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王栋以其独特的诚意观来纠正心学的流弊,价值很大.他综合了王阳明的"致良知之学"与王艮的"格物之学",提出"诚意修身"说.王栋强调"诚意修身"必须立定主意,把诚意看成是彻首彻尾的修身工夫,特别要求在"诚心"上下功夫.他解诚意功夫为慎独,认为诚意本身就是一种功夫,而慎独也是一种功夫,而且这两种功夫是相通的.王栋认为这种慎独的诚意功夫,不是已发之功,而是未发之功.王栋不仅把"独"字解释为"意",且赋予以不睹不闻,未发之中的本体地位.王栋还针对当时的痼疾,提出"诚意祛病"说,试图用"诚意工夫"来防止现成派的"乱发"之弊的"狂"者意志.王栋认为诚意是为了正心,做到自心自性,自诚自明.  相似文献   

2.
曾子作为孔门后劲,通过三省的工夫将儒家心性工夫论予以了基本确立,而"慎独""诚意"等工夫论都可溯源于他。子思则通过"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模式为儒家心性工夫论确立了基础,因而儒家的心性工夫就在于如何"率性"。为此,子思特别重视"诚"的观念,天道是诚的,因而人道也应当是诚的。人道之诚,就是通过"慎独""诚意""节欲"等工夫使自己"喜怒哀乐之未发"的中之心"发而皆中节"达到和。  相似文献   

3.
格物是王艮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泰州地处淮南,所以王艮的格物思想又被称为"淮南格物"。"淮南格物"的本质是修身,王艮把格物看作是修身的基础,认为修身的目的是正己而正天下,而正己的关键是反己。同时,王艮对反己提出了"诚意"的要求,主张以诚意观照自己。  相似文献   

4.
朱熹对"诚意"的关注态度是和"天理"一起并列的,是其思想的代表部分。朱熹一生为官的时间并不长,但为了改变当时的政治的腐败,他把希望放在了君主的身上,盼望通过对君主教授"诚意"来"正君心",从而实现天下的大治。  相似文献   

5.
“慎独”是儒家心性修养工夫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朱子以“存诚”“谨几”为核心,对“戒慎恐惧”与“慎独”两个概念进行了系统阐发,并对两者的动静性质作了界定。王阳明、湛若水等明代心学家则以“独知”“独体”为核心对“戒慎恐惧”“慎独”进行统摄,使之呈现出一个不断内化的演变历程。在去本体化思潮蔚然成风的清代初叶,李光地兼采朱子、阳明、蕺山之说,对“慎独”进行创造性诠释,他高度评价了朱子将“戒慎恐惧”“慎独”二分的思路,却又汲取晚明儒者之论,将“意”释为“心之所主”,将“慎独”与“诚意”释为同义。这一诠释思路使李光地的“慎独”说尊朱而不述朱,在新旧学风交替的清初具有独特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阳明学讲求功夫上身,以突破口耳之学缺乏行动力的局限。只有把良知化成良能,才能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发用。因此,诚意先于格物,亲民重于新民,每时每刻都得柔心,训练自己的感觉。能力在感觉,意义在感觉。  相似文献   

7.
王栋把经世看成是一种“家法”。他的经世家法说实际上是实学思想的反映。王栋十分看重儒学的经世作用。同时王栋主张讲学经世,他认为《论语》《孟子》之书是真正的人情事变切实工夫,是一种经世济用之学。王栋反对悬空论道。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他详细分析了历来学者对知行关系的看法,认为知与行两者复杂关系的形成实由于“德性无假于见闻。见闻不离于德性”的交错变化而成的。于是,他对知行的种类作了详细考察,强调“心悟而身体”,并把对良知的体悟看成是行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8.
孙应鳌继承王阳明倡导遵从天理、反身自省以"致良知"的思想,强调在"求仁"中恢复心之本体,因而也特别提倡文艺发挥政治伦理教化的作用。作为心学家,孙应鳌最关注的是人通过修身正心、诚意慎独工夫使自己德行合于心本体"仁"的问题,而文艺的政治伦理教化作用正是为了使人获得这种工夫,因此孙应鳌也就必定将倡导文艺进行儒家的政治伦理教化,作为构建自己心学体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孙应鳌的审美功夫以普遍性原则的“心”为本体,是一种“求心”的功夫,包括“立志”、“敬”、“慎独”、“诚意”等具体的功夫方法.审美功夫讲求在日用常行中纯化心体,使本然之心转化为明觉之心,具有内向体征的特点和将心体导向审美境界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晚明学术思想的空疏与支离,冯从吾提出"本体与工夫合一"之说,强调工夫必须合于本体才是根本之工夫,本体必须依靠工夫才能显现。舍本体而用工夫,或舍工夫而谈本体,不是陷入支离就是沦为空虚,故一方面要"识得本体",另一方面还要"做得工夫"。就具体的工夫来说,冯从吾强调静中涵养与动时省察同时进行,即要于静中体验未发气象,这是根本性的工夫,又要在念虑发动处点检此心,做慎独、诚意的工夫。  相似文献   

11.
王襞继承和发展了泰州学派经世济用的思想,但在以何济用的问题上,他主张立本修身以济用,所以他不讲儒学的实用性而讲修身的实用性,他认为儒学只有通过修身才会发挥经世济用的作用;在知行合一问题上,王襞强调行道以经世,他认为修身的目的就是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所以王襞关注的主要是知行合一的社会功能,他的经世思想既体现在他的言论中,也体现在他的亲民义举上;在经世济用的方法上,王襞认为自然之谓道,天命之谓性,人的实际生活不能受制于任何主观的或客观的意志,所以要发挥知行合一的经世济用功能,就应当做到"率性"不"立意",顺其规律而提高社会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2.
泰州学派杰出的平民弟子韩贞继承了泰州学派的修身思想,同时韩贞又把修身与成圣成贤结合来,主张修身至圣。韩贞认为,修身至圣要有一个好的心理境界,淡视名利,进而做到"私非入道"。同时,受王艮明哲保身思想的影响,韩贞还提出了戒非守己的修身要求。他认为戒非守己才能安分,安分才能保身。此外,安分就要讲求和睦,舍得吃亏,所以他又强调人应该有"我自先恩"的大度胸怀。  相似文献   

13.
泰州学派"淮南三王"的"复初"思想非常丰富。王艮、王栋、王襞都就"复初"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王艮认为,人生下来就有"气质杂性",只要人们诚意修身、体悟良知,就能恢复人之初的本性。王栋综合了王阳明的良知蒙蔽说和王艮的气质杂性说,主张体悟良知以保洁,以及反身格物、正心求初等修身复初观点。王襞认为人本有清纯的人性,但在后天的发展过程中被污染,出现了"失真"现象,他主张通过修养的办法去蔽复真。  相似文献   

14.
阳明殁后,王门后学的分化实际上来自于弟子们对其教法理解的偏差。阳明的教法应为"知行合一——静坐——诚意——正心"之四变,而以先天正心之学为其终教。但这种教法过于高妙玄远,因而阳明补充了后天诚意之说,形成定法之下的权法。定法与权法统一于阳明晚年的致良知教中。阳明生前未及详细阐发致良知,以致后来王门弟子各执一边,形成了自本体而言工夫和自工夫而言本体的二重趋向。  相似文献   

15.
于文斌 《教育文汇》2012,(1):47-48,44
《大学》是儒家经典的经典,是和《论语》《孟子》《中庸》相并列的"四书"之一。朱熹主张读"四书",当先读《大学》。这是因为《大学》外有"规模之大",内有"节目之详",规模有"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之"三纲领",且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相似文献   

16.
杨甲仁是固守陆王心学传统的清初四川学者.他认为心性本体是自孔子以来儒家一以贯之的,是个人所认取的自己内心显露的灵明境界,是主体意识超越化.以此而来,他主张先认本体后做工夫,工夫是就本体而做的,没有离本体而言的工夫,否则即是支离.由于本体的获取不是依功夫而来的,功夫的意义只是对一时显露的本体的持养,所以他认为工夫只分生熟,不分层次.站在心学的立场上,他吸收朱子的理气论,将其改造为统属于心性修养论的性气论,主张性气不离不杂,而其目的则在于论证修养论上的以性化气.  相似文献   

17.
李二曲在对《大学》的诠释中,提出了一套"明体适用"的思想。在明体方面,他从心学出发,认心、良知、明德三者为一,即人先天的道德本性;他以格物致知即探索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的道理和方法;其要旨在明体阶段主要体现为工夫论,即由静坐入手,以"悔过自新"来达到诚意。在适用方面,他调和了"亲民"与"新民",认为二者是统一的;同时,他向宋儒的"格君心之非"回归,并特别强调治国中的义利之辨。  相似文献   

18.
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一生热爱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影响着宋以后的中国教育。朱熹始终要求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他说:“学校之正、不患法制之不胜,而患理义不足悦其心。”他认为教育学生自幼必须从日常生活、从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然后再教以格物、致知和诚意。所谓教学生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相似文献   

19.
王栋继承了王艮的出处思想,主张出而经世。他与王艮一样,强调讲学的重大意义,并把讲学视为圣贤经世家法,作为为士者的一种责任,作为唤醒广大群众觉悟的一种手段。王栋突破了王艮的出处思想,他认为是出是处主要看社会需要,不要过多地考虑个人的安危。王栋还从出而经世的角度看,强调安身、修身,为更好地出打好基础,创造条件,以期为安人、安国、安天下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被誉为"程学正宗"的杨时,是南宋之际理学的重要传人。他非常推崇《中庸》一书,特别对其中"诚"这一价值核心进行了清晰而明确的阐发。在兼综二程"诚"说的基础上,杨时积极探寻"诚"的内涵,力求通过"诚之"的工夫即"致曲"将作为本体的天道与作为主体的人道统一起来,同时把"诚"论加以推衍,将《中庸》"诚"说与《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道联结起来阐释"合内外之道"。杨时的思想承洛启闽,对后世特别是朱熹和王阳明的思想起到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