进行手指游戏内容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德国教育家福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快乐的源泉,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手段,在游戏过程中最能表现儿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游戏是儿童本能性活动,是儿童内心的反映。”游戏有多样性、趣味性的特征,很契合儿童活泼、好动的天生本性,尤其是智障学生的心理年龄低幼化,需要用游戏激发其学习的欲望和动机。并且,有效的游戏教学可以促进智障学生的智力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问题具有康复治疗的作用。全日制弱智学校(班)体育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指出:“游戏是体育教学中重点教材之一,通过游戏教学,增强学生机体感知觉和协调动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合作、听从指挥、生动活泼等优良品质和勇敢顽强的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13.
德国著名教育家巴赛多认为:一切知识始于感觉,事物的经验重于一切。对儿童来讲,他提出的教学方法是一切学习在游戏过程中进行。游戏是促进智障儿童智力发展的有效手段。游戏中有动作,有情节,有玩具和游戏材料,符合智障儿童认知的特点,唤起智障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着智障儿童积极的感知、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着智障儿童智力的发展。特殊教育一方面要把  相似文献   

14.
中重度智障儿童的生理缺陷使得身体发育异常,动作发展迟缓,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从目标确定、内容选择、训练方法等方面着手,开展针对性的肌能训练,可促进中重度智障儿童大脑机能的修复和补偿,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绘本图书所特有的表达形式能有效帮助智障儿童开展学习活动。通过阅读绘本,智障儿童既能提升学习兴趣、促进记忆和思维的发展,还能提升智障儿童的语言交往能力和对事物对错的判断能力。绘本阅读拓展了智障儿童思维发展空间,帮助他们插上想象和智慧的翅膀。  相似文献   

16.
叶素芳 《教师》2023,(34):75-77
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引入手指游戏,可在增强幼儿音乐感知能力、记忆能力的同时,开发其音乐表现力。为增强手指游戏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应用效果,文章以手指游戏的应用现状为切入点,从游戏内容、游戏时间、游戏形式三个方面汇总手指游戏应用时存在的问题;同时,基于手指游戏的特点,提出游戏的设计与应用原则,即直观性、匹配性和趣味性原则;此外,从丰富手指动作、设计多元化、创编个性化手指游戏的方向出发,制定手指游戏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实施途径,以期为增强手指游戏应用效果、确保幼儿园音乐活动的稳步实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手指游戏通过儿童的言语和手部动作构造了一个游戏情境,配上朗朗上口的儿歌、顺口溜、说唱等,创造了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的氛围。巧玩手指游戏能给幼儿带来手指的活动、语言认知的发展、思维想象的萌芽和创造表现的欲望,以及愉快的情感体验。一、将手指游戏融入学习活动之中1.借助手指游戏,渗透数学活动。《幼儿园教育纲要》指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7,(80):3-4
针对多动症儿童的注意力缺陷、多动性等核心障碍影响课堂适应性行为问题,研究组人员利用大课间活动中制订相关的策略活动进行干预治疗.通过以注意力训练为主的多感官的游戏、调控身体能力的前庭觉游戏、消耗多余精力的体能大循环活动这三项活动,减轻了多动症伴智障儿童问题行为,强化了适应性行为.  相似文献   

19.
音乐治疗师对于智障儿童的个性化治疗目标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治疗性的音乐体验可以有组织地促进正确的行为,减少不正确的行为;音乐活动可以促进和发展运动技能和学习能力;音乐治疗的体验可以促进语言的发展和增强语音能力;设计良好的治疗性音乐体验可以协助教授智障儿童掌握基本的技能,如注意力集中、听从指令、保持目光接触等;音乐治疗师可以帮助智障儿童在他们的闲暇时间里参与有意义的音乐活动,包括聆听和参与音乐演奏。  相似文献   

20.
智障儿童思维水平相对较低,难以理解抽象的知识。在培智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合的情境显得尤为重要,能更好地唤醒智障儿童自主学习意识,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积极谈论、探究课堂学习内容,实现较好的综合能力发展。同时,当智障儿童处于良好的教学情境中时,他们将逐渐爱上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