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当代大学生群体数量不断增长,党和国家倡导大学生响应国家创业、创新号召,依托新时代的新要素进行创新创业.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交媒体正在改变大学生创新创业方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当随着社交媒体的变化不断调整,达到借助社交媒体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目的.简述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探究社交媒体环境中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培育师生社交媒体创业意识、构建具有媒体属性的创业团队、畅通媒体创业资源渠道等策略,为推动社交媒体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融合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2.
社交媒体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喜欢和深入应用,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但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社交媒体沉迷现象。通过抽样调查获知社交媒体在大学生中的渗透数据,利用SPSS软件工具,对大学生社交媒体沉迷进行分析,获得"自控能力、情绪发泄、生活失轨"等3个沉迷因子,并将大学生社交自媒体使用综合指数与大学生自媒体进行逐步回归,得到大学生社交媒体沉迷的基本情况,并分析提出"多重的感官刺激加速自控弱化、便利的自主表达诱发情绪发泄、异化的人际交往导致正常脱轨"等影响大学生社交媒体沉迷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河北省石家庄学院160名学生关于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和孤独感现状的调查,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在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和孤独感上的差异,对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与孤独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使用手机应用最多的类型为社交类,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使用比较广泛,依赖的程度普遍较高;在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总分上,各项人口学因素均无明显差异,仅在依赖的个别维度上有差异;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总分及社交增益、强迫性、戒断性这三个维度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大学生社交媒体人际交往行为发现,社交媒体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的频度与广度,但深度不够,大学生往往把它看作现实人际交往的有益补充,而不是替代。这一研究发现,较大程度地颠覆了公众对社交媒体会带来"虚拟社交依赖症"的刻板印象。但不容忽视的是,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身体健康、信息安全和生活习惯方面带来新的困扰,高校应引导大学生重视现实人际交往,避免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侵扰。  相似文献   

5.
不礼貌话语在社交媒体中屡见不鲜。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和语料分析探究了2020年初大学生社交媒体中不礼貌语用特征。结果表明,大学生社交媒体中礼貌语用意识薄弱,男、女生社交媒体不礼貌语用意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大学生最常使用的是直接性不礼貌策略和积极不礼貌策略,直接性不礼貌策略在中、英文语料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学生社交媒体不礼貌话语具有生成多样性。本研究针对结论提出培养大学生语用能力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兴起开启了新的商业化途径和模式,为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本文在对杭州、义乌和温州等地区大学生社交媒体创业企业进行问卷调研、获取一手数据的基础之上,对社交媒体助推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从高校、社会和政府等三个方面对微博等社交媒体助推大学生创业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以选取的辽宁省内高校大学生党员为例,对其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习惯和特点进行调研分析,探索运用新型社交媒体开展大学生党员日常思想教育以及采取有效的措施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规范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行为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自媒体作为当前大学生中普及率最高的社会化媒介,极大革新了网络社交的交互性,重塑了大学生网络社交从关系拓展到精神交往,对大学生社交方式的转变有着深刻影响。大学生社会交往,在此背景下呈现出"新常态"——传播模式扁平化、社交互动广泛,社交内容个性化、交流自由开放。然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交在趋于广泛自由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矛盾与问题,如媒介麻醉的典型化使现实行动缺失、性格障碍的严峻化使高校教育脱节。为此,高校应加快发展适应新型社会化媒介的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处理好自媒体时代社会交往的虚拟与现实问题,创新实践平台,引导认识与创造的有机结合;借助媒介融合,实现高校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新媒体语境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江苏省宿迁市四所高校学生的新型社交媒体使用情况进行了实际调查,进而客观描述了大学生使用新型社交媒体的现状.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探讨大学生在使用新型社交媒体行为习惯上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学校、家庭和个体四个方面提出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新型社交媒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新型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在给我国大学生带来全新视角和便利生活的同时,也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行为习惯。本文针对不同新型社交媒体的特点,结合笔者调查研究的结果,对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中的行为习惯进行了分析,并研究对大学生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影响越来越大。社交媒体的发展,有其积极因素,但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日常心理行为带来了新的影响和变化。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结合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关键是要发挥社交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规避其负面因素,帮助大学生形成一种更适应当下双重空间并行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社交媒体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日益密切。大学生作为新型社交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之一,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过度依赖的现象,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正确引导,探讨科学引导其行为习惯的策略,指导其行为认知,规范其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3.
社交媒体开放、交互和跨界的特性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相契合。要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拓展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加强对社交媒体的研究,整合政府、社会、高校和教师各方资源,寻找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社交网络环境下,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是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创新性、实效性的需要。高校辅导员只有积极融入大学生社交网络,保持对舆情的敏感度,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学习与媒体打交道的本领,客观预估社交网络辐射力,方能做好新媒体、自媒体、微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宋梦妮  毛悦梅 《知识文库》2023,(24):107-110
<正>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使得网络社交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为学生的学习与社交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大学生由于对社交媒体过度依赖而未能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产生了幸福感不足、现实社交能力不足、抗压能力差、就业焦虑等心理问题,为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大学生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科学传播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探讨大学生群体的科学素养现状,以及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有较高的科学能力和积极的科学态度,但科学知识方面存在欠缺。研究为了解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柳州师专学报》2020,(3):131-134
网络人际信任是个体维系持久稳定在线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也是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学生正处在自我发展的关键期,社交媒体的使用拓展了其社交空间,引发了其社交行为的变革,并对网络人际信任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社交媒体的主要类型、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的内涵、特点,指出其在网络人际信任培育方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培育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罗尔事件"使得新型社交媒体上大学生的慈善捐赠行为备受关注。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慈善捐赠的行为具有显著差异;在新型社交媒体上大学生的慈善捐赠行为具有注重自主自愿、捐赠数额小、不定期激情捐赠为主、捐赠主体意识有待提升、负面捐赠事件尚未影响信心等特点。要想提升大学生的慈善意识,应从加强感恩教育、注重宣传媒介、拓宽参与途径、注重慈善项目认知四大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众多学者先后研究了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依赖情况及社交媒体对使用者的影响。本文基于沟通模型分析了社交媒体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并通过不同情境建立了不同的沟通模型,应对处理不同的事件。  相似文献   

20.
罗梦悦 《考试周刊》2014,(87):165-166
我国素来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在整个思政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高校普遍重视思政教育内容和师资队伍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重视不足。选择合适的思政教育载体,有利于更好地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当前,社交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微信、微博、人人网作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社交媒体,是比较适合作为思政教育载体的。将这三大社交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创新应用,对于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