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进入新的时期,汉语新词中出现大量的仿词。从仿的结果看主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词多仿的团群式,一种是一对一的单一式。语言的经济原则和追求语言表达的形象化和幽默化是新词中仿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一些仿词可以折射出人们对社会的一种态度。大多数的仿词是语言词汇中的过眼云烟,只有少数会留下来。  相似文献   

2.
叹词也叫感叹词,《辞海》称为“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声音的词.”它在一般书面语中出现甚少,而在文艺作品中较为多见,特别在人们日常口语交际时,使用频率颇高.一些著名语言学家及现代汉语有关著作都认为叹词是“一种特殊虚词”.拙文试从语音、语意这两个平面探究其习焉不察之处,以请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3.
“竹鸡哨共鸣器”是一种特别的小声乐器,它是经过特殊设计和加工而创作出来的,可以通过人工吹奏而发出一种和竹鸡鸟的叫声几乎一模一样的声音,它具有其特殊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象声词是一种特殊的词类,不仅在语法功能上有自己的特点,而且有多种修辞功能。一、寓形于声,描摹情态 象声词能够生动地表现人物的神态,刻画人物的形象。象声词如能用得恰当、准确,就能使读者更好地从视觉与听觉方面去感知艺术形象。如《小英雄雨来》中,用“嗡嗡嗡嗡”来模拟孩子们说话的声音。这是一种匀称、轻微、频率不高的交谈声。通过这声音,就把孩子们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特点烘托出来了。“哗啦哗啦”是模拟翻课本的声音的,这是一种有节奏的翻课本的声音,表现了孩子们的爱国求知、守纪律、惜时光的特点,同时也渲染了紧张…  相似文献   

5.
“杀青”一词古已有之,但现在在语义和语用上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并成为时下的一个流行用语。论文追溯了“杀青”一词产生,发展的奎过程,井解晕了它在现代之所以套如此“火爆”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用“热闹”二字来形容当前的一些数学课堂教学是不为过的。当肢体的活跃代替了思维的活跃,当形式的热闹掩盖了数学的本质,当数学课因为片面追求生活化、活动化而变得华而不实的时候,一种反思的声音发人深省:如今的一些数学课,“数学的味儿”淡了,形式主义的东西出现了。  相似文献   

7.
论现代汉语拟声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汉语词类研究中,在对待“模拟声音的词”这一问题上分歧意见比较多。本文在归纳、比较语法学界各家观点的基础上,用“拟声词”作为“模拟声音的词”的统称,进一步探讨了该类词的句法功能、实虚类归属、多角度分类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多词动词是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中的难点之一.作为一种特殊的动词,它有其本身特有的一些词汇特征,如转类性、动态性以及表达形式的丰富性等.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和使用多词动词.  相似文献   

9.
拟声成词是指由摹拟某种声音而获得该词的语音形式,并以此通过相关、相似联想等途径而获得该词的词义这样的成词方式.在方言口语中这些词却具有十分鲜活的特色.对此类语言现象的研究,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注意一些方言词语,也可以帮助我们修正词典中一些处理不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常遇到一些有趣的语言现象:将一些词拆开加进别的词则出现一种新的语境,如“清白”一词拆开加入“一”、“二”就形成“一清二白”的新词语,这类词运用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会使抽象枯燥的表达变得生动形象,富有韵味。这种语言现象就是“镶嵌”修辞格创造的语言奇趣。   “镶嵌”又名“镶字”、“嵌字”,顾名思义是把词拆开镶进别的词来表达某种意思,或者为了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而故意把几个特殊的字词嵌入几句话中的特殊修辞格式。   “镶嵌”修辞格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词内嵌字。这种情况常见于成语中…  相似文献   

11.
"数+名"式复音词作为复音词的一种基本形式,有其特定的构词方式。文章对《新语》中"数+名"式复音词加以简要分析并与其他研究成果相比较,以期增进对这类复音词的认识;并针对《新语》中出现的"五经"一词对《汉语大词典》所收词条流源进行考订。  相似文献   

12.
固始话的“嵌l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始话虽然隶属中原官话,但与典型的中原官话差别较大,带有明显的西南官话色彩,也具有一些下江官话的特点。文章在概述固始话语音系统的基础上,重点汇释固始话的“嵌l词”,最后讨论其特点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3.
固始话的“嵌1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始话虽然隶属中原官话,但与典型的中原官话差别较大,带有明显的西南官话色彩,也具有一些下江官话的特点。章在概述固始话语音系统的基础上,重点汇释固始话的“嵌1词”,最后讨论其特点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4.
象声词长期以来被看作特殊词类,但对其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却缺乏专门的研究。本文在与其他词类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探索了象声词的特殊性。认为象声词是特殊的语言符号.有着特殊的形、音、义,有特殊的语法功能和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15.
老子提出“不言之教”,在中国思想化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不言之教”主要有三方面的内涵:一是独特的否定性思维方式;二是反对特权的政治理想;三是“言不尽意”的艺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16.
《唐宋词常用语释例》是一本为了解释唐宋词中的常用词和词组而编写的专用工具书,在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史上应当占有一席之地。它所取得的成绩可以纠补《汉语大词典》中的有关缺失,其不足也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17.
形容状貌特征的叠音词,突显词义特点,增强声音形式,有助于词源关系研究。《诗经》运用大量叠音词,是集中探讨叠音词的意义和词源关系的理想材料。以叠音词的意义特点和声音形式为衡量标准,我们可以对同一感觉范畴的叠音同源词进行初度系联;在同一感觉范畴内,可以根据由客观规律决定的意义相通关系,对初度系联的结果进行二度系联;不同感觉范畴内的意义,由于"通感"而发生意义联系,可据此进行三度系联。根据系联的结果,归纳叠音词的一些特点和规律:一,各感觉范畴之间,视、听范畴的词占绝大多数;二,叠音词主要表现在对量度、光度、长度和状态(气势)的形容;三,量度和状态(气势)的词多于光度和长度的词,反映诗人对数量和气势的特别感受和重视;四,听、触和味、嗅范畴的词,与视觉范畴的通感,首先都与数量意义相通,而不是与光度、长度相通。这说明,视、听、触和味、嗅的感知,对其量度的感受。从词源学的感知机制看,义通和通感的发生,当是语言发生之初心理感受的相同,而不是词语发生之后的比喻或映射。  相似文献   

18.
谐音造词在汉语中大量存在,北京话这方面的词数量多,具有代表性,但其中很多词的谐音理据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刘敬林、刘瑞明二先生近作《北京方言词谐音语理据研究》对此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三项重要成果:为“词的理据中断”补充出“谐音造词法”新类型;论证了汉语谐音造词法中存在“三曲折”的特殊类型;为“语流音变”补充出“同音兼并”的新类型。  相似文献   

19.
借词的本地化现象既是语言上的,也是文化上的."汉语借词"在英语里的骤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文化与世界的沟通渠道正日趋宽阔和由文化所代表的软实力正日趋增强.本文从词源和语义两个视角,对英语中出现的各种汉语借词的构成予以分析和归类,试图探讨和研究汉语对英语语言的影响,以及汉语借词与文化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20.
依据声符示源功能理论,分析了《汉语大字典》中从“卑”得声的62个形声字,并对其进行了具体分类;其中49个形声字的声符具有示源功能,另外13个形声字的声符只有单纯示音功能,彼此之间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并结合“卑”族字阐述了如何利用“声符示源功能理论”来联系同族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