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本来就是用事实说话的。写经济新闻报道,一般而言,离不开数字。因此,不论是编辑,还是记者,都要懂一些经济数字的基本使用常识。经济数字很多,要用好、用活,关键是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一定要了解所用数字的口径、方法和计量单位。正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志一样,不同的数字也有不同的口径。所谓口径,通俗而言,就是指数字的内涵及范围。如工业总产值,是全民所有制单位的,还是集体所有制单位的?这就是两个不同的口径。就是相同名称的经济数字,往往由于不同时期行政区  相似文献   

2.
写新闻时间长了,难免让人对遇到的每一个新闻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新闻也是这样,每一个新闻都有它不同与以往的地方,记者要做的就是写出新闻的“每一个”。  相似文献   

3.
地方性是驻地记者进行新闻报道的基础,把握全局性是记者进行新闻报道的根本。报道失去地方性,就会使新闻失去特色;报道不合全局性,就会使新闻失去灵魂。做到新闻的地方性与全局性的统一,是驻地记者时刻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如何做到报道既具有地方性,突出地方特色,又使报道具有全局性,符合时代大背景?这就需要记者在充分把握全局性的同时,唱好本地新闻戏。要唱好本地新闻戏,记者首先要了解地方特色。什么是特色?特色就是市情县情,特色就是与众不同。俗话说:“十里不同川,百里不同路”。任何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面。有的…  相似文献   

4.
记者的职业很特殊,每天都面对新的领域,步履匆匆,抢抓新闻,很少有时间去恩考……特殊的职业容易形成一种特殊的“习性”,那就是浮躁。长此以往,浮光掠影地采访,游离于表层地写作,就成为某些记者工作的格式和定势。在记者队伍里,不少人都曾陷入过这种迷惘,所不同的是许多人能很快地走出来,最终成为名记者。这些人的经验之谈是:当记者,需要理论功底,要善于思考,形成思想。 记者的思想是一个记者所独有的见解、思维、理性认识 就一个记者而言,他(她)面对的  相似文献   

5.
论队伍建设     
记者心中要有全局 全局,就是党的总方针、总路线、总政策,就是国家的总形势,总任务、总目标,就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崇高理想。 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要使自己的工作有益于党的事业,有益于国家的进步,有益于人民的幸福,那就一定要胸怀全局,做到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 全局,就是方向。一篇消息,一幅图片,一则言论,都要传递一个信息,诉说一个道理,都要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积极的,就是消极的。这就是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要做到导向正确,关键是记者心中要有全局。有了全局意识,记者就能自觉地为自己的作品定向。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华社的分社记者,工作就是"哪里需要哪里去".看起来,这样的工作条件要成为专家学者型的新闻工作者似乎不大可能.但是,新华社注重新闻调研的传统工作方式与作风,使不同岗位的记者都有可能业有所专,在分社工作岗位上的确涌现过一大批专家学者型记者,在全国有一定影响.日前新华网推出的首批"新华社名记者、编辑专栏",笔者名列其中,而且是分社记者中唯一一个,也就是因为笔者在淮河流域污染治理和环境资源方面报道"有所专"得到的莫大荣誉.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我们的领导干部、我们的共产党员要强调“讲政治”,那么,我以为,在新闻战线工作的人们,无论你是党员还是非党员,是老总还是部门负责人,是高级编辑(记者)还是一般编辑(记者),无一例外地都要强调“讲政治”。 毛泽东同志有言,要政治家办报。“讲政  相似文献   

8.
记者在采访中,要想获得新闻报道所需的事实,一靠嘴巴,用嘴巴提问;二靠眼睛,用眼睛观察,缺了哪一个都不行。有时候,眼睛的功能和作用甚至比嘴巴的功能和作用更大、更强。一个记者的观察能力如何?是明察秋毫,还是见怪不怪,是眼观六路,还是目光短浅,直接关系到他能否写出有力度、有深度,既生动又形象的好新闻来。因此,观察必须讲究方法。一、观察人物,视其表情  相似文献   

9.
新闻文摘     
光明日报总编辑徐光春说:全局,就是党的总方针、总路线、总政策,就是国家的总形势,总任务、总目标,就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崇高理想。 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要使自己的工作有益于党的事业,有益于国家的进步,有益于人民的幸福,那就一定要胸怀全局,做到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 全局,就是方向。一篇消息,一幅图片,一则言论,都要传递一个信息,诉说一个道理,都要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积极的,就是消极的。这就是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要做到导向正确,关键是记者心中要有全局。有了全局意识,记者就能自觉地为自己的作品定向。 全局,就是标尺。写什么,不写什么,记者凭什么去判断?哪些事是对的,哪些事是错的,记者用什么去识别?实践告诉我们,只要记者心中有全局,就有了判断事物的准则,就有了识别是非的标尺。有了这个准则,有了这根标尺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就不会走入迷途,就不会混淆是非。  相似文献   

10.
一个成功的记者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陈柏生老师是我党建国前后培养的著名老记者之一。她本来是学文学的,党需要时就当了记者,一干就是几十年,从没有当过什么官儿。她一生坎坷,家庭屡遭不幸,能够支撑着活下来,而且至今仍朝气蓬勃,就是因为她有这种社会责任感。她已经60多岁了,还是那样勤奋,仍然是人民日报的“高产”记者之一。她一遇到新闻就忘记了自己,废寝忘食,  相似文献   

11.
文件横向运动的揭示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文件纵向运动先于文件横向运动被揭示的必然性随着文件运动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了文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许多文件不仅存在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所揭示和描述的纵向运动,而且还拥有能在横跨两个不同的社会活动间的横向运动,且文件纵向运动明显地先于文件横向运动被揭示。无论是国外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还是我国的档案形成与运动规律,都反映出这样一个客观事实,文件运动理论的研究都首先局限于文件纵向运动的范围内进行,虽然并未提及或使用“文件纵向运动”这一用语,但实际就是如此,以至不少档案学者认为,文件运动就是文件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12.
一提起记者应具备的能力,我们常常想到社会活动能力、新闻敏感能力、语言文字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一个记者来讲固然重要,但一个记者仅有这些能力还是不够的,还应同时具备多种能力,其中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就是快速反应能力。作为一名职业记者,经常要采访很多突发事件,经常要应对很多意想不到的采访困难,如果没有一定的快速反应能力,是很难胜任新闻工作的。快速反应能力,是一个职业记者必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13.
关于记者的社会责任,历来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如何理解记者的社会责任,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不管人们如何定义、如何理解,有一点是大家都明确而又统一的,那就是记者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有关记者社会责任感的论述也有很多,但是总起来看,大多谈及的是记者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即职业的社会责任感。我认为,记者不仅要具有职业的社会责任感,还应该具有职业之外的个人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4.
1、常扪心自问:作为国家通讯社的记者,是干什么的?想来想去,归结成这么一个答案:弘扬有全国意义的人和事。若说得形象一点,那就是无论你是在工厂采访,还是在学校调研,也无论你是访问一个村落,还是与一位先生或小姐交谈,你必须牢记的是,你背后是北京那座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你要从祖国一个小小角落  相似文献   

15.
记者,记者,就是要把所见所闻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记录下来,发表出去。“记”当然是起码的技能。记嘛,似乎会写字,把事情随手记下来就是了,没有什么大讲究头。可是,同一些老记者交谈,怎么记,其实还是大有学问的,这里面既包含着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包含着对所要报道事实认真严肃的态度,以及刻苦勤奋的精神,而这一切,并不仅仅是认识几个字和能快速记下来,就能容纳得了的。有这样一件事。那还是在七十年代初期,湖南省军区部队里出现了一个学毛著和学文化的先进战士,名叫龙老化。他是苗族人,不但不会写汉字,连普通话…  相似文献   

16.
张大鹏 《新闻世界》2014,(7):118-120
如何做好一个党报记者?尽管有很多要求,诸多答案,但有几点笔者认为是共性,那就是党报记者必须要有鲜明的党性,要具备较高的职业性,要有悲天悯人的"人性"。  相似文献   

17.
立定脚跟一次,议论到记者的修养问题,我请教邓拓同志:作为一个记者,最重要的修养是什么? 他想了想,说了四个字:“立定脚跟。”他说:“我说记者要立定脚跟,是说记者一定要做一个有原则性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作为一个党报的记者,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敢于讲事实,讲真理。要做一个敢于坚持真理,敢于为真理而献身的人。”他说:“我们记者的职业特点,就是不能回避现实生活提出的问题。记者天天面向现实生活,而且经常要站在斗争的第一线。对于现实生活提出的问题,记者几乎每天都要表明自己的态度。这就要求记者一定要立定脚跟,要善于进行独立思  相似文献   

18.
梁衡 《当代传播》2007,(1):9-13
新闻在社会上是一个耀眼的职业,我相信每一个报考新闻专业,又能进入到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同学,以及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心里都存有一个当名记者、做一名杰出传媒人的梦想.这里需要首先弄清楚的问题是,干新闻要不要讲责任,责任和记者自身的成功矛盾不矛盾?责任到底是单纯的付出,还是同时能让媒体和记者收获成功的双赢?这是我们要探讨和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有位记者写了篇反映某地领导为群众办了多少件实事的稿子,引起当地群众的不满。有的群众找到报社,对记者说他写进稿子里的“实事”都是没影的事。记者听后面露不悦地问:“记者听谁的?是听你们当地党委和政府的还是听你的?”不知该记者的这番有力的反诘把那些打上门来的揭疮者镇住没有,但他的提问确实是很有“力度”的——记者到底该听谁的?这还是一个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不小的问题。 记者听谁的?这里说的是记者在采访时听谁的,这里的“听”也不仅是视觉器官的事,还包括记者的判断和认识。这位记者所问明显有两层意思。一是听谁说,二是信谁的。  相似文献   

20.
美国媒体无论规模还是发达程度,都堪称世界之最。美国政府在和媒体打交道的经验,利用媒体为己服务的操作上,也有一套办法。无论是对外国记者的"引导"上,还是对国内媒体的利用上,美国政府都有娴熟又微妙的操作手段。同时,美国传媒资讯高度发达。这些对驻美国记者的独立客观报道都构成了实实在在的挑战。 "精心"为外国记者提供服务每一个到美国工作的外国记者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