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萨克语“与格”是在语言交际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格”,对其运用规律,有必要进行研究.所谓“格”是一种语法范畴,即“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名词、代词等在语言结构中同其他词的种种关系.”本文试图对哈萨克语“与格”在语言结构中与哪些词有关及其表示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清代文论对“格”范畴的阐说,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一是诗论中对“格”的阐说;二是词论中对“格”的阐说。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格”作为文学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格”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格调之论的反思与消解。清代文论对“格”范畴的阐说,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把握“格”审美范畴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3.
试论现代俄语语法范畴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法范畴问题至今仍然是理论语法中颇为困难的问题.现代俄语语法的许多论著对语法范畴所下的各种定义,在某种程度上就反映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一九五三年出版的苏联科学院《俄语语法》写道:“一般的语法概念,凡能确定语言结构的性质或类型,并在词形变化和用词造句中获得反映的,通常称为语法范畴.”同年出版的莫斯科大学《现代俄语》写道:“所谓语法范畴,可理解为一些词和词在句中的组合所具有的但却是从这些词的具体意义抽象出来的概括性意义,也就是各种关系(在句子中这个词同另一些词的关系、同说话人的关系、所述内容同时间和现实的关系)的意义,这些关系意义又是以语言外部手段表现出来的,也即表现在词的变化中和句子内词的组合中.”  相似文献   

4.
格是名词的语法范畴之一。它是名词和代词的一种变化形式,在句中表示与其它词的关系。名词有三个格:主格、宾格和所有格。在英语中有些名词可以加“’s”来表示所有关系,带这种词尾的名词形式称为该名词的所有格,如:a teacher’s book。它有两种不同的形式:  相似文献   

5.
论“格”     
《考试周刊》2015,(57):90-91
格是个语法范畴,在传统语法里,格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的关系。英语里现存两种格:名词属格和代词的主、宾格。C.J.Fillmore的格语法是以动词为中心的深层语法,揭示了语义和句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格”作为我国古代文论的重要审美范畴,在宋代文学批评与理论视野中首次得到大量运用与较为深入地阐说,表现为:在诗评中开始广泛出现,在诗论中得到提升,在词评中也得以引入。这标示出“格”作为古代文论审美范畴的成型与展开。  相似文献   

7.
“模仿”与“灵感”是西方元典诗学中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在古希腊,它们共同被用来说明诗的创作现象,其间并无障碍。可是在我国,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于把希腊诗学中的“模仿”说与“灵感”说视为不同范畴的问题,认为柏拉图关于诗的言说充满了矛盾,因而忽视或放弃了对这组概念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探究。本文从概念的古代真义和历史沿革以及柏拉图思想自身的复杂性等角度,对两者之间互有关联的、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给+NP”中NP的语义范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句子的深层语义关系 ,可把“给 +NP”中NP的语义范畴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 :按照句法语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每个名词短语以“格的关系”和动词发生联系。“格的关系”即不同的语义范畴 (《“格”辨》 ,2 4页 )。按照这个原则 ,可以把“给 +NP”中的NP划分为 :〔对象〕、〔施事〕、〔受事〕 ,以及语用成分。其中“给 +〔对象〕”是“给+NP”结构的主要用法。第二层 :〔对象〕范畴进入组合后 ,由于动词选择限制关系不同 ,又可以次范畴化为 :〔受物〕、〔受益〕、〔受损〕、〔朝向〕等几个小的范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给”字句的一些句法特征。  相似文献   

9.
吴国平 《宁夏教育》2011,(11):79-79
1.教师个人的风格及魅力,是引发学习兴趣的“诱导剂”。有人把形成自己教学素养、风格的教师专业成长过程概括为:模仿——立格(形成风格)——破格——无格。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人一提起小说,就会想起《庄子·外物》中的一句话:“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是“小说”一词在中国典籍中的第一次出现。但这“小说”与我们要研究的文学体裁之一的“小说”是何种关系还是个问题,因而这个词的出现并不能证明中国小说产生的时代,正如《列御寇》篇说“无几何而往则户外之屦满矣”,这“几何”一词并不能说明《庄子》与几何学的出现有什么关系一样。不过,  相似文献   

11.
徐祯卿“因情立格”诗论是针对复古创作实践中“格”与“情”如何兼顾这一问题而提出的。与李梦阳、何景明的复古诗论相比较,“因情立格”诗论为当时的复古创作指出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徐祯卿的诗歌创作,以登第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所作,沈酣六朝绮艳诗风;登第后与李梦阳等交游,改趋汉魏、盛唐,兼有南北诗风之长。其乐府诗、送别诗、抒怀诗尤多佳制。其诗论著作《谈艺录》虽仅四千多字。但论“诗之源”与“诗之流”、“因质开文”与“因情立格”、“广其资”与“参其变”诸问题,均具卓识。  相似文献   

13.
汉语属于孤立语,缺乏词形变化,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主要由虚词和语序来表示.汉语虚词中的动态助词“着”放在动词后可以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状态的持续,以及用于存在句表示某事物以某种方式存在.英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主要通过词语内部屈折变化来表示“性、数、格、时、体、态”的语法范畴.通过分析,得出“着”在汉语中的表达不同语法意义时可以与英语中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四种时态相对应.  相似文献   

14.
朱熹伦理美学的主要范畴是“文”和“美”。“文”在朱熹的学说中是个宽泛的概念,有众多的解说,但在朱熹美学中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含义,几乎涵盖了朱熹美学中的所有审美现象。“美”在朱熹的著作中也有不同的解释,但与审美现象也有密切的关系。“文”和“美”共同组成朱熹伦理美学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15.
引言在满语中专门用来表示“格”这一语法概念的词称作助词。它包括:i、ni、de、be、ci、deri六个词,表示:主格、属格、与格、对格、造格、从格六个格。助词所接续的对象是:名词、形容词、代名词、数词和动名词,还有一部分后置词也可以后接助词。这种助词在句子中表示词与词或词与词组之间的种种语法关系,从而决定这些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下面以tacikū(学校)一词为例,观察一下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与其他句子成份的关系及其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马氏文通》之“次”,《比较文法》之“位”及西文法之“格”的内涵和外延作进一步的考查和界定,探究了“次”和“位”的异同及与“格”的关系。“格”和“次”、“位”之间具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其基本内涵都指一种位置,但“次”和“位”在对象、论域、分类诸方面不尽相同,“格”可以独立于句外而存在,“次”和“位”却只能放在句中探求。  相似文献   

17.
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广泛应用于各种艺术类型和文学体裁,如绘画、书法、诗歌、散文等。最先提出“意境”一词的,是托名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诗格》。但在王昌龄以前,对意境的研究已有很多,只不过没用“意境”这个词而已。如六朝画论中的“神韵”说,书法理论中的“境界”说。在文学方面,钟嵘的《诗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若干关键性范畴进行辨析.首先,讨论了价格总水平上涨与纸币膨胀两个范畴的关系,说明“通货膨胀”一词是过时了近百年的词汇,阻碍着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研究和治理.其次,区分了主动性纸币膨胀和被动性纸币膨胀这两个范畴,说明治理主动性纸币膨胀导致的价格总水平上涨,货币政策是有效的,而治理与被动性货币膨胀相对应的价格总水平上涨,货币政策则是失效的.现代经济所面临的多是与被动性货币膨胀相对应的价格总水平上涨,因此,货币政策往往失效.  相似文献   

19.
逻辑学界关于传统逻辑教科书中“概念”与“词项”的取舍问题一直存在分歧。从“概念”与“词项”内涵与外延的上 ,以及传统逻辑学的学科特征和研究方法来看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 ,属于哲学认识论的范畴 ,而词项是语词在命题中的逻辑内容 ,是构成逻辑形式的基本要素 ,属于逻辑学的范畴。传统逻辑教科书中用“词项”更准确。  相似文献   

20.
从"爰"的释义看《经传释词》的几点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传释词》是古汉语虚词研究领域的一部杰出的著作,但也存在一些疏漏,如义项当分而未分、单字为训易歧义、误以实义为虚义、注语与义项相违等。本文以《经传释词》卷二“爰”字的释义为例,说明此书在释义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